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运队7S建设小结金秋10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一个满怀期待的季节。
6个月前,面对严峻的煤炭形式,机运队满心疑惑的开始了自己的7S 建设。
6个月里通过不断的探索付出、稳步提升,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引下,圆满完成了主井驱动机房、21采区破碎机硐室、11采区下运皮带机头三个样板区建设工作,6个月的时间里,7S理念深入人心,7S思维改变了人们的行为。
我们享受着劳动的快乐,体会到了一些先进理念带给大家的便利,通过汇集全员智慧将各样板区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在不断的升华和提升过程中,我们各自都在心中勾勒着属于自己的完美7S。
员工的困惑:为什么要干?怎么干?谁来干?主井驱动机房及破碎机硐室样板区建设工作于2015年5月29日正式启动,面对这项新挑战,诸多困难等着大家解决。
每日早班8:00至12:00时为我矿设备检修时间,机运队检修人数一般为20人左右,正常情况下,刚好保证设备正常检修,每个样板区打造平均每天需投入7人左右,在无外委队伍施工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开机时间和加班是缓解人员不足的主要对策。
两个样板区建设中,涉及到砌墙,粉刷墙壁,并伴随大量的刷漆工作,由于大多数人之前都未曾从事过类似的工作,技术上的不足让返工、加班成了恶性循环。
破碎机硐室和主井驱动机房样板区达标工作,原计划两周之内完成,因油漆、水泥、沙子、钢板等所需物资并非常用材料,库存有限甚至为零,短期内大量的物资需求也给材料供应带来极大的困难。
员工对7S的认识不足,不知道如何干,现场看不出问题的所在,理念上的冲突,对于设备安装时,遗留下不少枕木、刮板链条等工具材料,员工一致认为:这些以后有用,不愿回收;每一个亮点的设计中,员工只参与施工,很少参与设计是样板区建设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
困难面前,我们不断的反思,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要干?怎么干?谁来干?样板区打造的开始阶段,就是在不断的质疑和埋怨中缓慢推进。
7S初体验:艰难的开始。
在利用班前班后会不断的宣传推广后,7S建设终于从现场晨会开始,伴随着“好、很好、非常好”的呐喊。
工作从清理一个个无人搭理的角落开始,废旧钢材、枕木、铁丝、钢丝绳等被一一集中,各处水沟内的杂物,完全被翻出、运走,长期拥堵的排污管路被导通,工具无法深入的缝隙,员工便徒手将杂物清理干净,破碎机硐室不足80㎡的地方,回收不少于5车。
主井驱动机房的清理工作更是效果显著,行吊顶端1cm左右的积尘被清理后,大家才发现行吊的吨位标志一直都有,只是早已被灰尘掩盖。
冲洗完厂房顶棚和四周后,穿透机房内的阳光让大家第一次发现机房内其实并不昏暗。
墙壁上的各类印痕,不知从什么时候其变得密密麻麻。
设备上积尘,被一次又一次的擦拭后,终于显现出设备原色。
分区包片的动态管理制度,保证了沉淀池每三天必定有人全面清理一次。
当大家干的兴致正浓的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安装设备需要,施工现场很多辅助工具材料如刮板连、钢丝绳、枕木等在安装结束时被留了下来。
员工认为,此类工器具将来能排上用场,设备故障时可以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可减少停机时间。
现场潮湿的环境,金属制品容易锈蚀,需要使用时,可能已锈蚀或强度已达不到要求,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浪费,尽管大家不情愿,但最终还是执行了回收任务。
从实际情况来看,回收上来的部分物资,不久就在修废利旧中排上用场,观念的转变加上强大的执行力,样板区打造虽困难重重但还在稳步前进。
学习的过程:探索中前进破碎机硐室计划对乘车点至配电硐室段巷帮及顶板进行亮化,将在巷帮两侧1.35米以下刷天蓝色油漆,其余顶帮刷白色油漆,由于巷帮比较粗糙,直接刷漆漆面容易积尘,效果不佳,需将巷帮 1.35米以下整平处理。
为节省成本,我队积极自行组织人员泥墙裙,因缺乏人力、技术,加之工期较紧。
参与样板区打造人员,需要完成检修任务后,继续进行进行泥墙裙工作。
因此每日工作安排中,大家也总是从离样板区最远处开始检修,等检修完成后,刚好到达各自样板区,就地推行7S 达标工作。
人力的不足加之工期逼近,决定了大家往往需要从中午12时加班至17时以后,每天平均工作时间将近12小时。
初期在进行泥墙裙时,因掌握不好水泥、沙子的配比,泥过的墙往往会掉下来,部分墙面刚泥过后会立马凸出来或者开裂,返工、在返工,连续两三天的努力使大家疲惫不堪。
渐渐的有人能合理调配水泥、沙子配比。
另外一些善于总结的员工发现,泥刀多抹几次,之后使用木制泥刀找平一次,墙裙会变得光滑无印痕。
汇聚各自的心得和经验,泥墙裙工作才得以顺利展开。
随着7S推行工作的深入,不少合理化建议被采纳。
现场使用的备用托辊架,之前只是粗略的拿角钢焊接一个支撑架,且因无系统设计考量,托辊架放上5个托辊时,刚好不够,放上4个托辊时空间有余,存放的托辊往往会来回滚动。
仔细研究托辊尺寸后,我们将托辊架分层两层,第一层横向放置10根上托辊,并在两边设置限位角钢,第二层以支腿为限位,放置5根下托辊;结构简单、适用,材料方面也只是对原有托辊架进行一些简单的改造和精加工。
主井驱动机房内提升机,使用时,下料口经常有煤泥外溅,提升机开启时,下料口附近卫生难以维持,结合我队转载点下料口改造的成功经验,提升机下料口由垂直主井皮带改为顺主井皮带方向,避免了煤泥飞溅,减少了员工的劳动强度。
主井驱动机房内,因安装201皮带需要,预留有两个缺口,皮带运行时,大量的煤尘从201机尾涌向主井驱动机房,皮带安装完成后,两处预留口不在经常使用,在职工建议下,我们将其中一处封闭,另一处增加盖板,并封堵201皮带栈桥,在转载点喷雾完好的情况下,极大的减少了主井驱动机房内的粉尘。
渐入佳境:稳步提升各样版区除了杂物多以外,对现场必要的工具材料未进行分类管理,明确了现场常用的扳手、手拉葫芦、注油枪等工具材料,根据工具材料的形状特点,注油枪等大型工具因体积大,重量重,放置于最下层——易取放;备用螺栓等材料,因体积小,重量轻,放置于距离职工视线最近的中间一层——易识别,为便于最里侧材料取放,旋转式储物仓应运而生;最上层工具存放时,尽量保证质量小,视线无死角,倾斜放置的托架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从选材、设计、模拟、施工、成型、调整、刷漆每一步都尽量做到美观、大气、适用,凝聚着参与者的心血和智慧。
为圆满、高效完成施工任务,我队员工杜立恒、豆成、李龙等,连续一周每天加班至晚上20:00左右,多次在安检员的催促之下才意犹未尽的结束一天的辛苦工作。
正是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甘愿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任劳任怨,我队的7S达标工作才得以圆满完成。
工具箱加工完成后,员工马亮结合吊桥结构,在工具箱侧面焊接旋转写字台一个,最大行程处使用铁链拉紧。
写字台放下时,正常使用;不使用时,将写字台向上翻转,紧贴工具箱侧板,使用旋转卡销定位,两用工具箱正式成型。
工具箱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刷漆,通常喷漆比刷漆更加均匀,美观;由于工具箱在地面制作,表面喷漆也在地面完成,当工具箱搬入井下的时候,漆面保持的相当完整。
这似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由于井下条件有限,刷完漆设备表面,油漆还未风干时就已经有很多粉尘附着,等油漆完全风干时,已经不是很洁净,且无法擦洗干净,失去了刷漆的意义,而且为了保持美观,每次油漆变得陈旧时,就需要再次刷漆。
由于工具箱的成功案例在前,我们将张紧绞车护罩等升井,将表面原有油漆全部清理,重新刷底漆、黄黑色反光漆、清漆,风干后再次运往井下,就此,大家终于掌握了喷漆的要领。
有了正确方法的指引,我们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有了很大的转变:以前在井下加工的东西,升井后加工,再在下井安装。
焊接连接的结构无法拆卸,尽量使用螺栓连接,职工需要努力提升技能满足工艺要求,同时还需思考有无更好的方法既省力又适用,大家在不断提升技能,丰富经验的同时,好的创意得以实施,不必要的浪费得以制止。
此外,大家对各地点的安全问题一直未做深入的研究:破碎机硐室联巷至破碎机处水管托架,存在较长问题,人员容易碰伤;破碎机平台一层地板使用铁板焊接而成,铁板存在多处缺口,使用模板填堵,人员易坠落;机尾段很长一段距离无行人过桥,人员无法进入非行人侧作业;主井驱动机房内多处水沟无盖板、地面有多处凸出物管线未明显标识;机房内电缆、管路吊挂混乱,不利于正常施工。
另一方面,现场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各配电室,虽已规定严格按照停送电操作,但是开关分断、用途、性能等并未清晰显现。
破碎机硐室配电室存在非专职电工对电气设备停送电的情况。
为保证安全,对开关设备增加用途标志牌,对分、合按钮使用绿、红色油漆标识。
为进一步改善破碎机硐室配电室整体环境,我们将开关重新摆放,保证开关齐、平、净。
严谨、务实、认真的态度正是7S理念带给我们隐形的收获。
我队由于运输线路长,运输环节多,设备多,存在诸多不便,现场管理的不当必将是一个极大的隐患,借助7S建设契机,我队以主井驱动机房为样板,干部职工共同商议、探讨,最终明确了现场设备点检制度,并制定检规范:从点检周期、点检路线、点检地点、点检项目、点检方法、点检标准等方面规定了主井驱动机房设备点检流程,多次深入现场,实际操作,并制作成点检看板,规定了职工行为,最大限度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成功需要魄力:关键的一两步整理完配电硐室后,破碎机硐室样板区长期处于维持现状的状态,经过公司及矿领导多次现场指导,建议对机尾平台下方开关想办法处理,我们曾试图增加护罩等办法改善平台下方环境,但检查、试验不方便。
经过长期的观察,我们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将破碎机平台下开关挪动至21机尾平巷处联巷,彻底清理平台下方,由于不能影响正常生产,搬运工作也只能是在停机检修期间进行,每天只能搬运不多于2台开关,大家需要将开关搬运至指定地点,接好电源线,开机运行,次日再将线路拆下,继续搬运其余的开关设备,直到全部被挪位。
破碎机平台下除铁器电控箱,重约2吨,在不借助任何大型起重设备的情况下,几乎是完全凭借人力,一点一点的被移动进20米的距离。
通过对破碎机平台下方开关的移位,彻底改善了破碎机处的生产环境,取得明显效果的情况下,我队再接再厉,对破碎机处照明系统进行进一步改善,并对破碎机平台处楼梯进行大胆改造,从配电硐室进入21机尾避免了一上一下的困惑。
于此同时,主井驱动机房的推进工作也在大胆的进行,经多方面沟通,主井驱动机房完成了水磨石地面的铺设。
员工们集思广益,完成对除铁箱的改造,改变了原有的卸铁方式,成为赞誉亮点的同时切实为员工生产带来极大的便利。
获益匪浅:7S带来的便利机运队岗位多,各岗管理各不相同,在职工建议下,我们对电话架做了统一的管理,结构上除了保留了电话托架,增加了电话簿,并根据各岗实际情况,总体上要求电话架为移动式,仿电话亭似的结构设计,以及加工工艺,方便了职工的使用。
随着对7S更加深入的理解,安全、节约等理念深入人心,拆下的旧工具箱钢板,用于制作垃圾桶,回收的废旧钢板,用于巷道各处水沟盖板,水沟盖板上被切割的图案形状,也被收集起来,用于补焊转载点开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