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

第三章健康相关行为



(2)感知到严重性
即个体感知到的行为改变可能带来的身体、心理 和金钱方面的不良影响。
健康信念模式理论的内容

2.期望
(1)感知到益处
即个体对改变不良行为所带来的好处的认 识和评价,如维护健康或改善健康状况
(2 )感知到障碍
即个体对采纳行为可能面临的困难的主观 判断,包括身体、心理、经济、时间花费 上的各种障碍。
例如:吸烟作为个体的一种危害健康的行为已存在 多年,并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定式。要改变吸烟行为, 使吸烟者戒烟,首先需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对健康 的危害、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这是 使吸烟者戒烟的基础。 具备了知识,吸烟者才会进一步形成吸烟有害 健康的信念,对戒烟持积极态度,并相信自己有能 力戒烟,这标志着吸烟者已有动力去采取行动。 在知识学习、信念形成和态度转变的情况下, 吸烟者才有可能最终放弃吸烟。
第四节 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的方法
转变准备 转变行为
行为维持
形成态度,做出承诺 提供方法,鼓励尝试, 环境支持 已经尝试新的行为
已经采纳新的行为
支持鼓励,加以强化, 环境支持
继续支持,不断强化, 预防复发
行为的干预首先要确定靶人群所处 的阶段,然后用相应的干预措施才能收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吸烟者感到吸烟是愉快的事情, 而不认为有害健康,这时如果给他过多 的干预,预期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甚 至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对于这些人,仅 仅给予最简单的信息,并告诉他们,有 需要的时候再给予帮助。

5.社会人口学因素及其它因素 年龄、性别、民族、经济收入 人格特点, 同伴影响, 健康知识水平 ……
当感知到的行为转变的好处大于坏处或障 碍时,行为的转变成为可能; 否则个体则可能依旧维持原有的不健康行 为。

健康信念模式理论的应用

最初用来解释为何有些人拒绝采取某些有 利于健康的行为, 如戒烟、参加肺结核病 早期筛查等。 现在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短、长期健康危 险行为的预测和行为改变上。
1.优点: 充分考虑了社会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用态度和信念较好地解释和预测行为。
2.缺点: 没有考虑其他可能影响行为的因素,如社 会道德准则因素。
三.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
stages

of behavior-change model
理论依据:人的行为变化是一个连续的、动 态的、逐渐推进的过程,在不同的行为阶段, 每个改变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 对目标行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二节 健康相关行为
健康相关行为(health-related behavior)
定义
个体或团体的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分类
促进健康行为 危害健康行为
促进健康行为
(Health Promoted Behavior)
定义
是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益于
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
与基本生存有关
本能行为
与种族保存有关 攻击与自我防御行为
社会行为
(五)人类行为的发展与适应
1.行为的发展:指个体在其生命周期中行为形 成于发展的过程 行为发展被分为4个阶段
被动发展阶段(0~3)
主动发展阶段(3~12)
自主阶段阶段(12~成年)
巩固发展阶段(成年以后)
人类行为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连续性 是一个连续过程,不能跳过某一 阶段进去下一阶段 2 阶段性 在某一阶段内呈量变,量变积累 到一定程度后发展为质变,进入下一阶段 3 不均衡性 个体行为发展过程中存在个体 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性

健康信念模式理论的应用







慢性疾病的预防:2型糖尿病、高血压 遵医嘱治疗行为:肺结核服药依从性 不良行为干预:戒烟、戒毒 性健康促进,尤其是安全性行为方面 重要事件负性情绪干预 精神疾病康复 体育锻炼行为 青少年健康行为养成:弱视、肥胖等 调整不良饮食 健康体检
健康信念模式的优缺点
“知信行”模式(KABP )
知识 信念 行为
三者之间不存在必然性,但存在因果关系, 信念的确立和态度的转变是关键步骤。
“知信行”模式(KABP )
促进态度转变的方法: *增加信息的权威性和传播效能 *现身说法 *社会支持法
信息传播 察觉信息
视而不见 不注意 无兴趣
知 信 行 转 变 心 理 过 程
第三章 健康相关行为
第一节 行为概述
(一)行为的概念 行为(behavior)是指具有认知、思维
能力、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人,对
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能动反应。
美国心理学家伍德渥斯提出 了著名的S-O-R行为表示式
S(stimulus)代表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 O(organization)代表有机体 R(reaction)代表行为反应。
予警示,从而预防事故发生并能在事故 发生后正确处臵的行为。
溺水、车祸、火灾 等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 救、他救行为。
分类

1.基本健康行为 2.戒除不良嗜好 3.预警行为 4.避开环境危害 自然环境
心理社会环境
分类

1.基本健康行为 2.戒除不良嗜好 3.预警行为 4.避开环境危害 5.合理利用卫生服务 预防保健行为 求医行为 遵医行为
采纳 健康行为
期望 感知到益处 感知到障碍 提示因素 自我效能
健康信念模式的框架
(Rosenstock, Strecher & Becker 1994)
健康信念模式理论的内容
1.感知到威胁

(1)感知到易感性
即个体认为不健康行为给他带来的总体危害,以 及该行为导致其自身出现疾病的机率和可能性。
分类

不良生活方式与习惯

致病行为模式
A型行为
•瞒病行为 •恐惧行为 •不遵从医嘱 •自暴自弃行为 •……
C型行为

不良疾病行为

违反社会法律、道德的危害健康行为
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的特点
1、潜伏期长 2、特异性差 3、协同作用强 4、变异性大 5、广泛存在

第三节 行为模式与行为改变理论

致病行为模式
A型行为
C型行为
A型行为,又叫冠心病易发性行为,其核心 行为表现有两种:不耐烦和敌意。由此常因 别人的微小失误或无心得罪而大发雷霆。产 生该行为的根本原因是过强的自尊和严重的 不安全感。有A型行为者的冠心病发病率、 复发率和致死率比正常人高出2-4倍。
C型行为,又称肿瘤易发性行为,核心行为表 现是情绪好压抑,性格好自我控制,表面上 处处依顺,谦和善忍,内心却是强压怒火, 爱生闷气。
“知信行”模式(KABP )
knowledge, attitude, belief, practice 知识 信念 行为
这一理论认为:卫生保健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 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 础,而信念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知信行”模式(KABP )
知:知识和学习,是基础 信:信念和态度,是动力、关键 信念:是指相信某事物或某现象是真实的、 可信的。 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所采取的一种具 有持久性而又一致性的行为倾向。 行: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 行为改变的过程,是目标
课堂讨论
他(她)的行为属于促进健康行为吗?
某影星一年到头忙于拍片,只能在为数 不多的几天中规律饮食、按时睡觉、锻 炼身体。
课堂讨论
他(她)的行为属于促进健康行为吗? 海南8岁的张慧敏在2007年7月3 日开始了她长达2个多月的长跑征途 (目标是从三亚跑到北京,路途约4000 公里)。
7项与人们的期望寿命和良好健 康显著相关的简单而基本的行为
人的行为有5个基本因素
行为主体----人 行为客体----人的行为的指向目标 行为环境----行为主体和行为发生联系的客 观环境 行为手段----行为主体作用于行为客体时所 应用的工具和使用的方法 行为结果----行为主体预想的行为与实际完 成的行为之间相符的程度

(二)行为分类
促进健康行为
特征
有利性
规律性
和谐性 一致性 适宜性
分类

1.基本健康行为
日常生活中一系列有益于健康的
基本行为
平衡膳食
积极锻炼
适量睡眠
分类
2.戒除不良嗜好
不良嗜好指对健康不利的个人偏好, 如吸烟、酗酒、吸毒等
分类

3.预警行为
指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健康的事件预先给
我知道吸烟不好, 总有一天我要戒烟。
阶段
心理特点
干预策略
无转变打算 对问题尚无了解,没 提供信息,提高认识 有心理准备
打算转变
转变准备
意识到问题,引起关 提供知识,激发动机 注,但犹豫不决
形成态度,做出承诺 提供方法,鼓励尝试, 环境支持
我准备开始戒烟了!
阶段
心理特点
干预策略
无转变打算 对问题尚无了解,没 提供信息,提高认识 有心理准备
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

适用于: 戒烟 AIDS的预防 酒精及物质的滥用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干预工作(饮食 失调及肥胖、高脂肪饮食)
阶段
心理特点
干预策略
无转变打算 对问题尚无了解,没 提供信息,提高认识 有心理准备
吸烟不可能引 起冠心病、肺 癌!
阶段
心理特点
干预策略
无转变打算 对问题尚无了解,没 提供信息,提高认识 有心理准备 打算转变 意识到问题,引起关 提供知识,激发动机 注,但犹豫不决
健康信念模式理论的内容
3.自我效能
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判断,即 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 而成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 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