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一)拟人
作用:1、描绘形象
2、色彩鲜艳
3、表意丰富
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答案: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2、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回答问题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答案: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诗人对山的喜爱。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闯进门来。

闼,小门。

问:“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1分)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点明拟人具体内容,1分)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

(2分)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分)
(二)比喻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如: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问:第一、二联是怎样表现夜色之美?
答案:“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

“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
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问: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表达技巧。

答案: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3、阅读孟郊的《游子吟》回答问题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寸草心”、“三春晖”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了什么?
答:以小草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

说明慈母的厚爱,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问: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

现在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
答:“山雨欲来风满楼”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三)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问:“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案: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

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2、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诗的最后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解析第一句写景,是她眼前所见。

第二句写她耳中所闻。

第三、四句接写她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之后的心理活动:这个人啊,倒是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吧,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又还出着太阳,可真有点让人捉摸不定了。

答案:最后一句使用了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这里晴雨的“晴”,是用来暗指感情的“情”,“道是无晴却有晴”,也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

作者明确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的迷惘、她的眷恋、她的忐忑不安、她的希望和等待便都刻画出来了。

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完成后面题目。

唐多令
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

叶声寒,飞透窗纱。

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

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

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友。

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

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3分)
答:双关,眀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

1、阅读下面这首诗词。

回答下面问题。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红瘦”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从修辞的角度分析此句的妙处?
答:本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

“绿”、“红”以颜色分别借代“叶”、“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词作通过对海棠的叶和花的特点的突出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面问题。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
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2)、【试题答案】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