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诗歌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二)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他的性格很像他母亲。 ②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 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 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一、古代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抒情手法、描写手法) 3.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 4.结构技巧
判断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借代,对比 ⑵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借代,设问 ⑶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夸张 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双关对偶拟人 ⑸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夸张 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设问 ⑺荷花娇欲语,愁煞荡舟人。 拟人 ⑻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比喻
常见设问: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 作用。 3、试结合诗的内容,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XX这 一修辞手法的?
总结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明手法) 2、结合诗句内容解释怎么用这种修辞手法。 (详解析) 3、这种修辞手法的描写效果以及如何有效地传 达出诗人感情。(谈效果、表感情)
反 问 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借代 比喻
对偶
一、修辞手法: 定义: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 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 作用的方式和方法。
常见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 对偶、排比、反复。 常用的:对比、设问、反问、顶真、 互文、双关、通感。(用典有些资料也 归为修辞手法)
1、比喻:
——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 事物,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 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 作用:生动、形象;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 为具体;化深奥为通俗;化繁为简。 比喻分为明喻、暗喻等,高考不要求区别, 考试时直接答比喻。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再别康桥)徐志摩)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 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 儿宏儿。 (《故乡》鲁迅)
(拟人)
(拟物)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的词往往是修饰用的动词或者形容词。 比喻的词往往就是名词。。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仿的事物) 的特 征模写本体,重点在“拟”; 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喻”。
例①:河岸的垂柳醉汉似的摇晃着。 (比喻) (比拟) 例②:河岸的垂柳醉了似的摇晃着。

5.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 一起相互比较,以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 常见的对比,有动静对比、虚实对比、今昔盛衰的对 比、哀与乐对比等。 作用: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 明突出。 【对比与衬托】 对比双方没有主次,其主旨需要两方共同构建突出。 衬托双方有主次,其主题表现主要依靠被衬托事物来 表现。 —— 对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衬托(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三)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 征代替人。 作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其一,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1、不畏强御,且知兵。 2、服阕赴京。 3、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 入城 4、贼攻七日夜,不能拔, 引去。 5、以靖乱源 6、鹏尽系世宁家人 7、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8、都御史陈九畴坐累废; 9、与人语,呐不出口,及 具疏 10 、璁、萼德之,世宁不 肯附会 11、论事多牴牾。 12、帝始终优礼不替。
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作用: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指出下列诗句的修辞手法:
1、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2、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3、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4、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5、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6、波心荡,冷月无声。 7、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9、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10、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拟人 夸张 借代 双关 设问 通感
诗歌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考试说明》规定: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 力层级为D。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 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方式。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简单说包括各种表 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写作手 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表达 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使用, 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楚,不要被迷 惑。
比喻的种类:
(1)明喻——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 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 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 (3)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8.通感:
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 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作用:创造出更鲜明的形象,开拓出出新颖的 意境,抒发出独特的感受,增强艺术表现力 和感染力。 例: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 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 色》

9.双关: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借助语音或语义的联系, 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 的修辞方式叫双关。
作用:增加内容含量,使语言表达含蓄、幽默, 加深寓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黄庭 坚《望江东》)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王昌 龄《送魏二》)

10、设问: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其二,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代)
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 的厚障壁了.(借喻) (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 的厚障壁)
3、比拟
运用联想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把 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使事物更加形象、生动;赋予此物以彼物 的特征、灵性;能使人产生联想;表意更加丰富。







强御:豪强,有权势的 人。兵:军事。 服阕:服丧期满除服。 急:猛烈。驰:骑马快 跑。 拔:攻占。引:退。 靖:平息,平定。 系:关押,拘禁。 荐达:推荐,荐举。 坐:因。废:废黜,罢 官。 呐:言语迟钝。具:写。 德:感激。附会:附和。 抵牾:抵触,矛盾。 替:废弃,贬斥。
作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
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11、夸张: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
作用:引起丰富联想,突出事物本质 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12、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
6.互文: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参互成文, 合而见义,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作用:结构工整,内容丰富,相互补充,言简意赅。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 鞭。”(《木兰辞》) 7.反复:能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奏感。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 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 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