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杠杆 (30)

杠杆 (30)

12.1 杠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出杠杆,并能准确找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利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进行相关的计算。

3.能对杠杆进行分类,并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杠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通过对杠杆的研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杠杆模型的过程,了解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使学生勇于并乐于参与科学探究,增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精神。

3.通过杠杆分类及应用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领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对于一些属于杠杆的简单机械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感性认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工具的能力。

通过有关力的知识的学习,对力的知识、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平衡概念等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另外,学生已学会了天平的调节,这些都为学习本节做好了铺垫。

这些对杠杆的认识是感性的,但这些认识可能肤浅、片面,甚至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积极地去观察、讨论、猜想、探究,从中归纳出杠杆的特征及平衡条件。

杠杆知识是前面几章力学知识的延续,也是学习滑轮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基础。

本节内容由“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生活中的杠杆”三部分构成。

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突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完成好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在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等方面给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加深体验。

本节的教学难点是画杠杆的力臂。

为了使学生能较准确地画力臂,教师有必要讲清力臂的概念,但课堂上不宜花费过多的时间训练,否则会影响本节重点的教学。

重点: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难点:杠杆示意图中动力臂和阻力臂的画法。

三、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许多属于杠杆的工具入手,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分析,从而抽象出杠杆概念。

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实验得出平衡条件。

教学要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基本理念,尽量贴近学生生活,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物理知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杠杆
观察思考弄清与杠杆有关的几个名词
观察1观察教材中插图“12.4-4几种杠杆”及插图上面的知识点介绍.
观察2观察图12-4-2两图中所作的杠杆示意图.
问题研讨①
问题1 我们要弄清哪些与杠杆有关的名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2 一个完整的杠杆示意图要作出哪些要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3 由观察2你还可以发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归纳杠杆
1.杠杆
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杠杆可以是弯曲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
2.有关的几个名词(即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常用点“O”表示.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1表示.
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1表示.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常用F2表示.
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常用l2表示.
友情提示
1,硬棒并非要求一定是直棒.
2作杠杆示意图要作出: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除非题目只要求作出其中部分要素)
例1 如图12-4-3所示,有一根粗细均匀的圆木横放在地面上,现正用一始终与圆木垂直的力F1抬起圆木的B端.请作出圆木受到的阻力F2、阻力臂l2和力F1的力臂l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