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淋巴 结〔 “ 」 。 其中 趋化因子如C C 类趋化因子受体7
和趋化蛋白如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一 1 、 骨桥蛋 白也起
细胞的 相互作用来调节免疫〔 , 1 0
二、 激发期
重要作用〔 ’ ]。L ’ , C 到达淋巴结后完全成熟, 即发生
2 作者单位: 1 0 0 2 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本文主要缩写: C H S :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L C : 朗格汉斯细胞, T N F : 肿瘤坏死因子, I C A M: 细胞间勃附分子, D N F B : 二硝基氟苯, F I T C : 异硫氰酸荧光素I T N C B : 三硝基氯苯, D C : 树突状细胞, 。- M S H ; a一 促黑素细胞激素
的一个介质, 可能与抗原致敏后皮肤中嗜酸粒细胞
起一定的作用。这一观点与D e a r m a n 等[ [ 2 a 」 的发现
吻合。他们报道: 一些表 达高密度 C D 4 抗原 的 C D 4 ' T细胞起效应作用。在一些情况下 C D 4 + T 细胞能被抗原诱 导产生 T h l型细胞 因子并作 为
增多 有关[ 1 3 ] 0 I L 一 1 0的功能更加明确, 它能抑制
国 处 堡一 釜 皮肤 性病学分册2 0 0 4 年1 1 月第3 0 卷第6 期 F M e d S c i S e c D e r m a t o l V e n e r e 3 0 . N o . 6
致敏期运用抗 P D一 1 的单克隆抗体明显提高耳肿 胀程度和延长耳肿胀时间, 明显增加引流淋巴结中 的T细胞的数量; 抗B 7 一 H 1 的单克隆抗体的处理 也能增强 C H S 反应, 显著增强针对抗原刺激的引流 淋巴结中的抗原提呈细胞 的 T细胞增殖反应。表
熟川。 在 成 熟过 程中 涉 及到的 细 胞因 子 有L C 分泌
胞增殖起重要作用[ e ] 。 0 T细胞与树突状细胞( D C )
间的相互作用对于 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是必需的。
胞因 子的活性[ ’ 〕 , 从而限制了L C的 抗原提呈能力。
L C的成熟伴随其迁移至淋巴结 , 使抗原特异性
T 细胞与靶抗原的结合机会增加。I L 一 1 p , T N F -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C H S ) 是 T细胞介导的针 对皮肤接触的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来源于朗格汉 斯细胞( L C ) 的细胞因子白介素( I L ) 一 1 2 及来源于
趋化因子及共刺激分子等在 C H S的致敏和激发过 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一、 致敏期
抗原提呈。抗原特异性受体与多肤片段的结合导致 T细胞增殖和成熟。T细胞成熟的标志是获得新的 分子标志物, 使得 T细胞从血管外渗至淋巴结外组
特异性 C D 8 ' T细胞介导的反应 , 无C D 4 十 T细胞参 与。清除 C D 4 十 T细胞能增强 C H S 反应, 然而清除
C D 8 ' T 细胞则极大降低 C H S 反应[ ” 〕 。这些数据
支持上述观点。然而在实验中, 清除 C D 8 ' T细胞 后C H S反应不能完全消失, 尤其是 F I T C诱导的 C H S 。残余的反应可能是由于 C D 8 ' T细胞清除不
完全 , 也可能 C D 4 十 T细胞在 F I T C诱导的 C H S中也
随T h 2 型细胞因子的产生, 包括I L 一 4 [ 1 3 7 。 清除
C D 4 ' T细胞能增强 C H S 反应也表明 I L一 4的负性
调节作用【 1 4 1 。 然而一些报道表明I L 一 4 是C H S 中
缺陷鼠中特异性 T细胞在 T N C B致敏后的增殖反应
炎症反应} ` 9 1 o I L 一 1 8 的结合蛋白能中和I L 一 1 8 ,
通过阻止效应 T细胞在靶组织的聚集而成为一有
效的 保护性介质, 对抗C H S 中的皮肤炎症反应〔 2 0 1
三、 效应细胞是 C D 4 + T细胞或 C D 8 + 下细胞
激发期是由皮肤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所致。皮肤 细胞和效应 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这在
激发期中 起重要作用[ 8 〕 。 T 细胞从循环迁移至激发
位点涉及到两步骤的淋巴细胞 一 内皮细胞的相互作
万方数据
! 醚 睡 堂 鱼 型 经 逍塑丝0 0 4 生! 些 〕 M 四t r y ( 5 塑 - 二 些 丝 兰 业 D e r m a t o l V e n e r e o l , N o v e m b e r 2 0 0 4 . V o l 3 0 . N o . 6
用, 这一过程是由 选择素促发的。E一 选择素和 P -
选择素对于效应 T细胞迁移至炎症皮肤处起关键
一 1 0 [ 1 6 7 。 大量证据表明a一 促黑素细胞激素( a一 M S H )
是一免疫和炎症调节因子。a一 M S H能调节表达 M S H受体的细胞 , 如单核细胞 、 巨噬细胞和 D C , 下 调前炎症因子和具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 I L - 1 , I L 一 6 , T N F 一 。 , I L 一 2 , I F N一 y , I L一 4 , I L一 1 3 ) 的 产生 及 下 调 抗 原 提 呈 的 D C上 的共 刺 激 分 子 ( C D 8 6 , C D 4 0 , I C A M一 1 ) 的表达。相反, 。一 M S H上 调细胞因子合成抑制 因子 I L一 1 0的产生。在分子 水平上 。一M S H是通过抑制转录因子( 核因子 - K B ) 的活性而发挥上述调节作用 的。。一 M S H的 C 末端多肤也能结合 M S H受体发挥调节抗原提呈细 胞的功能。这些表明表皮细胞产生的免疫抑制神经 肤如 。一 M S H可能在皮肤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发病
的I L 一 I R 和角质形成细胞分泌的肿瘤坏死因子 a ( T N F一 。 ) 及一些共刺激分子, 如细胞间私附分子 ( I C A M一 1 ) 、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一 3 , B 7一 1 和 B 7 一 2 , 其中 I L 一 1 p 起核心作用, 共刺激分子起补
明P D 一 1 一 B 7 一 H 1 通路在调节炎症反应中有独特
明显降低。这表明是 I L一 1 。而不是 I L一1 R , 在
T N C B 诱导的C H S 中起关键作用, 它是通过致敏特 异性T 细胞而发挥作用[ 1 1 7 o I L 一 1 2 已被证明能活
化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并诱导其分泌 I F N一 y , T N F
一 。及 I L - 3等细胞因子的表达, 促进 T h l 细胞发
免疫反应的调节。B 7一 H 1 在皮肤和引流淋巴结中
作为 C H S 的抗原大多数是简单的化学物质, 属 于半抗原 , 必须与载体蛋 白结合成完全抗原后才能 使机体致敏。C H S的载体蛋白是表皮细胞的膜蛋 白。L C 识别 、 捕获、 处理完全抗原后 自身活化、 成
活化的T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上均有表达〔 ’ 〕 。在
的产生; 皮肤中I L 一 1 8 的过度表达加剧变应性皮肤
重要的刺激因子。 } I L一 1 。缺陷鼠对三硝基氯苯 ( t r i n i t r o c h l o r o h e n z e n e , T N C B ) 诱导的耳肿胀反应降
低, 而I L 一 1 ( 3 缺陷鼠的耳肿胀反应无变化; I L 一 l a
的作用 , 且B 7一 H 1 对 T细胞 一 抗原提呈细胞的相
互作用有优势〔 5 ] 。通过在小鼠体内敲除巨噬细胞
游走抑制因子基因的试验表明它是皮肤免疫反应中 的重要调节因子, 在C H S 反应中对 L C迁移和 T细
充作用, 但对于L C的 成熟也很重要「 z 几 而T h 2 型细
胞因子 I L 一 1 0与前面提到的细胞因子的功能相反, 能抑制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下调和抑制前炎症性细
・ 综述 ・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免疫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郭丽芳 范卫新
摘要 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科常见病, 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其发病率 日益增高。过敏性接触 性皮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焦点。探讨这一疾病的发病机制可改善其诊断、 治疗 和预防。该免疫模式的深人研究也有助于为特应性接触过敏患者诱导特应性免疫耐受提供可能。 关键词 皮炎, 接触性 : 免疫反应机制
P D一 1 ( C D 2 8 家族的一个成员 ) 和它的配体 B 7
T 细胞的细胞因 子干扰素( I F N ) 一 y , I L 一 4 , I L 一 1 0 , 织〔 ’ ] 。 一旦进入循环即完成致敏过程。 一 H 1 / P D - L l 是C D 2 8 一 B 7 家族的新成员, 它们参与
虽然目 前对 C H S 的发病机制已有了不少了解, 但C H S 的特异之处仍有争议。关于 C H S中的效应 T细胞就是关注的焦点之一。有人认为 C H S是延 迟性超敏反应 ( D T H) 的亚型。不同于经典的延迟
育[ 1 z 7 o G M一 C S F 能招募中 性粒细胞并活化单核细 胞〔 ‘ 〕 。可能m 型细胞因子, 如转化生长因子能下调
但P i g u e t 等〔 1 o ] 报 道 抗I F N 一 , 抗体治 疗不能完 全抑
制二硝基氟苯( D N F B ) 和异硫氰酸荧光素( F I T C ) 引 起的C H S , 表明除了 I F N一 , , T N F 可能是另一关键
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l o F a s / F a s L介导的凋亡在
作用。P 一 选择素糖蛋白配体 一 1 被 。一 1 , 3 一 墨角
藻糖基转移酶修饰后是 T细胞归巢的关键选择素
配体, 也是效应T 细胞进人炎症皮肤所必需的1 9 ] 0 第二阶段即通过整合素受体形成牢固的戮附川。
获得趋化信号的整合素结合到 I C A M一 1 和血管细
胞勃附分子〔 2 ] , 细胞外渗至真皮, 迁移至抗原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