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家庭差异 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中西方的家庭差异摘要:本文主要对中西方家庭的一些方面做了比较。
从家庭住宅内外构造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着手,举例说明,具体地阐述了中西方之间的一些差异。
关键字:住宅、家庭关系。
家庭,作为人类最初的一种对外形式,形如一个大的厂房,在里面孕育了成千上万、个性异同的人们。
每一个人都在特定的领域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不同的文化家庭生活构成了每个社会成员特定的行为方式,这就是个性,是个人对其成长环境特殊反应的总和。
因此可以说文化的不同是起源于家庭生活方式的不同。
家庭是形成各种不同文化的源头和孕育场所。
通过家庭体系,生活方式又得以广泛传播。
首先从住宅方面来说,中西方的住宅就有很大差异。
西方人的住宅一般会有或大或小的院子。
院子的周围也一般会有小树,却很少有高大的围墙阻隔着室内与室外。
也有的西方人的住宅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小树阻挡。
他们只是用窗帘或小窗等一些简易饰物来阻隔院内与院外。
大多数中国人的住宅都有高大的围墙来区分室内和室外。
从外面看,房子就像是藏着许多秘密的城堡,往往只能看到房子的顶部。
坚固的大门把院子内外分界开来。
有的时候,高大的围墙外围还种着高高的树,层层的保护,以避免行人的视线不小心进入院内。
更有的,在屋里摆一屏风,即使大门敞开也无法看到室内是怎样的情况。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室内情形也完全相反。
在中国人家中,个人权力一般是不存在的。
不仅父母家人有干涉孩子的权力,子女也有权随意动用父母的东西,这是中国所谓的一家人论,看起来似乎只有这样才可以有亲切的感觉。
如果孩子损坏了父母的东西而受到责骂也只是因为他们太小或者说不小心、不懂事,并不是因为孩子碰了不属于他们的东西。
尤其在中国北方的某些地方,房子是连在一起一长排的,或围成一个形状连在一起,好比火车的车厢。
所有房间有顺序地排列,并不是每个房间都有自己的门,有的时候要通过别人的门才能走出去,这样,不分家庭的单独权力。
而在西方的一些国家中,他们的室内讲究个人的活动空间。
比如浴室、卧室、厕所、起居室都有各自的房门。
家庭里个人的权力是高上的而且个人的空间更是不容侵犯的。
孩子不经过父母的同意不可以随意进他们的房间也不能随便动用他们的东西,而在孩子们的房间里,父母家人也不可能是主人。
甚至有的时候,这种关系延伸到夫妻之间。
如此看来,西方儿童在家中的活动范围是有严格的个人界线的,但家中与外界并无严格分界。
相反,在中国就完全不同,中国儿童在家中的活动范围并无界线,但高高的围墙却把他们同外面世界隔离了。
其次,从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来看。
中西方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西方,家长非常关心孩子们的权利问题。
在一些国家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在民间也有许多自发组织承办的关于保护青少年的协会,负责关于儿童的福利事务。
在中国,父母完全有权处理孩子的问题,甚至于包办孩子的事情。
有的时候孩子们的许多权利会被父母因为过分关心而剥夺去。
从旧社会时期,就有过不少杀婴、弃婴事件。
从中国孩子的角度来说,没一个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爱。
甚至有的也希望父母能帮他们料理完一切事情。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子女孝顺则为最高理想。
假如一个西方人会骄傲于他们国家有许多的儿童保护协会,那中国人就会有同样的自豪。
西方父母关心孩子以致他们会慷慨地捐赠给儿童专家。
有的时候他们不仅向孩子学习,且以此为荣。
中国人大部分很少向孩子学习,对于他们来说重要是孩子们该为父母们做些什么。
有时,对于一些父母来说报答养育之恩比其他任何义务都重要。
而对于西方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他们应该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无论如何,经济上的提供并非中国人对他们的父母尽义务的惟一方式。
中国儒家格言:父母总是正确的。
在大多数的时候,孩子都必须设法满足父母的愿望和顾及他们的安全。
如果父母感到身上不适,孩子就会竭尽全力为父母提供治疗条件。
假如父母和儿媳妇不能和睦相处,那么儿子理应要偏向父母的一方。
在西方,父母必须经过详尽的调查,了解青少年需要什么,使青少年的个人爱好更好地得到满足,充分发挥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
而且他们非常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
中国父母则不同,中国的父母往往以孩子们的行为举止是否像个成年人为标准来评价他们。
他们总喜欢年轻人的精力充沛。
中国父母往往将孩子们的懂事看成是他们的行为长于他们的实际年龄。
然而,西方父母却会把这样的孩子带去心理医生处咨询或交给精神病医生治疗。
中国孩子的顽皮、粗暴、反抗行为在西方父母眼中或许是他们张扬个性,发挥自己本身创造力或冒险、挑战精神。
当一个西方人谈论家庭,他指的是他们的父母和家里其他未成婚的兄弟姐妹,而中国人谈及家庭一般是指父母、兄弟姐妹之外还包括其他的一些亲戚,即使有时候并不全都生活在一起,但常常也居住在相近的一些区域。
尤其在以前总是这样。
相反地,西方即使一些人有血缘关系,但他们往往居住到很远,只有节日才聚在一起。
这样,西方儿童只有在独立的生活圈内成长,却不允许进入社交界。
而中国儿童小的时候就在一个较大的人际关系圈内与许多形形色色的人交往,生活交际的圈子似乎更复杂。
然而,更重要的是正在成长的孩子同家人相互影响。
在西方,孩子成年之前只受父母的教育,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并不管教他们,无论他们是否居住在一起。
中国父母并不是孩子惟一管教者,孩子成年之前更多的是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往往父母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则被寄养在祖父母家中。
在西方,当孩子成年以后,如果孩子的母亲对婆婆管教孩子的方法有所不满,是可以谅解的,而在中国这位母亲则被指责,这里当然也有受根深蒂固儒家思想影响的。
西方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掺杂了许多感情色彩,他们之间的关系往往很亲密,从某种程度上讲西方的父母就是孩子崇拜的偶像。
因此,在西方如果孩子喜欢他们的父母,则父母就是他们的偶像,如果孩子不喜欢他们的父母,父母就是他们的敌人。
与西方相比,中国父母与子女的相互影响就显得很小了。
由于父母的权威随环境改变,父母的威严也就被众多亲友所分散。
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也同样被这些大人分享、削弱。
所以,孩子就不会特别依恋或特别反感某一个人。
因此,在中国孩子恋父或恋母,仇父或仇母的情绪并不多。
假如中国的孩子喜欢父母,他们也不会把父母当成崇拜的偶像,假如孩子不喜欢父母,他们也不会不控制地向父母发泄怒气。
两种文化中家庭结构的差别必然导致这种差异。
即使家庭是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
西方人在家庭中的习惯是保持个人的权力,互不干涉而中国人是大家和睦相处,融融洽洽,相互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青少年当他们的身体和心理还在发育的过程中,就已悄悄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
他们的青春世界和孩子气得到大人的默许,但决得不到鼓励。
相反,如果他们能参加更多的成人活动,他们不仅得到鼓励还有奖赏。
从一开始长辈就要求孩子有和他们同样的兴趣,除了一些尚不能做的之外。
孩子要加入到成人的真实生活中,而不是逃避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去。
中国的孩子认为理所当然地应该经历或参与大人的事,而成人更是毫不拘束地加入到孩子们的活动中。
这种关系的一个极端表现就是大人可以随便看写给孩子的信件,孩子也可以看大人的信。
(摘自《中西文化比较概论》)西方的父母除了那些非常贫穷的以外,实际生活也是遵循每个人都有私事的观念。
他们的很大一个愿望就是把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分开。
他们的事务都是自己的私事,不允许孩子们的参加和打扰,除非有什么特殊重大事件,孩子们得到父母的正式邀请。
同样,西方的父母也同意不随便加入到年轻人的活动领域。
中国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同处一个屋檐下,父母不用刻意向孩子们隐瞒些什么,中国的儿童比他同年龄的西方孩子们更能意识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他们总是能双重地看父母,体谅到父母所能感受到的生活压力。
他们既能看到父母的长处又能看到父母的短处。
父母在孩子们的眼中也只是一个普通人,成功和失败也是家常,并不像西方的孩子把他们的父母看成是偶像或者是敌人。
西方的父母面对的是一个现实的世界,他们生活节奏有时候异常紧张,而他们的孩子们却生活在一个近乎天堂的美好世界里,他们不仅相信他们所喜欢和追求的东西是最重要的,而且他们相信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针对这一点,中国的孩子相对现实化了。
中国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一样,从小就面队的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
西方的孩子生活在他们的小小世界里,很少经历痛苦和磨难。
甚至在某些不经意的时候,现实可以完全打垮他们。
中国的孩子非常地清楚应该顺从他们的父母和其他的长辈,而且即使某一天他们胜过自己的长辈,他们还是要面对习俗和传统,顺从或者是遵从,从来都是必不可少的。
毕竟儒家学派在中国有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的孩子们通过不断地参加和观察成人的行为和活动,渐渐地了解到社会的真实性,知道自己将要面对的是怎样一个社会,他们知道自己的不足也明白了一些社会的阴暗面。
自己的行为是受到约束的,这种约束不仅来自父母,更来自整个社会。
由于这些约束太多太复杂,最终他们觉得无从下手,从而会慢慢觉得找不到该如何解救的办法。
中国人相互依赖的观念与西方人自我依赖的精神形成鲜明的对比。
在中国,相互依赖是古往今来贯穿一生的社会契约。
孩子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支持自己父母的,而父母更是会支持自己的孩子。
在中国人看来,从父母那挣钱是可笑的事,那并不是真正的挣钱。
因为相互依赖的缘故,父母的钱和自己的钱并没有本质的差别。
孩子可以借助家里的威望、地位、权力或金钱得以高升,这样,同样可以光宗耀祖。
中国的孩子在血缘关系中不仅满足了他们的需要,而且也提供了别人许多东西。
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有一部分人也不是很想离开家庭。
他们已经渐渐地了解到成人的世界。
他们总是倾向受家族长辈的呵护,家庭的关系造成不同的生活方式。
中西方家庭差异不仅表现在住宅的外型和构造上,更多地表现在家庭内部人员的关系上,尤其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家庭作为人类最初的一种对外形式,深深地影响着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