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界浅谈德国功能学派翻译观乔楠(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063)摘要: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
这一理论不仅吸取了传统译论中的精髓,又突破了其制约,独创的视角和方法令人赞叹,这一新的译学流派为整个翻译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着重论述功能学派的三位代表人物的主要理论和观点。
关键词: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文本类型;忠诚理论中国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4-0109-02翻译目的学派,这一深具德国特色的翻译功能学派,是自70年代以来在众多具有影响力的翻译学派中,最有代表性的。
这一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弗米尔,作为它的创始人,于1978年在 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E i n R ah m en fur e i ne a llge me i ne T ranslationst heor i e)一文中,针对语言学派等各种重形式的翻译理论的薄弱环节,率先提出重社会文化及交际功能的翻译目的理论后,著名学者赖斯立即给予了支持和合作,接下来该理论又得到他们二人弟子或追随者如诺德(Chr i tiane N ord),安曼(M a rgret Amm an),豪思(Juli ane H ouse),荷尼格(H ans H onig)的支持,进而发展成为现今德国最有影响力的这一翻译流派。
1功能翻译学派的主要理论功能主义理论一方面把翻译研究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阐释了翻译中跨文化的一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的转换;另一方面将翻译,即把原语文本一一对应地转换为目的语这一观点进行了扩展,进而涉及到翻译行为这一概念。
对等原则在功能派与语言学派中所起到的作用相去甚远。
功能派只将对等原则视作特定情况下采用的原则,而语言学派却将其定位为其翻译理论的基础。
功能主义理论是以目的为主导的翻译标准多元化的理论体系,更符合翻译实践。
研究功能翻译理论,是德国学术界固有的传统,著名的学者赖斯(K at har i na R e iss)、弗米尔(H ans .V er meer)、曼特瑞(Justa H o lz M anttar i)、诺德(Christiane N o rd)为其代表人物,并在功能派的创建和发展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下面将一一论述他们在功能翻译的主要学术理论。
(1)弗米尔的目的论作为德国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教授,汉斯!弗米尔(H ans .V er m eer)长期致力于语言和翻译的研究,发表的译学作品主要包括 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 翻译教学法 , 关于翻译理论 , 论目的与翻译委托 , 翻译行动中的目的与委托 , 翻译目的理论:正论与反论 , 是不再问什么叫翻译学的时候了 等。
其中 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 可谓目的论的奠基文献。
弗米尔透过这些著作所论述的理论观点如下:翻译是人类具体形式的行动,众所周知,凡行动必有目的驱使,因此翻译亦有目的。
换言之,从事何种翻译行动之前,译者首要明确的是翻译的目的为何,否则,这一行动无法进行。
这便是前瞻式翻译观,在目的论的支配下,前瞻式翻译观把立足点放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身上,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担当的角色和发挥的功能来决定翻译的方式策略。
也就是说,根据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观点,目标文本的功能是在目标文本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这一功能也就是目的,而决定这一目的的则是翻译发起者(即客户或委托人)。
与此同时,客户或委托人要求目标文本达到的目的,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目标文本的使用者(即读者或听者),以及其所在环境和文化背景。
再有,根据上述翻译本身是一种行动,既是行动,就必然有其在目的支配下产生的结果。
翻译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是∀译品#(trans l atu m;transla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目标文本。
前瞻式翻译观与传统译论的后瞻式翻译观大相径庭,后者倾向于源文本,在翻译中易于采用规范性策略。
根据弗米尔的观点,从译者的特定目的来说,源文本是翻译委托的一个组成因素,也是影响最终译品形成的诸多因素的基础,但源文本的措辞对翻译的重要性来说是第二位的。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组织者和进行者,要根据具体情境中的交际目的,来决定源文本在翻译行动中占据何种地位。
一般情况下,源文本面向其所在的源文化,目标文本面向其所在的目标文化,两者的内容,结构不一,目的也可能不一,而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源文化和目标文化中是有很大差别的。
因此在翻译行动中仅仅变换源语符或者把源语符迁移到目标语中,是不可行的。
当然,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也可能存在∀互文连贯#(i n ter textual coherence),即:两者相同或相似。
这主要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翻译的目的可以是模仿源文本的句法或文本结构,进而出现与原文本对等的目标文本。
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翻译目的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三层意义:1翻译过程,亦即翻译过程的目的;2翻译结果,亦即译品(trans latu m )的功能;3翻译方式,亦即所用方式的意图。
(2)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毕业于海德尔博格大学翻译学院的撒琳娜!赖斯(K a t har i na R eiss),在大学长期从事着翻译研究与教学的工作,像弗米尔一样,致力于翻译事业,著有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翻译质量评价的类型及标准 ,以及与汉斯!弗米尔合作的 翻译理论基础 等等。
赖斯在她的论文和评述中鲜明得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理论。
总体而言,赖斯的基本理念与弗米尔是一致的。
她认为目标文本应该与其所在的目标语境中的要求,所需的翻译目的和文本功能保持一致。
翻译是一种互动的语言行为,目的原则有二:1互动由目的决定;2目的随着接受者的不同而不同。
因此,翻译应该采取灵活的态度,适时选取翻译策略。
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的功能和目的,是翻译行动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要考虑到译作在多大程度上被使用者所接受,和目标文化的读者和听者产生多大的共鸣,在多大程度上和译者的情景相关,看目标文本是否导致了任何意义或形式上的反叛。
无论在同一语言内,亦或是不同语言间,交际中的信息走失是在所难免的,这一论断来自信息论的观点。
语际翻译更是如此。
赖斯把这种信息改变划分为∀有意改变#和∀无意改变#。
无意改变源于语言本身存在的结构差异或者翻译从事者个人专业能力上的差异,有意改变则是译者根据目标文本目的与源文本不!109!文学界同而特意安排的。
赖斯从功能学派的角度把翻译过程分为分析阶段(phase o f analysis)和再次语言表现阶段(phase of reverbaliza tion)。
首先是分析阶段(phase o f ana l ysis),翻译从事者可以三方面入手,来确定源文本所具有的功能:一是确定原文的功能类别(tex t-type),源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i nfo r ma ti ve type )、表情型文本(expressi v e type)、还是运作型文本(opera ti ve type );二是确定源文本的体裁(text va riety),是否属于超越个体(super ind i v i d ua l)的言语或写作行为,如告示、社会新闻、产品说明书等。
三是分析语言风格,也就是对与选择语言搭配方式,语言符号等方面的关注。
这是翻译过程中的分析阶段。
其次,便是再次语言表现阶段(phase o f reverba lization),在这一阶段,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文化中的特定情境,根据这一特定情境,目标文本要满足的功能和目的,在信息迁移和转换中采取适当的策略,将信息的走失尽可能降低,以达到语言的再现。
赖斯在对等这一翻译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她指出应该从概念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源文本对等,这样的目标文本是比较理想的。
而且对于以源文本为中心的翻译对等理论并没有持全盘否定的态度。
但是经过实践,赖斯总结出在源文本和目标文本在有些方面是不可能对等的,过于追求,反而达不到效果。
于是她认为,有时因特殊需要,目标文本的功能会与源文本不同,这时应该考虑的就不是对等原则,而应该是目标文本的功能特征。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如何看待翻译的对等问题上,相对弗米尔及典型的目的论而言,赖斯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灵活性。
对于翻译批评,赖斯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相对于之前的理论更显合理。
她的观点如下:正当的翻译批评观,不该一概而论,而是根据翻译中的取向问题来评判。
一是以目的为取向的翻译,那么功能类别中引出的标准可以用来对其进行评判,同时考虑到特定目标文化的特定读者和听者来调整方法;一是以文本为取向的翻译,那么就应该根据适合其文本功能的相应标准来对它进行评论。
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会受到翻译者的自身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影响,对译作也自然会有一定影响,这些主观因素需要考虑在内,这样才能使翻译批评客观,公正。
(3)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马格德堡理工大学应用语言学和翻译学教授克里斯蒂安!诺德(Ch ristiane N ord),德国翻译目的,即功能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同样致力于翻译理论的研究,并且是加强翻译研究国际合作的主要倡导者。
1991年出版的 翻译中的文本分析 (T ext A na lysis i n T ranslati on)和1997年出版的 翻译即目的型活动∃功能翻译理论诠释 (T ranslati on as a Purpose f u lA cti v ity ∃F uncti onal A ppro aches Expla i ned)都是她的代表论著。
功能加忠诚理论的创造者便是诺德,她将自己的思想形成独特的翻译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翻译中∀纪实翻译(docu m entary translation )#和∀工具翻译(i nstrumenta l transla tion)#。
首先,忠诚(loya lt y )指的是的译文目的必须与原作者的意图一致(l oya lty means tha t target tex t purpo se should be compati ble w ith orig i nal aut hor %s i ntenti on)。
换言之,在翻译过程中,作为译者既要考虑到读者的要求,同时不能扭曲原作者的意图,要做好这两者之间的协调工作。
其次,需要明确的是对等论中的∀忠实#(fi de lity)和诺德的忠诚理论存在本质的区别,前者指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个人范畴的概念,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诺德的另外一个理论,即前文提到的翻译中∀纪实翻译(doc u m enta ry translati on)#和∀工具翻译(i nstru m enta l transl a 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