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4 名新兵心理测查分析

174 名新兵心理测查分析

控制在2或3次,强度在80%~90%,一般每次以2 h为宜,并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循环训练法。

本研究表明,我们采取的干预措施,既减少了新训伤发生率,又可促进训练成绩提高,说明此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新兵基础训练常发生疲劳性损伤,主要是慢性过劳性损伤(overuse injuries,OU I)。

其机制是短期内大频率、大运动量的简单重复性运动[2~4],如5 km越野跑等,易引起受力部位的累计应力增加和生物力学改变,以致发生劳损。

流行病学研究证实, 5km越野跑步是OU I发生此类损伤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新兵训练时,特别是5km越野跑步频率易失去控制,加之新兵体质较弱,入伍前体育锻炼较少[5],这也是易发生此类损伤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们以限制5km跑频数为主要预防措施,使干预组训练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但训练成绩两组相近。

我们认为,以限制5km越野跑为主的预防训练伤效果肯定,且可提高训练成绩,可考虑在部队扩大试用。

参 考 文 献1 李良寿1军事训练伤流行病学研究进展1解放军医学情报, 1993,7(5):2412 Richard A,Shaffer S1Use of simple measures of physical activity to prodict stress fractures in young men undergoing a rigorous physical training program1Am J Epidemiol,1999,149:2363 Taimes S,Kujala U,Osterman K1Stress injury proneness:A prospective study during a physical training program1Int J Sports Med,1990,11:1624 刘亚玲1城乡新兵基础训练时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1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175 Scully T,Besterman G1Stress fracture2a preventable training injury1 Mil Med,1982,147:285(编校:黄栩兵 收稿:2001—03—22)174名新兵心理测查分析261051 山东潍坊 94552部队卫生队 陈安文 吴云功 为掌握新兵的个性因素及心理状况,探讨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相关因素,指导新兵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为新兵的专业训练分配提供参考依据,我们于2001年1月对某部2000年12月入伍的174名新兵进行了心理测查。

1 对象和方法111 对象 174名新兵均为男性,入伍1个月,年龄16~21岁,平均1816岁。

初中102名(5816%),中专24名(1318%),高中46名(2614%),大专2名(111%)。

从城市入伍44名(2513%),农村入伍130名(7417%)。

112 方法 采用由戴忠恒与祝蓓里[1]修订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16PF)中国版自陈量表,集中答卷,测查情境基本符合要求,然后对照中国成人(男) 16PF常模及16PF手册[1]进行分析。

16PF常模采用标准10分制,1~3分为低分,4~7分为中等分,8~10分为高分。

2 结 果通过测查统计(附表)分析,我们发现新兵比较突出的个性因素表现如下。

211 三低 即聪慧性、独立性和自律性偏低。

21111 聪慧性偏低 174名新兵中,28名(1611%)聪慧性低,仅12名(619%)聪慧性高。

21112 独立性偏低 独立性因素显示,3911%的新兵独立性低,仅111%的新兵独立性高。

测查还发现,农村籍新兵的独立性明显高于城市籍新兵。

44名城市籍新兵中独立性低的有32名(7217%),而130名农村籍新兵中,仅36名(2717%)表现独立性低。

两组经χ2检验,差异显著(P<0105)。

21113 自律性偏低 测查发现,174名新兵中无自律性高者,32名(1814%)表现自律性低。

212 四高 即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和敢为性偏高。

1819%的新兵表现为乐群性高,仅619%的新兵乐群性低。

2017%的新兵稳定性高,仅314%的新兵稳定性低。

兴奋性因素表现比较突出,4813%的新兵兴奋性高,无表现兴奋性低者。

测查中我们还发现,敢为性高者多伴有兴奋性高,测查中有68名(3911%)表现敢为性高,其中伴有兴奋性高者42名,占敢为性高人群的6118%。

213 次级个性因素 在16PF的8种次级个性因附表 174名新兵16种个性因素测查个性因素代号名称低分比例(%)(标准分≤3)高分比例(%)(标准分≥8)个性因素代号名称低分比例(%)(标准分≤3)高分比例(%)(标准分≥8)A乐群性6191819L怀疑性1315314 B聪慧性1611619M幻想性1215517 C稳定性3142017N世故性2131018 E特强性619213O忧虑性1312416 E兴奋性04813Q1实验性1013213 G有恒性213810Q2独立性3911111 H敢为性2133911Q3自律性18140 I敏感性1115111Q4紧张性416314素计算分析中,突出表现是5117%的新兵具有外向型性格,仅111%的新兵内向;怯懦型性格占2719%,果断型为0。

另外,5117%的新兵创造力低,无表现创造力高者。

3 讨 论心理学认为,影响个性(也即人格)形成的因素有三个方面,即遗传素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和教育,其中教育在个性形成中起主导作用。

人的个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反映一个人一定时期的个性特征。

而我们所测查的新兵由于年龄尚小,学识及生活经历的局限,其个性必然还不稳定、不成熟,因此今后的教育和管理对他们个性的发展相当重要。

鉴于此,在今后部队心理健康教育和日常管理中,提出以下想法和建议。

311 克服不良个性因素,培养优良心理素质 “三低”的个性特点,对新兵的成长是不利的。

聪慧性主要反映个体的学识程度、抽象思维能力和学习理解能力。

我们认为,聪慧性偏低的原因与测查新兵群体的文化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

从该群体的文化程度统计中可以看出整体文化程度偏低。

提示我们在部队平时管理教育中,要注意引导新兵“读好书、立好志、当好兵”,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聪慧性因素在16PF测查中有它的缺陷,因为它主要是用文字试题来测的,且题量太少,所以该因素在描述人的聪明与否方面准确性有待讨论[2]。

本测查中聪慧性因素偏低表现不太突出,在此列出仅供参考。

当今许多青少年独立性低,是许多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早已发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独生子女比重加大,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使许多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生活锻炼,因而造成了其独立性偏低。

同样,自律性偏低也有其社会和家庭原因,如法制教育不够、法制观念淡薄、家长管教不严等。

因此,我们在新兵日常管理和教育中,应该对他们加强各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着重培养锻炼他们对部队紧张生活的适应能力,自强自立的独立生活能力,服从命令,遵纪守法的自控能力和对艰难困苦的心理承受力。

312 发挥优良心理个性特点,合理分配新兵专业 卫勤部门从新兵入伍起就测查掌握每个新兵的心理状况,正确引导不同个性人群的发展,充分发挥他们的优良心理个性因素,并按其不同的个性特点合理分配专业训练。

如乐群性高性格开朗,容易与人相处,具有团体协作精神,可以让他们参加协作性强,需多人合作的工作。

兴奋性高的人通常活泼、愉快、健谈,对人和事热心而富有感情;敢为性高的人则表现为冒险敢为、不畏缩,有敢作敢为的精神,能经历艰辛而保持坚强的毅力,因而可以让他们担当艰巨的任务。

另外,稳定性因素是表现一个人的情绪稳定、成熟程度,能否面对现实,以沉着的态度应付现实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因而稳定性高的人成熟、冷静、现实,可以从中培养班长人选等等。

313 掌握规律科学带兵,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针对新兵乐群性偏高、兴奋性偏高及外向型性格等特点,可以定期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娱乐活动,注意发现和培养他们的特长和爱好,使新兵能够在丰富多彩的军营生活氛围中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尽快熟悉新环境,缓解尚未适应的部队封闭式管理和训练造成的心理压力。

同时,带兵干部和班长要多学些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一些心理学和生理学规律,学会运用心理卫生知识科学带兵,对于接受能力强、进步较快的新兵要积极鼓励,加以正确引导;对于那些接受能力差的新兵不可急于求成,要循序渐进,防止因管理不当引发心理疾病。

314 重视兵源心理健康,排除易感人员 为了保证入伍新兵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在接兵工作中,接兵干部应当重视应征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把好兵源心理素质关,尽可能防止那些心理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差,有潜在心理缺陷和有精神异常家族史的人员入伍。

如有条件,新兵体检时可以加上心理测查,对那些心理素质差、不适应部队生活和担负军事任务的可以不予接收。

参 考 文 献1 张 鹏,宋华淼,陈 强等1军队心理卫生讲义1北京:空军卫生部编印,20001161~1622 苏永华,聂 莎,彭平根1人事心理学1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1161(编校:黄栩兵 收稿:2001—07—11)・临床医学・外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脓肿8例075000 河北张家口 解放军251医院 韩树生 王志明 冯 斌 谭振美刘洪泉 李春坡 徐建伟 外伤性慢性硬脑膜下脓肿少见,且易与硬膜下血肿相混淆,如手术前准备不足可使术者被动。

我们从1994~2001年共收治8例,现将其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1 一般情况 男7例,女1例;年龄12~39岁,平均2818岁。

肢体偏瘫、低热各6例,精神萎靡5例,视乳头水肿4例,头痛、头晕、呕吐3例,失语3例,癫 发作、昏迷、小便失禁各2例;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征4例。

病史3~5周,平均318周。

均有较明确外伤史,其中头皮裂伤清创史4例,颅骨骨折史2例,轻微头外伤史1例。

就诊时头皮外伤已愈。

112 影像学检查 均行头颅CT 平均扫描2或3次,其中4例行强化扫描。

可见单侧颅骨内板下半月形或略低密度影或混杂密度影,脑皮层受压,脑室受压变小或轻度移位,可见颅骨折线2例,脓肿处脑皮层有局限性低密度区6例。

位于额顶枕区4例,额颞部、额顶颞区各2例。

强化扫描4例可见脓肿壁强化。

血白细胞总数均轻度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113 手术方法 颅骨钻孔冲洗持续引流7例,发生脑疝行床旁紧急钻孔脓肿抽吸引流1例。

引流出脓液40~80ml ,平均65ml ,为黄白色或灰白色脓液,有臭味3例;均行脓液培养,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大肠杆菌2例,链球菌1例,阴性2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