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

中国地缘政治中国地缘政治一、地缘政治学的概念和特点是什么?地缘政治学的概念是: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个部分,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

地缘政治学的特点:1、国际性:指地缘政治主要研究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地理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2、整体性:指国际社会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任何国家或地区实力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整个区域乃至全球力量的平衡。

3、动态性:指地缘政治区域并不是由恒定不变的地形所规定的地理区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决定,另一方面由实力中心的动态的转移所决定的一些区域。

4、政治性:指地缘政治是为一定阶级、国家以及政治集团服务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二、中国东、南、西线地缘政治环境有哪些主要特征?中国东线地缘政治环境主要特征:1、地区经济合作前景广阔A、环黄海渤海经济圈:包括中国辽宁、山东、江苏地区,朝鲜半岛西海岸,日本的九州地区。

这一区域在资金、技术、劳力方面的合作及产业结构及自然资源的分布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B、图们江开发区:图们江是中朝俄之间的界河,三国都有经图们江进出日本海的权利,因而有可能形成为延吉一清津一海参崴的“金三角”,并可能成为与鹿特丹匹敌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

2、地区安全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一是逆流而动的美日军事同盟。

美国利用日本、韩国军事力量,继续推行“灵活与选择参与”战略,并以“预防性防务”为重点,保持关键地区的军事存在,干涉地区性事务,是影响地区形势缓和的最大不安定因素。

二是扑朔迷离的朝鲜半岛局势。

朝鲜半岛虽有和解的动向,但军事对峙仍然存在,也是东北亚地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

三是错综复杂的领土领海争端。

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东北亚各国间存在着诸多领土领海争端。

如中日钓鱼列岛争端、日俄北方四岛(国后、择捉、齿舞、色丹)归属、日韩独岛争议、中国与日韩关于东海大陆架的划分等。

中国南线地缘政治环境主要特征:1、亚洲的地中海南海:也称南中国海。

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深海盆地,它背靠中国华南地区,向南一直延伸到东南亚地区的纵深地带。

东、西、南均为陆地和星罗棋布的岛屿所包围。

外侧分别为菲律宾群岛、大巽他群岛、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所环绕,与印度洋和太平洋相对隔开,地形上呈半封闭特征,被地缘战略学称为“亚洲的地中海”2、C型岛链封锁之中南海诸岛:包括东沙、西沙、中沙和南沙群岛。

诸岛全部位于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和加里曼丹岛等一系列岛屿串联而成的第一岛链之中。

这条“岛屿锁链”对当前中国南海安全构成威胁。

美国宣布要控制的16条海上要冲有3条位于第一岛链南部。

即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和望加锡海峡。

3、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第二波斯湾:南沙群岛海域含油气盆地有8个,油气资源总量为349.7亿吨,有“第二波斯湾”。

20世纪60年代发现丰富油气资源后,围绕南沙油气纷争骤起。

现有六国七方声称对南沙群岛拥有主权。

显然,南沙海域和资源的争端将是21世纪中国南线地缘政治的主题。

4、国际化趋势明显南海问题:实质是南海战略利益的碰撞和资源的争夺。

目前,南海周边国家在经济上积极拉拢国际资本共同开发资源,在政治上,为达到与中国抗衡的目的,实施“留美抑华”战略,为国际势力介入南海打开大门。

同时,国外势力通过资本投资联合开发、联合军演、战略盟友等途径,想方设法进入南海,使南海问题国际化现象日趋严重,解决难度加大。

中国西线地缘政治环境主要特征:总的来说,中国的西线地缘是相对安全和稳定的。

1、西南亚地缘政治复杂。

中印边界问题、西藏问题、印巴核扩散问题是中国周边安全面临的三大难题。

2、竞争与合作是中亚地缘政治在相当一段时期的主要特点。

美俄势力的竞争和“上海合作组织”体现该区地缘的这一特征。

3、民族和宗教问题是中国西线长期的不稳定因素。

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的复兴和发展成为威胁中国西部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三、中国西线地缘策略是什么?1、在有关西线国家的国际问题上,应尽力处理好与主要战略力量的关系,避免与任何一个大国全面或公开对抗。

A、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各大战略力量构建相对平衡、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达成战略上的谅解、共识及信任,只有这样,才有望抑制周边的动荡、冲突,甚至阻止发生局部战争。

B、凭借地理优势和大国优势,以合作者、建设者的姿态积极争取在区域化和西线政治、经济及安全秩序的构建中发挥主动权和作用。

2、与中亚国家保持睦邻友好关系,以维护西北边境的安全。

首先:与中亚国家政府合作,共同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警惕极端民族主义的蔓延。

在宗教、民族问题上与中亚国家保持合作及友好对稳定中国西北关系重大。

其次:与中亚国家开展经贸合作,这有助于中国的西部开发大业,有助于全方位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最后:与中亚三国确立相互信任原则、促进双边政治关系发展有利于中国保持与穆斯林国家的友好关系。

3、南亚地区的核扩散是中国地缘上的不利因素,改变了西线地缘上的力量对比 ,中国应当积极地参与大国合作,以推进南亚地区无核区计划。

A、要对南亚存在有核国家做好心理准备,既不能对军备竞赛视而不见,必须有所预防。

B、要注意处理好军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落入军备竞赛的怪圈。

4、在印巴关系问题上,中国应本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为缓和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改善与印度关系的同时,要加强与巴基斯坦的传统关系,在印巴关系上保持一种平衡,以利于在印巴冲突中发挥中间调停作用。

5、在未来处理好中印关系是中国西线地缘政策中的重中之重。

A、中印关系的主要障碍是边界问题。

1993年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两国间差距大为缩小。

B、中印两国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上双方有共同点,可以在国际问题上密切合作,在经济合作及双边贸易方面,两国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

(中国支持印入联)四、你认为当代中国周边地缘政治战略应如何选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国土面积辽阔,海、陆疆界漫长,周边邻国众多,这种地理特点既为中国的安全提供了足够的战略纵深和广阔的地缘政治空间,同时也为中国的安全增加了许多复杂的因素和难度。

我认为,我国的战略布局必须从主要战略方向和次要战略方向的关系谈起。

总体上讲,当前中国周边安全态势的基本状况是:北部相对稳定,东南忧患增多,东北、西南方向潜伏危机,南部变数加大。

这就从客观上决定了我国不可避免地要面临多个战略方向的安全问题。

当前,我国的主要战略方向在东南海洋方向,但其他方向也不能忽视。

实现既定战略布局的几个重点:1、政治上A、在国际上大力宣扬多极化思维。

欧盟、俄、中等大国在世界战略格局走向上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与政策取向,都明确主张多极化,对美单极支配图谋形成共同牵制态势。

B、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遇到国际争端时保持冷静和克制,将“韬光养晦”与“有限度展示实力”作为软硬手使用。

我们应当密切关注南海形式及周边各国动向,在一个预定地点对其实施一次“有限、高效、快速、低强度”的闪电式海上边界“武装冲突”。

这样,一来显示了我国保为自己海洋权利的决心;二来、展现了我军维护主权等能力;三来、不致于使我国在国际舆论上过于被动,一次武装冲突而已,国际社会不外乎谴责、关注罢了,一段时间后便会恢复正常,不可能对我实施制裁、封锁。

2、经济上A、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完善经济结构调整。

对于这一点,大家都有这比较深的认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B、将中国经济布局重心由东南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逐步转移;通过国内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实现东、中、西部经济全面发展,使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大幅度提高,从而缩小与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我们在经济建设必须把重心调整到中西部广大地区,加强三线建设,将西南和西北作为我们的后方大本营和根据地来建设。

目前,国家大力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建立在这个认识基础上。

3、科技上加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缩小我们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

因此,我们必须贯彻“科教兴国”国策,科教与经济建设密切结合,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进行技术和生产力的创新,参与国际竞争和交流。

4、军事上A、大力发展我军在高技术条件下的战争的新军事思想,不能以老的军事实现指挥应对未来战争,这点至关重要,甚至高于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军事实现的现代化是知道全军一切行动的指南,只有完成了思想准备,才能在此基础上完善我军的武装准备水平。

B、大力发展航母、先进作战飞机、先进C4RI系统和先进的后勤综合保障系统等高技术装备,以海空军为重点,加强我军的远洋作战水平和能力应当是我军的首要任务;C、加强人才引进、培训和管理、使用水平。

高技术战争最终由人来完成,所以,人才的储备和使用就必须打破以前论资排辈的瓶颈,应当适度地破格提拔一批有能力、思想过硬的军官,为未来战争做好人才积累。

D、创造和寻找一切机会验证新军事思想、演练部队在此思想下的实际作战能力。

军事思想是否合理,有什么漏洞以及部队对装备和战法的掌握情况是必须通过一定的实战行动来进行验证和演练。

我国的地缘政治战略方向是由陆地到海洋;以俄罗斯为坚强盟友,以巴基斯坦和朝鲜半岛为东西两翼,建立起一套以经略海洋为主要战略方向、在政治上、经济上、科技上和军事上为此服务的国家整体战略布局体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