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德国选举制度
额外议席
• 如果分配给某党的议席数少于该党在小 选区中赢得的议席数,则扩大联邦议院 议席总数,以确保在小选区获胜的议员 获得议席,这就是所谓的额外议席。
• 因此,联邦议院议员总数往往会超过 656人。
2005年德国联邦议会选举
• • • • 选举委员会公布: 共有25个政党取得了参加本次大选的资格。 3648人角逐下届联邦议院的656个议席。 本次大选的合法选民约有6200万。
两轮投票制
• 两轮投票制为绝对多数决制中的一种,其目的 就是希望避免选出「少数代表」,而产生代表 性不足的问题。在第一轮投票时,如有候选人 得票过半则当选,否则取得票数最高之二者 (皆未过半数)进行第二轮投票,此时候选人 只有两人,所以当选人必过半数。而联邦总统 的选举即是以此为核心的精神发展出的选举制 度。
• 例如: 预定分配31席,则4个政党分配议席情况如下: A党:(31×18900)÷(18900+12900+1900+3200) = 15.878 = 15+1 = 16席 B党:(31×12900)÷(18900+12900+1900+3200) = 10.837 = 10+1 = 11席 C党:(31×1900)÷(18900+12900+1900+3200) = 1.596 = 1+0 = 1席 D党:(31×3200)÷(18900+12900+1900+3200) = 2.688 = 2+1 = 3席
德国选举制度
V.W.
前言
• 选举是实行民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也是公 民最直接参与的政治活动,那么,显然地,选 举制度的变革与选择,应该在最具普遍共识下 为之,已避免基于党派之私的任意操弄,否则 将戕害民主政治的质量。反过来说,健全的选 举制度将为健全的党派竞争奠定基础,而健全 的党派竞争,将有助于民主政治的良好运作。 因此,欲民主政治发挥其效能,选举制度可说 是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利弊分析
• 4个优点: (1) 对大党有利,可防止政党分化,有助于政局 的稳定 (2) 由于每个选区只选1名议员,所以可以避免党 内同伴在相同选区内的争夺,消除派系争夺, 实现举党移至的选举,有利于党内团结 (3) 选民对候选人熟悉,便于选民在投票时抉择 (4) 可以节约选举费用,避免「金钱选举」
• (五)5%法定门坎: 参加竞选的政党所得选票,以全国为统计单位 少于5%或未获得3个直选议席者,便没有资 格参加联邦议院的议席分配。如果一个小党所 得选票按上述规定虽无超过5%的法定门坎, 但却获得了1或2席的直选议席,那么按滞留 议席分配原则,该党保留其直选议席。
参议员的职权与产生方式
• (一)参议员的主要任务为: (1) 选举联邦宪法法院人员(基本法第94条) (2) 弹劾总统(基本法第53条) (3) 质询联邦政府人员(基本法第53条) (4) 提出法律议案(基本法第76条第一款) (5) 对联邦政府所提的议案有表示意见之权(基本法第 76条第二款) (6) 请求召开调协委员会(基本法第77条第二款) (7) 对于众议院通过的法律有否决权(基本法第77条第 三款) (8) 列席众议院行使陈述权(基本法第43条)
• (四)尼迈耶计算法: 德国第1~10届联邦大选,都采用顿特 计算公式算出当选基数;1987年第11 届联邦大选起则改用尼迈耶计算公式。
• 尼迈耶计算公式是由德国数学家Horst Niemeyer发明 的。按照这个计算公式用每个政党所得的第二选票数 乘以待分配的议员席次总数,再将所得基数总数除以 各政党(所得有效选票超过5%者)所得第二选票总 数(即小数点前的数字),缺额代表由最高百分位数 之数字大小,依序分配给相应的政党。详见下列说明: • 分席计算公式: (预定分配席数× 某党获得之有效票总数)÷ 各法定分 席政党之总有效票数
联邦总统选举法
• 联邦总统候选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 年满40岁 (2) 拥有联邦议院选举权 (3) 具有基本法第116条规定的德国国籍。
• 基本法第51条第一款规定,联邦总统不 由全国选民直接选出,而由联邦大会选 举产生。
• 联邦大会最迟应在联邦总统任期届满前 30天召开;如在联邦总统任期提前终止 的情况下,最迟应在终止后30天内召开。
• 本次联邦大会共由1205名代表组成,其中 1204人参加了投票。 • 由德国主要反对党联盟党和自民党推举的 总统候选人霍斯特· 克勒在23日举行的德国 联邦大会第一轮投票中,获得604票,超 过总统当选所必需的法定票数,当选为战 后德国第九届联邦总统。 • 执政的德国社民党和绿党推举的总统候选 人是女教授施万,施万在选举中共获得 589票。
德国议会选举——
• 第一轮选举:多数代表制
• 656名议员的半数328名,按小选区相对多数代 表制原则选举产生,称为第一轮选举。 • 全国划分成328个选区,每一选区的平均人口数 为22.7万人。
• 每个选区选举一名议员,选区内,各政党只能推 荐一名候选人。
• 选举时,选民直接投票给候选人本人,得相对多 数票者当选。
联邦总理的选举
• 联邦总理候选人在联邦议院选举中凡得 法定半数票者即当选;
• 联邦议院选出的联邦总理必须经联邦总 统任命才能正式就职。
德国国会-联邦众议院与 联邦参议院
• • • • 国会制度:两院制 一方面可发挥权力制衡的功用 一方面则可均衡联邦与各邦的权力分配 由公民直选产生,主导立法权的众议院
• 特奥多尔•豪伊斯(自民党) 1949年至1959年
海因里希•吕布克(基民盟) 1959年至1969年
古斯塔夫•海涅曼(社民党) 1969年至1974年 瓦尔特•谢尔(自民党) 1974年至1979年 卡尔•卡斯滕斯(基民盟) 1979年至1984年 里夏德•冯•魏茨泽克(基民盟) 1984年至1994年 罗曼•赫尔佐克(基民盟) 1994年至1999年 约翰内斯•劳(社民党) 1999年至2004年
德国历届总理
• 1、1949-1963 (CDU) 拉德.阿登纳 • 2、1963-1966 (CDU) 维希.艾哈德 • 3、1966-1969 (CDU) 特.格奥尔格.基辛格 • 4、1969-1974 (SPD) 勃兰特
康 路德
库尔
维利.
• 1974-1982 (SPD) 赫尔穆特.施密特 • 1982-1998 (CDU) 赫尔穆特.科尔 • 1998-2005 (SPD) 格哈德.施罗德 • 2005(CDU) 安格拉. 默克尔
2004德国总统选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总裁 克勒当选为德国新总统
• 5月23日,霍斯 特· 克勒(中)在 柏林举行的德国联 邦大会上当选为德 国总统后接受外交 部长菲舍尔(左一) 的 祝贺。 • 现年61岁的克勒 于7月1日接替现 任总统约翰内 斯· 劳,正式出任 下一届德国总统。
德国历届总统
• (二)联邦众议员的选举制: • 朝向兼容「多数决制」与「比例代表制」的 「混合制」发展,是近年来民主国家选举制度 改革的重要趋势。德国是最早使用此制,也最 具代表性的国家,也称之「确立候选人的比例 代表制」。其1953年后,席位分配采二分之 一「单一选区相对多数决制」与二分之一「比 例代表」,并采「两票制」。而各国对于「政 党比例代表」当选计算公式,一般分为「联立 制」与「并立制」。「联立制」以德国为代表。
• (二)联邦参议员的产生方式: 参议员的产生,并不由人民选举,而是采用传 统的方式由政府派遣,且议员无固定任期,乃 是随着政府的改组而更换。参议员由政府任命, 各邦之参议员人数为3~6人,每邦至少3个名 额。人口超过两百万者有4个名额,超过六百 万者有5个名额,超过七百万者有6个名额。 目前德国有16个邦,西德10个邦,东德5个邦, 另加柏林市。
联邦总统的选举
• 在基本法第54〜61条专门閳述了联邦总统的 选举、职权和任务,表面上看来,联邦总统似 乎拥有许多最高权力,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没有 实权,其法律地位不能与美国总统、法国总统 相提并论的虚位元首。大抵说来,德国折衷于 美国的联邦制度及英国的内阁制。国家的权力 集中在联邦政府,特别是联邦总理的手里。
• 单一选区制也有一些缺点 (1) 选民很难从政策上选择,导致弃权和废票大 量产生 (2) 对执政党太有利,全部在野党得票即使与执 政党不相上下,其得票实质上最后也只能视为 废票 (3) 候选人中的候补人实质上几乎没有递补的机 会
二、德国的选举制度
• 总统选举、总理选举、联邦议院选举
• 总统由联邦大会选举产生。
• 总理由联邦议会选举产生。 • 联邦议院由全体德国选民直接选举产生;联邦议 院会每4年选举一次。总议席确定为656席,在328 个选区内普选产生。
• 联邦参议院由各州政府成员组成。
德国总统选举
• 联邦总统任期五年,连选以一次为限。 • 联邦总统由联邦大会选举产生。 • 联邦大会——由联邦议会议员及各州议 会选举与联邦议会议员同数的代表组成。 • 联邦大会选举过半数票者,当选为联邦 总统。 • 如两次投票无人获得过半数票,第三次 投票得票最多者当选。
• 由各邦政府选派的政府官员所组成类似 行政机关的参议院。
众议院的职权与选举制
• (一)联邦众议院的主要任务为: (1) 选举总理(基本法第63条) (2) 罢免总理(基本法第67条) (3) 质询联邦政府人员(基本法第43条) (4) 选举总统(基本法第54条) (5) 罢免总统(基本法第61条) (6) 选举联邦宪法法官(基本法第94条) (7) 立法权(基本法第67条第一款)
• (三)联立制与并立制之比较: (1)并立制
投票予比例区政党 各党依得票比例分配席次 两者无关 投票予小选区候选人 各选区得最高票者当选
选 举 人
(2)联立制
投票予比例区政党 各党依得票比例分配席次
选 举 人
投票予小选区候选人 各党席次已确定,至于谁当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