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ppt课件
上阕
降雪冰冻 地区之广
(描写)
对偶 夸张
千里万里 冰封雪飘
寒冷程 度之烈
望
长城--惟余 大河--顿失 山--舞—银 原--驰—蜡
静态 动态
对偶 比喻
须 红装素裹
比喻 拟人
分外妖娆
总
分
实
虚
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 象预见,表现了革命 领袖高瞻远瞩的十大 胸怀和乐观精神
(抒情)
3、重要词曲 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
离,成为诗的一种。一首词称为一阕;
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词可 比如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 牌名,雪,就是这首词的题目。
以没有题目,如果有,写在词牌的后面,
欣赏诗歌的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第二乐章:由文及人——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第三乐章: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第四乐章:论史诵今——感受诗歌的意蕴美
• 结束了五代混战 割据局面,但是 实行 "重文轻武"、 偏重防内的方针, 种下了 "积贫积 弱"的隐患。
• 我国蒙古族杰出 的军事家。统一 了蒙古各族,凭 借着强大的骑兵, 多方征战,建立 起横跨亚欧大陆 的蒙古大帝国。
宋祖 太
3、这些英雄人物有何共性? 诗人用哪个词对他们作了总 的评价?理解、品味这个字 的丰富含义。作者这样写的 目的是什么?
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1、肯定这些英雄人物的功绩, 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 响。
2、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的不足, 批评他们短于“文治”,在 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 不多。 3、“惜”字包含后来居上的 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 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 信念。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 大雕
• •
• •
注: ①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 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 "建威中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起 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而后十年, 他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②纶 (guān)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③樯橹 (qiánglǔ):樯,船上桅杆。橹,使船前进的 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 ④樽 (zǚn):古代盛酒的器皿。 ⑤酹 (lèi):把酒浇在地上,表示祭奠。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为何写它们“舞”、“驰”?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描写都有活泼奔放 的气势.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表现 “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 的活力.山、原都是静止的事物,写它们“舞”、 “驰”是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诗人情感的跃动,使 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第二层具体描写北国风光。 一个“望”字领起了以下七句。“望”,有登高远眺之意。作 者“望”到了哪些呢?这个“望”又显示了作者自己的形象,他的 身影是那么高大,真是顶天立地,他的意兴是那么豪迈,真是壮志 凌云。“望”中所见,有静景,有动景。静景,写“长城”,写 “大河”。写这些景物,最能反映北国风貌。“惟余”,是“只剩 下”的意思,“莽莽”,指白茫茫的一片,照应第一层中“万里雪 飘”,“惟余”二字强化了白茫茫的景色,用视觉形象赋予冰封雪 飘的风光以更为具体更为丰富的直觉气势奇伟而雄浑。“顿失滔滔” 写了变化之速,照应“千里冰封。”
“分外”、“多娇”等要重读,“惜”、 • 重音: “略”、“稍”、“只”需轻读……
• 表情: 微笑、从容、自信,傲视一切 • 动作: 想象自己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江山, 身形要挺拔,气度要雄健
3、个人有感情朗读
4、全班齐读
第二乐章:由文及人——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刚才的反复诵读,我们基本上能够在 字里行间看到诗人的形象了。现在请你说 一说: 诵读《沁园春·雪》,我读到了一个 ________的毛泽东
第一乐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 1、个人自由诵读: • 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诗歌基本内容,关注 重点词语的读法写法
读一读:
qì n
沁园春
mǎng
莽莽
素裹
guǒ
rá o 妖娆
há n 成吉思汗
xù n 稍逊
fè n 分外
zhāo shǔ 数风流人物 今朝
• 2、个人或多人表演朗读: • 感情基调: 豪放激动,充满自豪 • 语速:上阕的“望”和下阕的“惜”要有较 长停顿“须晴日”和“俱往矣”语速 要慢“还看今朝”要用拖音来读……
通过以上静态的描写,使北国壮丽的雪景更加形象具体,显 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热爱华夏大地的深情。 动景,写群山,写高原。山、原都是静物,却写它们“舞” “驰”,这样化静态为动态,有多种因素。第一,视觉的。作者站 在高处,看得很远,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第二,精神的。作者精 神振奋,意气风发,因而在他的心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第三, 时代的。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运用比拟手法,赋予群山和高原 以生命和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英 雄气概。 第三层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 “须晴日”,是等到晴天的意思。如果说,前三句写的是眼前 的实景,那么由此转入想象,翻出一派新的气象。“红装素裹”, 指阳光与白雪交相辉映,装点着祖国的河山。“分外妖娆”,是更 加娇艳动人的意思。“看”与“望”字照应,用字富于变化,也似 在引导读者展开想象,欣赏那一幅绚烂多彩的美丽图景。
!
目的:陪衬当代英雄,为下文歌颂无产阶级英 雄作铺垫。
5、归纳小结
江 山 如 此 多 娇
引 无 数 英 雄 竞 折 腰
惜
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 射大雕
短于 “文治”
看
今朝风流 人物
文韬 武略
返回首页
对比阅读
《沁园春 长沙》 •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 类霜天竞自由。怅寥阔,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 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 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 水,浪遏飞舟? • 毛泽东.1925年
4、小结
北 国 实写 雪 景
虚写
总写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详写 望 长城、黄河、 山脉、高原
看
红装 素裹
抒发了词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 爱之情。
第四乐章:论史诵今——感受诗歌的意蕴美
赏析下阕
1、有感情地朗读下阕,概括主要内容。
• 评价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2、诗人是怎样由上阕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转入对历 史人物的评点的? • “江山如此——竞折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娇”是一种女性美,正与“红装素裹,分外妖 娆”相照应。“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出下文。
义等方面考虑)
你看,红日冉冉升起, 放射出万道霞光,染 红了天边的白云,映 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 云海茫茫,雪山巍巍, 苍松翠柏,郁郁青青。 红日白雪交相辉映, 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 裹的少女,格外妖艳 多姿!
• 腊月严冬,云层密布,狂风卷着雪头,呼 啸着,翻滚着,遮天盖地而来。飞舞的雪 粉来往冲撞,不知它是揭地而起,还是倾 天而降,整个世界混混沌沌,皑皑茫茫, 大地和天空被雪混成了一体。 --摘自 《林海雪原》
第三乐章:咬文嚼字——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理解课文
请在词中找两句话概括上下两阙的 主要内容:
上 片
北国风光 气势磅礴,雄伟壮丽
望——看 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
列举历代英雄人物不足 数风流人物 抒发诗人的抱负
下 片
惜——数 昂扬向上,积极乐观
赏析上阕
• 1、概括词上阕的主要内容
• 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
以上景物确实很美,作者认为还有那种景色是美丽 的呢?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须”的意思是等到。表明天还没有晴,所以这句话是虚写。
总结上阕:先总写北方雪景。然后写眼前 实景,接着写 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 静结合写出了“江山如此多娇”。 热 概括写景 江 (实写) 爱 山 祖 (以动写静) 国 如 具体写景 此 大 多 好 想象写景 (虚写) 娇 河 (写景、抒情) 山
• 2、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哪几句是总写?哪 几句是分写?分写的内容有一个什么字总领 它领起的内容有哪些?
• “北国风光——万里雪飘”是总写,“望长城内 外——分外妖娆”是分写。分写的内容由“望” 字总领
"一字领起"
领字
简析词的上阕 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可分三层。
第一层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 “北国”,即祖国北方,点明了所写的地域。“千里” “万 里”是互文,应合起来理解,意思是千万里范围之内到处是“冰封” “雪飘”。作者登高望远,视野开阔,并在想象之中扩展视觉形象, 使视线远达千万里,形成了广阔的意境,显示了宏大的气魄。一动 一静把读者引入了一个壮丽雄奇、玉砌银妆的冰雪世界。
《沁园春· 雪》写于1936年2月。遵 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 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
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
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
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
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
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
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
写下了这首词。
•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 家的前途,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 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 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 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 《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 轰动。回顾历史,读《沁园春·雪》, 我们读出了毛泽东的伟人情怀。 • 今天,和平盛世之下,我们重读《沁园 春·雪》,心灵同样可以受到震撼,你 还读出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