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课件

诗歌垫基熟知诗歌常考九大题材,为解答试题垫实根基课件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 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 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④衬托,作者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 景衬悲情 对接相关篇目: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永遇乐· 京口北固 亭怀古》(辛弃疾)、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赤壁》(杜牧)、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题材特征 登临古地、凭吊古 内涵 迹、追念往事,对具 体的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有所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 标题中有“咏 标志 史”“怀古”“登 某古迹有怀”“古 迹”“古人名”等 情感 自己的观点或看法。②缅怀前 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类 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③ 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 国忧民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 坷 内容情感
鉴赏诗歌时,我们总能发现有些诗歌题材相同。由于题材 相同,诗中的情感是相近的,手法是相似的。为此,我们阅读 诗歌,完全可以从题材入手,取得“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 效果。根据题材分类,中国古诗大致有羁旅思乡诗、爱情闺怨 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 水田园诗等几种类型。当然,这些诗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 阅读时,既要把握诗的大致题材,更要把功夫花在对各种题材 诗词内容情感、形象、技巧、语言的准确把握和理解上,进而 把握一定的规律, 为准确、 快速突破后面的各个考点打好基础。
三、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题材特征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 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 内容情感
[例 1]
(2018· 山西省重点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
成下面问题。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厨, 半夜凉初透”一词描 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 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 “谪仙”诗风豪放, “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 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 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作者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 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 选 BE。 B 项, “抽空”是写竹子拔空而长。 E 项, “前 者借代辛勤劳动”理解错误, “香汗”借代美女。
(2)这首诗中, “竹”比喻什么?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 的愿望? 答: 答案:以竹子的长成,比喻人才的养成;以竹子的用途, 比喻人才的作用。最后一联表达了诗人渴望像竹子可用做三梁 冠的衬里一样得到朝廷的重用。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通过描绘自然之物, 寄托作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 内涵 内容 者思想感情 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①从对象上来看, 咏物诗的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 或 对象是单纯的某物, 着重对 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 所咏之物的特征、 功能进行 家。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 刻画, 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 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 标志 的某一内蕴、精神进行吟 情感 的伤感, 或抒发年华易逝与 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 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 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 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 某物”“题某物”“某物 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 吟”等为题目 弊,或冷嘲热讽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 正确的两项是( . 起错杂的波光。
)
A.第一句描写竹子倒映水中的情景,倒影随水波荡漾,泛 B.第二句是倒装句,意思是说,春天来了,在空地上的竹 子绿叶婆娑,倩影斑驳。 C.“露华”,就是露花,即露珠。“华”通“花”。以露 衬竹,间接写竹。 D.第四句意思是青苔接近竹根,表示笋已长成竹。竹根似 霜白粉,故称霜根。 E. “香汗” “锦鳞” 都运用了借代手法, 前者借代辛勤劳动, 后者借代鱼。
竹 李 贺①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钧锦鳞。 三梁 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 ①李贺: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 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②三梁:古人帽中横 的硬衬,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天 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
答案: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 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 见证古今人事变换,表达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池州州 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 寞苍茫之感。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常用技法 ①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②从表现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③从 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对接相关篇目: 《咏柳》(贺知章)、 《卜算子· 咏梅》(陆游)、 《石 灰吟》(于谦)、 《望岳》(杜甫)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 2] 下列小题。
(2018· 安徽省百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解析: 选 AB。 C 项, “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 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说法错误, “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D 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 偿付诗酒之债, 言下之意是, 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 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 以致供不应求; E 项, 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