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

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

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来自中国的经验数据黄赜琳/王敬云原载《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第2期【英文标题】Local Protectionism and Market Fragmentation: An Experience Study in China【作者简介】黄赜琳,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上海200433;王敬云,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上海200433黄赜琳(1976—),女,福建泉州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王敬云(1972—),女,山东临沂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讲师,经济学博士。

【内容提要】在中国市场上,存在促进分割和促进融合的两种因素,地方保护主义程度的变化趋势,取决于这两种力量的对比。

本文首先简要对国内研究地方保护主义的多种测量方法进行综述,然后运用国际上测量综合贸易壁垒的“边界效应”方法对中国的贸易壁垒分地区分行业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表明,根据边界效应方法,1997年中国地方保护相当于欧洲统一大市场内部独立国家之间的情况;具体地,在八个行业部门中,农业保护最为严重,商业运输业其次,紧接着是轻工业、采选业、重工业等。

这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还很不完善,其中第一、三产业保护较重,第二产业相对较轻,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制定和谐的贸易体制,加快国内市场一体化建设,以保证我国“十一五”期间经济全面协调发展。

【英文摘要】In Chinese market, there are two factors that will improve market frag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and the degree of local protectionism relies on the effect of the two factors. In this paper, some methods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the local protectionism are reviewed. Then border effect analysis is applie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domestic trade protection in different areas and industries in China. Using this method, some conclusions are drawn: firstly, the degree of our domestic inter-province barrier effect in 1997 is approximately equal to that of inter-country of European Union market; Secondly, agriculture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re serious than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imperfect of domestic trade integration and the serious of local protectionism are occurred in China, and a harmonious trade system to different industries should be established to ensure a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different local economy.【关键词】边界效应/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区域贸易/行业贸易border effects/local protectionism/market fragmentation/local trade/industrial trade一、中国地方保护测算方法的文献综述对于中国地方保护主义的严重性,所有人都持一致肯定意见,但对保护程度的变化趋势,不同学者却持不同看法,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对国内地方保护程度的经验研究需要有反映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经济往来联系的数据,例如,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贸易、资金和人口的流量数据,而这方面的数据,并不像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数据那样有比较完整的统计,很多数据需要估计或者根本获取不到,导致不同研究的数据来源和估计不同,从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结论也大相径庭。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研究中,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国内的地方保护很严重,但程度如何难以直接度量,因为地方保护并非采取对跨地区贸易征收关税或者发放许可证的形式,而更多采用的是隐性壁垒的形式。

在中国的地方保护研究文献中,李善同等(2004)、樊纲和王小鲁(2000)、“中国统一市场建设”课题组(2004)采用问卷调查法,结论是总体上认为地方保护主义的程度在减轻;Kumar(1994)利用商业机构的统计数据来考察,得出省际贸易强度趋于减弱;许新鹏(2002)则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周期相关度来考察,结果表明中国市场一体化正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但程度如何难以刻画;喻闻和黄季琨(1998)、周惠中(2001)、李杰和孙燕群(2004)采用产品价格的差异程度来考察,得出大米市场、烟草工业、啤酒市场等这些行业的市场分割较为普遍;朱恒鹏(2004)也从地区和全国物价指数的差异来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市场一体化水平虽然有波动,但总体水平基本没有变化;此外,胡向婷和张璐(2004)、王雷(2003)、白重恩等(2004)和Young (2000)等从产业结构是否趋同来考察,这种间接分析方法很有影响力,但观点分歧也较大。

以上采用的均是间接方法,采用贸易流量分析法最为直接,陈家海(1996)、Naughton(1999)、Poncet(2001)都用该方法测算过,其中Naughton运用25个省的省际流入量、流出量占GDP的比重进行分析,上海社科院的陈家海教授则利用25个省1987年的投入产出表考察了一个省对其他省份的“贸易依存度”,他们的计算结果相一致,均说明省际贸易的份额很大,但无法反映地方保护主义的变化趋势。

Poncet根据1987年、1992年和1997年各省投入产出表,考察了3 年省际间地区性贸易占GDP或贸易总额的比重,研究发现该比重显著降低,从而说明中国地方保护正逐渐加强。

可见,测量地方保护主义程度的方法很多,结论也各不相同。

这些方法都只是从一个侧面来论证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严重程度,对于省际间的贸易变化采用的是间接分析法,所以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问题是值得商榷的,而且无法对地方保护程度进行量化研究。

边界效应模型弥补了这一不足,应用该模型可以直接测算出国际间或地区间地方保护的严重程度,自McCallum(1995)率先对边界效应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以来,国外学者对该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如Hillberry(1998)、Head和Mayer(2000)、Chen(2004)等,而国内至今还没有这方面的研究,为此,本文尝试从区域间的行业贸易出发,利用投入产出表对我国的八大区域分行业进行边界效应测算,以此来考察中国国内贸易的地方保护情况。

二、边界效应理论模型的构建下面在Head and Mayer(2000)模型基础上构建一个适合分析地区间行业贸易的边界效应模型。

假设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为常替代弹性型,其函数形式为:其中,C[,ijh]表示i地区消费者从j地区购得商品h的消费量(h=1,…,n[,j]);n[,j]为j地产品的种类数量(或生产规模);a[,ij]是i地消费者对从j地进口商品的消费者偏好权重;ζ为任意两种产品的替代弹性。

这里的消费者效用函数中双边偏好存在异质性,消费者能根据产地衡量产品的价值。

对每种商品h,预算约束条件为:其中,m[,i]为j地进口的所有商品总额(包括本地生产部分);m[,ik]为i 地进口贸易伙伴k地的所有商品额;C[,ik]为i地从k地进口的商品量;P[,ik]为i地从k地进口商品的到岸价(该价格由生产价格及货物运输的交易成本所组成);K为贸易伙伴总数。

在预算约束(2)下对效用函数求极值,并对所有商品h求和,可得:公式(3)表明双边贸易流量与消费者偏好a[,ij]、供应规模n[,j]和价格p[,ij]相关,而p[,ij]又与产品价格p[,j]、运输距离d[,ij]及各种壁垒u[,ij]有关。

将i 地消费j地和本地的产品对比,得:根据Dixit—Stiglitz垄断竞争模型,假定生产存在规模经济,技术共享,每种产品只由一个厂商生产,产量为q,则j地的生产总值为v[,j]=qn[,j]p[,j],利用这个关系式可从方程(3)、(4)中消去n[,j];假设运输成本tc[,ij]是两地距离d[,ij]的函数,即tc[,ij]=d[δ][,ij],δ为参数;假设各地对外的贸易壁垒是一致的,对内不存在贸易壁垒,即i=j时,u=0,否则u>0;假设B[,ij]为虚拟变量,当i=j 时,B[,ij]=0,否则B[,ij]=1,这表示对本地不征关税,对其他地区征收关税。

则:P[,ij]=(1+uB[,ij])d[δ][,ij]P[,j] (5)公式(5)的经济含义是,当i=j时,表明产品由本地生产,则产品价格主要由区内的运输成本决定;当i≠j时,表明产品是由外地进口,则产品价格由区际间的运输成本和由于区际间的贸易壁垒所支付的关税成本这两部分组成。

设消费者偏好a[,ij]由本地偏好DB[,ij]和随机项ε[,ij]组成,即:(6)其中,β表示i地消费者对于外来品的厌恶程度,β>0;η为一常系数,对外来产品,DB[,ij]一般为负;A[,ij]为虚拟变量,当i=j时,A[,ij]=1,否则A[,ij]=0,这表明相邻地区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对外来品的厌恶度。

公式(6)的经济含义为,本地生产的产品比外地生产的产品更受消费者的偏爱;而在外地生产的产品中,产地与销售地区相邻所生产的产品比不相邻所生产的产品更受消费者偏爱。

将以上定义的诸因子代入表达式(3),并转换成对数形式,得:lnm[,ij]=Inm[,i]+Inv[,j]-δ(ζ-1)Ind[,ij]-ζInp[,j]+(ζ-1 )ηA[,ij]-(ζ-1)[β+ln(1+u)]B[,ij]+ε[,ij]-I[,i] (7)I[,i]为i地进口者的“包容值”,它反映了i地所有潜在供应者的特征,如经济规模、价格、距离和边界效应等。

为了避免求解I[,i],我们以区内贸易为参照,用相对量来代替绝对量,即方程(7)两边减去lnm[,ii],并令e[,ij]=(ζ-1)(ε[,ij]-ε[,ii]),得:方程(9)表示一地进口量在区内产品和区外产品之间的分配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