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爱莲说》ppt课件

《爱莲说》ppt课件

•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 而美名远扬。 • 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 活态度? •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 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 3、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 答:用菊和牡丹来对比烘托突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 牡丹是反面对比衬托。

托 物 言 志
君子 爱
体态香气
反 衬 牡丹 富贵
风度气 质

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 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 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 和正直的品德。
背 诵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 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 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 少。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李白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乐府民歌
爱 莲 说
周 敦 颐
字词学习
fán yū lián xiè

zhuó
淤泥
xiǎn


dūn yí

鲜有闻
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 , 北宋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 人,字茂叔,谥号元公, 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 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 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 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借物喻人, 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 4、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 (一)问答题 • 5、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 •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 的含义,揭示中心。
• 6、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 的品格?
•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 节和高尚品质。

• 15、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 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 样思想?)。
“说”是一种议论文 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 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 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 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 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之:结构助词,的。 甚:很。 蕃:多。 •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 晋陶渊明独爱菊。 • 独:只,唯独。 • 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 甚:很。 •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A

B、地位高的人
C、丈夫
7、陶后鲜有闻(
A、新鲜
C

B、鲜艳
C、很少
8、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A、的
B、代词指莲花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
9、水陆草木之花(
A

A、的
B、代词,指莲花 C、用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独立性
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 4、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 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 • •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 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
•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 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 该是很多了。
一、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解释 正确的一项是
1、濯清莲而不妖 C ( )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通:没有堵塞。 • 蔓:名词活用作动词,生枝蔓。 • 枝:名词活用作动词,长枝节。 • 益:副词,更加。 • 亭亭:耸立的样子。 • 植:立。 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 气远播,更加清雅,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焉:助词。亵玩:玩弄。 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 •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谓:以为,认为。 • 隐逸:指隐居的人。 •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 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 ——象征君子的特立独行, 正直不苟,豁达大度; 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志洁行廉,仪态端 庄,令人敬重而不 敢轻侮。
1、作者写莲花,可是文章开头并没有从莲 花写起,在写莲花之前,作者写了什么?
作者还写了人们对这些花的态度,分别是怎 样的? 水陆草木之花 菊 可爱者甚蕃
作者分别从哪些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面描写莲花的? ……而不可亵玩焉。
是从生长环境方面来写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是从体态香气方面来写的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 是从风度气质方面来写的
你认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同之处?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 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象征君子身处污浊环 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随俗 浮沉;还象征君子的庄重、 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 耀自己。
• (一)问答题 • 11、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
• •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强烈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 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 1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 是什么?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而:连词,表转折,却。 • 淤泥:河沟或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 染:沾染(污秽)。 • 濯:洗。 •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 妖:美丽而不端庄。 • 我只喜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 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A、妖艳 B、妖怪
C、过分艳丽
2、香远益清 ( A

A、更加
B、有意 C、益处
3、亭亭净植 ( B A、亭子

B、耸立的样子 C、美丽的姿态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B A、玩耍 B、玩弄 C、游玩
5、花之隐逸者也 ( A、隐居
A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B、隐藏 C、逃跑
6、花之君子者也 ( A、品德高尚的人
陶渊明独爱
世人甚爱
牡丹
3、“菊”和牡丹分别有 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 什么先写它们?

秋季开花,迎寒 斗霜,清高避世
牡丹
花色艳丽,雍 容华贵
为了起衬托作用
4、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 么“菊”和“牡丹”分别 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 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 呢?

隐逸者

牡丹
富贵者


正 衬
隐逸

生态环境
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 “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 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 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 •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 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 。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求 名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总结
• 作者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 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抒 发了对追慕富贵的恶浊世风的鄙弃之 情。
• (一)问答题 •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 (三)问答题 • 1、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 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 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 •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
• 2、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 的道理。
• •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 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 答: (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 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 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7、本文将花的形象比喻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喻怎 样的生活态度?
• 答:莲比喻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喻隐逸的生活 态度;牡丹比喻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 (一)问答题 • 8、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 答:通过对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 好的品格。

• 9“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
•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 (一)问答题 • 17、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 • •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