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
探讨
关于《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发展模式探讨》,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差异化;生态;产业链
下载论文网
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传媒产业更注重与其生存与发展环境、人与传媒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从人类学和结构主义角度来分析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探索保持媒介生态平衡的方法和途径,云南电视传媒产业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明确民族文化定位发展战略,发挥优势,从而使云南电视传媒产业的生态资源得到有效的循环和利用,使传媒产业在良性生态链的循环中不断升级,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755(2007)01-0141―02
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为云南电视传媒
的发展提供了特有的生态背景,以云南特有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为差异化战略定位,建立良性循环的产业发展链是云南电视传媒产业赢得市场份额的有效模式。
一、各省级电视媒体内容差异化竞争态势
在国际、国内竞争不断加剧的形势下,除了央视依靠其特有的信息资源等优势稳居中国传媒业的龙头之外,各省地方电视传媒,甚至连独具经济优势的上海卫视均无一例外地卷入了这场不见硝烟的媒体大战。
第一,内容差异化战略的选择。
为了争夺传媒市场,以上星频道节目内容差异化取胜的做法,几乎成了各省级电视媒体的共同做法。
上海文广以“第一财经”为主打;广西卫视以突出女性频道为特色;江西卫视大力引进独播电视剧,并推出了娱乐节目“明星面对面”和讲诉人间传奇的“传奇故事”;安徽卫视从最初频道上星后推出的“电视剧大卖场”到现在的“剧行天下”,建立起了“女性剧场”、“男性剧场”、“海外剧场”等八大电视剧播出栏目,其“第一剧场”更是推出电视剧三级联播的栏目,以播出独家剧、首轮剧为主;这些内容上的特色定位让这几家电视台在全国卫视频道中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湖南卫视更是异军突起,以“快乐”为品牌,通过市场化运作成功策划了多档娱乐节目,形成了以娱乐为鲜明特色的地方电视媒体,收视率一路飙升,探索出了一条以特
色取胜的传媒产业化道路,尽管湖南卫视以娱乐节目为主打,甚至于大胆调整了黄金时段的新闻、电视剧类节目,让位于娱乐节目等做法也让业内人士多有诟病,但湖南为卫视的成功无疑为地方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思路。
第二,差异化选择反而可能带进模仿与雷同的误区。
在如今科技与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内容差异化的做法使各家电视传媒尽管使出浑身解数,仍难标新立异,一档新栏目刚一推出,甚至尚未出炉,就可能被同行迅速复制,甚至后来者居上,推陈出新率先抢占市场。
随着湖南卫视的黄金栏目“超级女声”2004年、2005年、2006年的持续升温,进而再度引发了央视、上海卫视纷纷跟进大办娱乐节目,央视的“梦想中国”、上海卫视的“好男儿”等选秀类节目为了争夺市场,海选时间竞相提前,整档节目历时越来越长,以至国家广电总局不得不出台相关规定限制此类节目的时间长度。
二、云南电视媒体发展的模式探讨
云南卫视是全国第一家上星播出的省级电视媒体,也曾制作出专题片《关肃霜》、纪录片《最后的马帮》这样的优秀节目,2004年经过第二次改版后,云南卫视确定了“红色印象云南卫视”的主题定位,保留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权威信息,贴近百姓生活的“云南新闻”,开出以宣传云南丰富的民
族文化,引人入胜的旅游资源为主打内容的“快乐大蓬车”“经典人文地理”“走遍云南”等栏目。
然而在全国传媒产业激烈竞争、蓬勃发展的背境下,云南电视传媒近几年却一直没能实现突破性发展,要想在全国五十多家省级电视台、两千多个电视频道中脱颖而出,挤身于省级电视台的前列,持续稳定地提升在东南亚国家的收视覆盖率,不是仅靠阶段性地制作几个精品节目就能做到的,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云南电视传媒产业发展作出探讨:第一,明确品牌战略定位,建立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链。
云南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旅游资源,也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人文文化资源,这些构成了云南特有的生态环境资源,这一宝贵资源不仅为云南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云南“发展旅游大省”的经济发展定位,云南旅游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已名列前茅,云南传媒产业应该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与经济环境的背景下,改变以往“红色印象”的模糊定位,明确定位在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内容特色,成为云南经济与文化建设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
着力开发旅游文化与民族文化资源,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大众都更了解云南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因此而更珍惜我们美丽的家园,建立一种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传媒经营理念,并让这一理念深入影响广大受众,进而树立一种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原生态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意识。
这样的理念无论是从内容特色定位还是产业经营定位都将是云南传媒所特有的,也才是其它省市电视传媒所无法效仿的。
目前中国电视传媒普遍存在频道多、内容少、剧集重复播出的共性,一些不走高端,旨在迅速锁定特定人群,尤其是吸引年轻观众眼球,盲目追求收视率的节目,收视率高了可是却难免流于低俗。
近来,中央电视台将其经营战略方向确定为“绿色”化品牌经营,提出“绿色收视率”,其主要目的是想建立起一种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理念,作为中国官方主流媒体,央视无疑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创作高品质节目,传播主流文化价值观念的责任,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倡导绿色、健康的社会环境。
央视这一理念的提出恰巧进一步映证了建立良性发展的产业链是中国媒介共同的、长远而理性的选择。
云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更是理所应当促使云南传媒选择这样一条经营思路,这样说并不是说云南传媒就应该亦步亦趋跟在央视后面,云南有全国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发挥优势,这就是云南电视传媒的内容差异化。
第二,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打破融资瓶颈。
挣脱体制约束,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换言之就是将电视传媒这种事业性很强的媒介进行企业化运营,湖南广电、上海文广都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在产业化过程中融资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目前国内传统媒体主要资金来源依靠广告收入,如何整合广告资源,集中力量,突出优势,打造特色成为传媒产业化的必经之路。
云南一台六频道,除了上星频道云南卫视,还有都市频道,娱乐频道、生活资讯频道、电影频道、公共频道等,各频道均开出了特色节目,但客观
上造成了信息资源分散,而能在全国拥有一定覆盖面的云南卫视除了兼顾全局的新闻节目外,至今仍缺少能牢固锁定一定受众群体的栏目,甚至很少有原创性的节目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或者是有原创节目获得专家和受众的好评,却无法将其进行内容上的延伸和经营方式上的扩张,从而不能将其发展成为一个能长期吸引受众的节目,更无法进行可持续经营。
以节目带动广告,打破融资瓶颈。
一个频道电视节目的安排不是简单地做成一个面面俱到的大拼盘,而是要充分考虑到该地方所特有的区域性,包括自然、经济、人文特征,背靠中国广大受众这一大市场,弄清什么是受众需要了解的信息和感兴趣的内容,在不背离社会主流传媒导向责任的前提下,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对电视节目进行多渠道、项目化经营,用市场手段运作。
一些成功的范例无不遵循了这样的运作模式:由投资公司、专业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知名企业与电视传媒共同策划和运作一个高品质的节目或是一个活动。
第三,从节目入手,进行内容与技术创新。
目前电视媒体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往往成功节目的影响力超过了频道的影响力,这显然与电视媒体应该提供多元化服务、兼顾教育、信息传播等发展方向形成了悖论。
然而对于云南传媒业,目前仍无法拥有相当规模的市场覆盖面和相当数量及稳定的受众群体来说,制作出一两个或几个拳头节目是现实的选择。
首先,开发新节目,或是如何增加现有一些节目的亮点,例如增加“经典人文地理”的原创
内容,而不是靠简单引进央视或国外一些优质节目内容来播出。
其次,提升节目品质,只有进行内容创新。
内容创新要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电视传媒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其将成为现代科技的艺术载体,科技可以改善传媒,甚至可以创造新的传媒,内容与技术舍弃任何一方面,都将是独脚跳舞,无法满足受众对信息与视听享受的要求。
节目制作精品化更需要技术上的创新,现在各地方台均大上地方方言新闻、方言剧等节目,对于满足地方市场需要是有好处的,但是,除非是这类节目的精品,否则其传播面和影响力必竟有限。
云南电视台拍摄的《老君山》取裁于丽江西部海拔4300米的老君山,冰峰峭壁、清溪碧湖、密林繁花,整部片子没有解说,以背境音乐充当了叙事主线,采用高清晰拍摄手段,画面优美,征服了广大观众,获得了海南、三亚、Sony“高清杯”优秀片的荣誉,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制作精品节目,那么云南卫视现有的栏目“走遍云南”要想在全国,甚至国际上赢得市场是完全可能的。
责任编辑: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