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辅导常用理论
生涯理论起源于美国,最早是以“职业辅导”形式出现的。
职业辅导是指由专业的机构帮助择业者确定职业方向、进行职业选择、并谋求职业发展的咨询指导过程。
1908年,“职业辅导之父”——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Parsons)创办了“波士顿职业局”,从事职业指导工作,并于1909年撰写了《选择职业》著作。
该书第一次运用了“职业辅导”这一专门学术用语,建构了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以及人职相配的职业指导模式,标志着职业指导活动的历史性开端。
帕森斯的理论成为以后职业指导理论的基石。
20世纪60年代以来,职业生涯理论和实践获得蓬勃发展。
90年代中期由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并为人们所接受。
综合具有代表性的职业生涯管理理论,按其历史的演进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流派,即:特质论、生涯发展论、适应论、建构论。
一、特质论
全称为“特质因素论”(Trait-and-Factor theory),“特质”是指能够心理测验所测得的特征;“因素”,是指能够胜任工作表现必须具备的特征。
特质因素论就是研究个人心理特质与职业因素相匹配的理论。
这个理论的代表人物为:帕森斯(Parsons)、霍兰德(John Holland)。
霍兰德将美国社会中的职业归纳为六大类型,在1971年提出的类型论是特质因素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
这个理论所关心的问题,在“职业选择”这个焦点上。
适合使用特质论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学生,适合做生涯教育,展望未来时可以把视线放窄,做更高概率的事情。
第一类是上班后三年左右,他在第一段生涯已经完成社会生存和职场适应话题,但又不太满足原来职业的生态,所以适合用特质论做一个全面的梳理,把已经形成的特质做一个自我认知,同时给他更好的定位。
特质论不是把你定死在一个职业,而是帮助你找到成功更高概率的地方。
二、生涯发展论
关注的焦点是生涯发展问题。
舒伯理论观点雏形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他认为“生涯选择是一个过程而非一个事件”。
(从1953到1990期间的系列成果)提出的生涯发展理论,让生涯发展的概念替代了职业辅导的模式。
其主要观点是,生命可以分为成长、探索、建立、保持、衰退5个阶段,个体在生命全程要扮演孩子、学生、休闲者、公民、工作者、持家者6个,每个角色所要付出的时间和努力会随着生命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淋漓尽致地过平衡满足的人生。
可以参见生涯彩虹。
28-40之间的女性,80%都是面临着很多职业生涯平衡的问题;对于生涯角色剧增的35-45岁男性,也是有特别的指导意义。
三、适应论
克朗伯兹、伦特等提出的学习适应论。
适应与发展:设定自己想要的方向,盯紧和校准目标,不断的自我提升与修炼,最终达成结果。
人们提出了人和职业的关系,这个问题就好像是树,同样是树,长的不一样,因为环境和树的适应能力不同。
有CIP理论、SCCT理论等。
适用人员: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和适应,让自己在这个环境中活下去。
今天大学生遇到的是就业率低的问题,应该通过学习和适应,提高就业机会。
特质论做减法,适应论做加法。
对完美工作的标定有问题,初级的工作可能不是特别有趣。
四、建构论
诠释与创造生命:察觉、理解并接纳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使命,把生活当成一种创造性的自我表达。
进入信息时代以后,我们不再是树,也不是齿轮,而是艺术家,一笔画下去,不知道好不好,但是一个机会和一种尝试。
建构论:成功人士,财物自由,有物质资源;00后,有时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