论语简介
五.‚仁‛的影响
1. 儒家将‚仁‛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强调‚为政以德‛,构成了其仁政、礼治的 政治模式。
2. 儒家提出‚仁者爱人‛,要求在实践‚仁‛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爱人‛。这 种博爱意识和道德情怀是建立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道德氛围和社会环境的基 础和条件。
3. 仁是相对于‚礼‛而言的一种道德伦常和社会规范,人必须在一定的社会中 生活,受社会政治、文化、法律法规和道德准则的制约,这正是孔子‚仁‛的真 谛。 4. 孔子的‚仁学‛思想,适应奴隶解放的历史潮流。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人道 主义。在后世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表现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互助团结,构成了 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
二.《论语》中的‚仁‛
1、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孝,指对父母还报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 间的友爱。
这里所提的孝悌是仁的根本,整个社会从天子、诸侯到大夫这样一种政 治结构,其基础是封建的宗法血缘关系,而孝、悌说正反映了当时宗法 制社会的道德要求。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 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 与!‛
2、仁心、仁德。 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道德修养很重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里仁为美(1),择不处仁(2),焉得知(3)?‛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 (1),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2),知 者利仁。‛ 子曰:‚唯仁者能好(1)人,能恶(2)人。‛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 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总称,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 惠等内容.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 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译文】 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 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 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 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 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评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推 己及人‛就做到了‚仁‛。在后面的章节里,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等。这些都说明了孔子关于‚仁‛的基本主张。对此,我们到后面还会 提到。总之,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 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三.‚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以‚复礼‛、‚正名‛作为他的救世方略,但他决不是盲目的复 古主义者。孔子从旧有的周礼中阐发出‚仁‛的精神,同时又把这一 新精神灌注在‚礼‛的旧形式中。
一、 礼的形式离不开仁的精神,仁是质而礼是文,没有质的文只是虚 文,不仁之人虽行礼乐,则更显其虚伪而已。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 ‚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 也第六章)
【译文】 宰我问道:‚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掉下去一位仁 人啦,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到 井边去救,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 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 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下论 以孔子及其弟子致力于行道的思考、实践、心态为中心
首先是《先进篇》,此为下论提纲。孔子与弟子共同行道,本篇涉及诸多弟子, 展示了孔门之万千气象。 接下来三篇,《颜渊篇》、《子路篇》、《宪问篇》以孔子早期三大弟子为篇 目。颜渊最为孔子器重,故以颜渊为首。颜渊德行最出色,故本篇主要讨论政 治的基本原则。子路在孔门属政事科,本篇主要讨论行政原理。原宪也是德行 出众的弟子,故《原宪篇》篇讨论士君子的政治和行政伦理问题。 士君子行道于天下,不能不与掌权者打交道。所以接下来三篇以孔子行道天下 过程中所遭遇的三位最重要人物为篇目,且其排列由尊而卑:《卫灵公篇》、 《季氏篇》、《阳货篇》,卫灵公为诸侯,季氏为卿大夫,阳货则是士。 孔子试图借助这些人行道,终无所成就。故三篇之后,继之以《微子》。微子 本为殷商宗室,纣王无道,微子屡谏无效,乃惧祸出走,后来竟成为宋的开国 者,延续殷商之命。本篇以微子为题,可见孔子之志:他对现实颇为失望,但 他不会归隐,他将以新的形式构建秩序。 弟子们延续了孔子的事业,所以接下来一篇以弟子之名命名:《子张篇》。本 篇展示孔子去世之后弟子们思想的多样性,尤其是其和而不同的精神。 经由这些儒家士君子的努力,孔子之道传承不绝。而孔子之道就是尧、舜、禹、 汤、文、武之道,故《论语》最后一篇是《尧曰篇》。
周礼规定父母死,子女要服丧三年。宰我建议改为一年,孔子反问宰我,这 样做是否心安。在孔子看来,服丧三年是因为子女出于对父母的爱敬之心,使得 他们在失去父母后食不甘味,居处不安,这是人仁心的表现。若像宰我那样在服 丧期间也能‚食夫稻,衣夫锦‛的话,形式上的三年丧礼也就毫无意义了。可见, 礼的规定正是建立于人的这一点仁心之上。对于孔子来说,礼是仁的外在体现而 已。
第一篇《学而篇》,这是上论的提纲,也是整本《论语》的提纲,总括孔子之 全部核心理念; 接下来三篇,较为具体地呈现孔子的思想。《为政篇》讨论为政之道,《八佾 篇》讨论重建礼乐之道。当时礼乐正在崩坏,怎么重建礼乐?孔子回到内在之 仁,于是就有了第四篇《里仁篇》; 孔子重教育,接下来《公冶长篇》和《雍也篇》以孔子弟子名字命名,记述孔 门如何教诲弟子,弟子如何成长; 关于孔子人格,在接下来的《述而篇》中,本篇多记孔子之自述,生动地呈现 了好学人格,善于学古代之圣贤。《述而篇》之后是《泰伯篇》,记录孔子对 古圣先贤之评述,指出孔子之学的渊源。了解孔子思想的渊源后,就可以探究 孔子思想精微深邃之处了,这就是《子罕篇》的内容,第一章说‚子罕言利与 命与仁‛,但实际上,篇中多次谈到仁与命。孔子学了这么多,有什么外在表 现呢?《乡党篇》专门记载孔子待人接物之礼仪。
三、 礼必须体现仁的精神,与之相应的是,表现仁的最佳方式 又莫过于礼。
1. 即 使 有 仁 心 仁 行 , 也 需 要 礼 来 节 文 , 这 样
才是‚文质彬彬‛的理想人格。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 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2.同时,对礼的遵守也有助于仁的培养。
就个人修养的主观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 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社会教化的 客观效果上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学而》)‚慎终‛指慎于丧葬,即葬之以 礼;‚追远‛,指追念远祖,即祭之以礼。这 样就可以使得‚民德归厚‛,可见,礼可以化 民成俗,从而培养人民大众对仁的自觉。
【评析】 宰我所问的这个问题的确是比较尖锐的。‚井有仁焉,其从之 也?‛对此,孔子的回答似乎不那么令人信服。他认为下井救人是不必 要的,只要到井边寻找救人之法也就可以了。这就为君子不诚心救人找 到这样一个借口。这恐怕与他一贯倡导的‚见义不为非君子‛的观点是 截然相反的了。
4.仁政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 也。‛(子路第十二章)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 仁。‛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 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德。‛ 【评析】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 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 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由上可见,仁是礼内在的基础与灵魂,礼是仁外在的体 现与依托,二者互为表里,相得益彰。
四.《论语》的逻辑层次
《论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处世 方法等,其核心思想是‚仁‛、‚礼‛。从宏观的层面上,《论语》可分 上、下两部,前人称之为‚上论‛(前十篇)、‚下论(后十篇)。 上论:以孔子为中心,包括孔子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孔子之为人和思想渊源
《 论 “ 语 仁 》 ” 中 的
by 第二组
一.“仁”的起源 二. 《论语》中的“仁” 三.“仁”与“礼”的关系 四.《论语》的逻辑层次
五.“仁”的影响
一.‚仁‛的起源
(一).‚仁‛的含义及其地位
含义: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 ,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 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 惠等内容. 孝悌是仁的基础。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仁‛是孔子及 其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标志 ,也是其道德理论体系的基本原 则。它是人们处理各种道德关系和调整各种利益关系的根本准则 ,它贯 穿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 ,也鲜明地、集中地体现着孔子及其 家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以及具体道德关系方面的某 些特殊要求,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充、展开和具体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