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

论态度的形成与转变【内容提要】态度——是后天学到的偏好,以一贯有利或不利的方式对一个对象或一类对象作出反应。

态度形成之后比较持久,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形成新的态度。

从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的影响因素出发,探讨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

【正文】1.态度的含义学术界对态度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第一种看法认为,态度主要是情感的表现,或反映的是人们的一种好恶观。

前面介绍的瑟斯顿以及赖茨曼对态度的定义就反映了这种观点。

第二种看法认为,态度是情感和认知的统一。

美国学者罗森伯格(M.Rosenburg)写道:“对于态度客体的情感反应,是以对客体进行评价所持的信念或知识为依据的,所以,态度既有情感成份又有认知成份。

”第三种看法则将态度视为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的综合体。

前述克雷奇、弗里德曼等人对态度下的定义就反映了这种观点。

人们几乎对所有事物都持有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比如,我们对某人形成好感,可能是由于他或她外貌上的吸引,也可能是由于其言谈举止的得体、知识的渊博、人格的高尚使然。

不管出自何种缘由,这种好感都是通过接触、观察、了解逐步形成的,而不是天生固有的。

态度一经形成,具有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特点,并逐步成为个性的一部分,使个体在反应模式上表现出一定的规则和习惯性。

在这一点上,态度和情绪有很大的区别,后者常常具有情境性,伴随某种情境的消失,情绪也会随之减弱或消失。

正因为态度所呈现的持久性、稳定性和一致性,使态度改变具有较大的困难。

哥白尼的日心说,虽然是科学的真理,但在最初提出的一段很长时间,招来的是一片带有偏见的愤怒谴责。

这一真理的承认,是以很多人遭受囚禁,甚至献出生命为代价的。

由此可见,在对待科学与宗教的态度上,人们要改变原有的情感、立场和观念是何等的不易。

态度是人们对一定对象较一贯、较固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过程,是由情感、认知、意志三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个人内在心理结构。

人们在与他人、群体发生交往、联系时,总是受到自己态度的影响。

德育的对象是人,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需要或品质的实践活动。

因此,德育工作无疑要受到教育和被教育者,甚至是周边人的态度的影响,必须研究人的态度问题。

2.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与个体社会化的程序是同步的。

一个婴儿从娘胎中分娩出来的时候,只是一个生物体,自然人,需要得到成人照料,参与社会,进行交往,才能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

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个体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种种态度。

就象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一样,态度的形成(态度的转变即是一种新的态度的形成)也贯穿着人的一生。

个体的态度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影响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一)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态度总是有一定对象,人物、群体或事件,也可以是代表具体事物本质的一些抽象概念,还可以是制度等。

态度的对象对个体的意义——即满足个体需要的程度,是态度形成的主要促成因素。

事物对人的意义、满足程度,即事物对人的价值。

因此,可以说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人们对于某事物的态度,取决于该事物对人们价值的大小。

价值不同,态度也不同。

价值观不同,态度也不同。

(二)所属群体的制约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个群体,成为群体的一员。

任何群体都有一定的规范、纪律,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

个人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很可能得到群体的接纳和喜欢,反之,不符合群体规范行为的人,将感受到群体一致性压力,遭到群体的拒绝和排斥。

因此,个人为了免受群体其他成员的非议和孤立,往往作出从众行为,“随大流”而形成与群体大多数成员一致的态度。

(三)信息和知识的影响态度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习而来的。

完善的学校教育甚至从婴儿开始,到个体生命的终结,一直实施它传递社会文化,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不断地教给他(她)符合社会主导文化要求的知识、观念、规范、行为方式。

学校这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是态度形成的重要因素。

电影、电视、广播等大众传媒和信息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人们传播各种信息和知识,也对人们的态度予以重要影响。

互联网大有后来居上的趋势。

(四)受个体文化背景的影响个人家庭出身、自身经历、生活环境等个体文化背景不同,会形成不同的态度。

如前所述,态度本身也是一种反映。

家庭、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是刺激个体的重要因素,必然综合反映到个体的态度中。

可以说,态度是个体经历和文化积淀的产物。

3.态度的转变态度的转变与态度的形成是有区别的。

形成是指没有态度而逐渐生成了某种态度。

转变是指已具有某种态度后而发生的改变。

态度转变有一致性转变和不一致性转变。

一致性转变是指向着符合社会主导文化要求的转变,不一致性转变是与社会主导文化要求相背离的转变。

这里所讲的转变是指一致性转变。

(一)转变态度方法①说服教育:通过交换意见、谈心的方式、改变某人的态度。

它一般是个别思想工作的有效方法,有威信的人、权威人士的说服更有效。

②大众宣传:通过参观访问,电视、电影、动员大会等形式,改变人们的偏见及一些不恰当的信念。

大众宣传使众人在同一时期内接受同一信息,对改变人们的态度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但是,宣传必须先了解群众的需要、动机、爱好等主观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宣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否则,将效果甚微,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强化了原来的态度。

③积极参加活动引导人们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改变其原来的态度。

实践活动给人以亲身感受,具有说服力。

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④群体规定如前所述,人皆有从众心理。

群体产生的公约、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人们的态度。

因为,如果他不遵守,将会受到群体的排斥,产生偏离的恐惧。

(二)态度转变的主客观条件从客观条件来说,主要指宣传者的威信——专业性与可靠性。

宣传者有无威信,这对被宣传者态度的转变与否有很大关系。

C·哈夫兰特的研究表明,宣传者本身威信高则其宣传效果好;宣传者威信不高,则其宣传效果差。

从主观条件来说,主要指态度转变者的心理水平。

有的人容易转变,有的人则不易转变,这与他本人的个性特点有关:自尊心强的人不容易转变,自尊心弱的人易被说服,发生转变;权威主义倾向强的人容易被人说服转变,批判思维能力强的人不易被人说服;智力水平高的人似乎比智力水平低的人难以接受宣传说服而转变态度。

需要也是主要影响因素。

态度转变与个人切身利益关系密切时,易转变。

否则不易转变;许多研究还表明,女人比男人容易被说服发生转变。

4.态度形成与转论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从上述关于态度形成与转化理论的阐述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几点启示:(一)德育工作必须贴近人的需要。

这是最主要的启示。

前面谈到价值是态度的核心,态度对象对个体需要满足的程度是促成态度形成的主要因素。

因此,要使被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态度——与社会的主流文化相一致的态度,必须从被教育者本身的需要、利益着手,教导、传递社会的主导文化,形成正确的态度。

人的需要有哪些呢?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

人的需要体系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自尊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人的需要总是无法彻底满足。

旧的需要满足了,又会产生新的需要。

利益和需要之间有着本质性的联系,需要包含了所有的利益,但利益并不包含所有的需要。

利益是关系到人的切身生存和发展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表现出来的需要,即需要的明确化。

德育工作贴近人的需要,就是以对象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影响主体利益为诱导,通过现实利益的得失给行为者造成某种直接的吸引力、外部压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牵动人的内心世界,达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如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形成对卫生的积极态度呢?(目前的事实是:小学到高中,学生都能搞好卫生,但进入大学,尤其是男大学生,搞不好宿舍卫生),可以抓住大学生的需要和利益进行教育,做转变态度的工作:第一、住宿环境卫生不好,容易滋生各种病菌,有害身体健。

(安全需要)。

第二、它同时还影响自己的形象和同学关系。

人总是处在集体中,讲卫生,爱整洁历来是个人良好形象的组成部分,个人不良卫生习惯会给他人造成不良影响,也损害自身形象,危害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

(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

第三、按规章制度处理,会受到通告批评甚至经济上处罚(名誉、经济利益的诱导)等等,这比单纯从文明行为的规范及要求上谈更易为学生接受。

美国某个州为解决卖淫嫖娼问题,想出一条妙计,就是将抓到的卖淫女、嫖客拍照,第二天在报纸上的显要位置登出。

这一招果然比以前罚款、教育更灵验。

因为罚款只伤了皮肉,不放血,教育容易被当做耳边风,但人都有自尊心,都有维护自身社会形象的需要,“暴光”伤及人的自尊,深深触动他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

(二)德育工作必须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并严格奖惩。

前面谈到人都有从众心理,规章制度作为群体的行为规范,对群体中每个成员都起到制约作用,遵从规章制度,会受到群体的肯定、接纳,违反规章制度,会受到群体的拒斥,因此,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有利于大部分人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态度。

奖惩制度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的利益有关。

当一个人因其行为的高尚而获得利益上奖赏而得到某种满足时,这种信息反馈所具有的吸引力对个体的道德行为无疑会起到支持、鼓励、推动和诱导作用。

而对不良行为实行利益上责罚,亦无疑是一种很强的外部压力,能促使个体改过从新、改弦易辙。

新近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

”(三)必须建立一个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德育模式。

态度的形成与转化原理告诉我们:个体的态度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学生在校接受教育,当然主要接受来自校园文化的影响,但学校不是真空,而是与家庭和社会环境处于互动的关系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德育对象受到自身的、家庭的、社会的多种因素影响,学校的德育工作就必须面对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环境,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德育模式。

这也就是说,德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必须大家联合起来,朝一个方向协同努力,齐抓共管,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否则,得不到家庭的配合、社会的支持,“正力”和“反力”互相冲撞、抵消,就有可能是孤掌难鸣,事半功倍。

但事实上,一些父母忙于工作,对自己的小孩疏于关心、教育,一些游戏机室、酒吧、网吧就建在学校周围,一些传媒如电影、书刊、网络宣染色情、暴力等等,都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德育也必须实施“综合治理”。

当前,互联网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和管理规章来对它的发展加以规范和引导,网络自然成了一些破坏分子“大显身手”的理想空间,它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