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四章 维生素类药物分析

第十四章 维生素类药物分析

制剂中维生素A的含量测定。
Ch.P.(2010)规定维生素AD软胶囊、维生素AD滴 剂用该法测定含量。
RP-HPLC同时测定人血清中Vit A和Vit E含量
色谱条件
色谱柱:C18 流动相:甲醇-水 流速:1.2ml/min 检测波长与AUFS: 0~8min(330nm,0.25AUFS); 8min后(292nm,0.05AUFS) 内标:Vit A 酯
维生素A3 环氧化物 维生素A醛
维生素A酸
三点校正法(法定方法)
1. 原理:
(1)杂质的吸收在310~340nm波
长范围内呈一条直线,且随波
长的增大吸收度减小; (2)物质对光的吸收具有加和性。
2. 波长的选择:
(1) 1 VitA的max(328nm)
(2) 2 3
分别在1的两侧各选一点
△或有金属离子存在时氧化↑
环氧化物
VitA醛
VitA酸
二、鉴别试验
(一) 三氯化锑反应
VitA 蓝色 紫红
CHCl3
SbCl 3
条件 无水无醇
+
CH2
-
S b C l 5
-
S b C l 5 RCOO
紫红
(二) UV法
VitA 去水VitA
优点 简便 快速
λmax 618nm~620nm 呈色不稳定 (5 ~ 10s内) H 2O 水分干扰 SbCl 3 SbOCl 缺点 与标准曲线温差≤1℃ 专属性差 三氯化锑有腐蚀性
(三) HPLC
Ch.P.(2010)新增HPLC法作为维生素A的法定含
量测定方法。本法适用于维生素A醋酸酯原料及其
NaOH
N H 3C N
CH 2 NH 2 O
第十四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维生素类药物的分析
维生素A的分析 维生素B1的分析 维生素C的分析 维生素D的分析 维生素E的分析 复方制剂中多种维生素的分析
基本要求
一、掌握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E的化学 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分析方法间的关系,专属反应、主要
的含量测定方法与原理。 二、熟悉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C、维生素E的有关
第一节 维生素A
主要的药理作用: 干眼病、角膜软化症、皮肤干燥、夜盲等 主要来源:
自然界:鲛类无海鱼肝脏中提取的脂肪油 目前主要采用人工合成。
一、结构与性质
9
8 7 6
5
4 3 2
1
具有共轭多烯侧链的环己烯 R:
-H
-COCH3 -COC15H31
维生素A醇
维生素A醋酸酯 维生素A棕榈酸酯
(一)与CHCl3、乙醚、环己烷等互溶,乙醇
维生素A醋酸酯
S 9~15IU / ml 溶液 分别于300、 、 、 、 nm 处测Ai 316 328 340 360
环己烷
• 判断 max是否在326~329nm之间
max在326~329nm之间
是 否
• 求算 Ai / A328
改用第二法
并与规定值比较
Ai / A328
• 计算 A328(校正)
• 用A328计算
A328校正 3.522 A328 A316 A340
f
A 328(校正) A 328 A 328
100%
第二法
A 328校正
A 328
第二法
-15%
-3%
0
3%
讨论
1. VA 醋酸酯的吸收度校正公式是用直线方程式法 (即代数法)推导而来;VA醇的吸收度校正公式 是用相似三角形法(几何法或称6/7定位法)推导 而来。 2. 在应用三点校正法时,除其中一点在最大吸收波 长处测定外,其余两点均在最大吸收峰的两侧进 行测定。在测定前务必要校正波长。测定的样品 应不得少于两份。

Vit A Vit E
第二节 维生素B1 HCl
H3C N N NH2 CH2 N
+
S
CH2CH2OH CH3
Cl-
氨基嘧啶环-CH2-噻唑环(季铵碱)
主要的药理作用:
维持糖代谢及神经传导,治疗多发性神经 炎、肠道疾病等
主要来源:
种子外皮及胚芽中,米糠、麦麸、黄豆、 酵母、瘦肉等
一、结构与性质
ChP2010
H 2O 环合
VitB1 硫色素 [O ] 蓝色荧光 荧光消失
OH
K 3 Fe(CN) 6
正丁醇
H
+
N H3C N
CH 2 NH 2 HCl
N S
CH 3 C 2 H 4 OH
1IU 0.344g维生素A醋酸酯
1 10 g 效价(IU / g) 2907000 0.344g
效价(IU / g) 2907000 换算因数= % 1530 E1cm(纯)
6
1900
1IU 0.300g维生素A醇
1 10 g 效价(IU / g) 3330000 0.300g
第一法
等波长差法
328 316 340 328
= 12nm
测定对象 VitA醋酸酯
第二法
等吸收比法
6 A1 A2 A3 7
1=325nm, 2=310nm, 3=334nm
测定对象
VitA醇
3. 测定法
(1)基本步骤: 第一步 A的选择
选择依据:
所选A值中杂质的干扰已基本消除
A 300 A 316 A 328 A 340 A 360 A 328 A 328 A 328 A 328 A 328
规定值
0.555 0.907
差值
1.000 0 0.811 0.299
• 判断差值是否超过规定值的 0.02 有一个以上 超过 0.02 无超过 0.02
△ 无水乙醇 HCl
λmax为326nm
λmax为350~390nm
一个吸收峰
三个吸收峰

VitA
CH2
去水VitA(VitA3)
(三) TLC法 BP 对照品法 显色剂 三氯化锑
USP 显色剂 磷钼酸 规定斑点颜色和Rf值
三、 含量测定
(一) UV法
维生素A2
立体异构体 氧化降解产物 合成中间体
效价(IU / g) 3330000 换算因数= % 1820 E1cm(纯)
6
1830
第四步:求标示量%
IU / 丸 标示量%= 100% 标示量
IU / g 平均丸重 = 100% 标示量
A 换算因数 平均丸重 C 100% 标示量
(2) 第一法 • 方法:
VitAD胶丸中VitA的含量测定
精密称取本品(规格10000VitAIU/丸)装量 差异项下(平均装量0.07985g/丸)的内容物 0.1287g 至10ml烧杯中,加环己烷溶解并定量 转移至50ml量瓶中,用环己烷稀释至刻度, 摇匀;精密量取2.0ml,置另一50 ml量瓶中, 用环己烷稀释至刻度,摇匀。以环己烷为空 白,测定最大吸收波长为328nm,并在下列 波长处测得吸收度为
A300 A316 A328 A340 A360
:0.374 :0.592 :0.663 :0.553 :0.228
A300 /A328 A316/A328 A328/A328 A340/A328 A360/A328
:0.564 :0.893 :1.000 :0.834 :0.344
求本品中维生素A占标示量的百分含量?
(一)溶解性
1、易溶于水 2、水溶液呈酸性
(二)UV
共轭双键
λmax = 246nm
(三) 硫色素反应
硫色素 蓝色荧光
OH O

正丁醇
(四)嘧啶环 —— 噻唑环 ——
与生物碱↓→↓ 呈氯化物的反应,
(五)氯化物特性 用于鉴别。
二、 鉴别试验
(一) 硫色素反应
NaOH
乙醚提取 挥干乙醚
溶解 稀释至9~15IU / ml 于300、 、 、 310 325 334nm 处测Ai
• 判断max是否在323~327nm之间
是 否
• 计算
A300
A325
取未皂化样品 采用色谱法纯 化后再测定
• 判断 A300 /A325 是否大于0.73
是 否
• 计算A325(校正)
物质、检查方法与原理。
三、了解维生素D的性质和分析特点。
概 维生素:

是维持人体正常代谢机能所 必需的一类活性物质 。 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
分类
按溶解度分
脂溶性 VitA、D2、D3、 E、K1 等
水溶性 VitB族(B1、B2、B6、B12)
VitC、叶酸、烟酸、泛酸等。
维生素发展史
公元前3500年-古埃及人发现能防治夜盲症的物质,也就是后来 的维A。 1600年-医生鼓励以多吃动物肝脏来治夜盲症。 1747年-苏格兰医生林德发现柠檬能治坏血病,也就是后来的维C。 1831年-胡萝卜素被发现。 1905年-甲状腺肿大被碘治愈。 1911年-波兰化学家丰克为维生素命名。 1915年-科学家认为糙皮病是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而造成的 1916年-维生素B被分离出来。 1917年-英国医生发现鱼肝油可治愈佝偻病,随后断定这种病是 缺乏维D引起的。
第二步
% 求 1cm ( 样 )
A % 1cm(样) C(%) l
注意: % ( 样 ) % ( 纯 ) 1cm 1cm C 为混合样品的浓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