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整理

上海--六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整理

[课外文言文](五)猿母中箭僧悟空在江外,见一猿坐树梢,弋人①伺其便,射之,正中母腹。

母呼其雄至,付子已,哀鸣数声,乃拔箭堕地而死。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

(《墨客挥犀·三》) [注释]①弋人:射鸟的人。

即下文的“射者”。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付子已.()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射者折矢弃弓,誓不复射3. 用自己的话回答,射者为什么“誓不复射”?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体会?(十四)赵人患鼠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

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①去诸?”其父曰:“是非若②所知也。

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③,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

不病于④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注释]①盍:何不。

②若:你。

③垣墉:泛称墙。

④病于:病,有害。

于,比。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猫善.捕鼠及鸡()(2)弗食.鸡则已耳()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3.“猫善捕鼠及鸡”的特点表现在4、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十八)东坡逸事东坡为.钱塘守时,民有诉扇肆①负债二万者,逮至则曰:“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公令以扇二十来,就判字笔②随意作行、草③及枯木、竹石以付之。

才出门,人竟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

遂悉偿所负.。

[注释]①肆:商店。

②判字笔:判案所用的毛笔。

③行、草:行书、草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东坡为.钱塘守时()(2)遂悉偿所负.()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天久雨且寒,有扇莫售,非不肯偿也。

2.“就判字笔随意作行、草”中的“随意”一词有什么作用?4.读了这则故事,你有什么启发?(二十)赵母训子赵武孟初以驰骋田猎为事,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

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官至右台侍御史。

(《续世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如是吾无望.矣()(2)竟不食.其膳()2. 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尝获肥鲜以遗母3.赵母的希望是什么?4.这则故事,给你的启发是什么?(二十九)陶侃惜谷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陶侃尝出游.()(2)人云.()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4.本文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品格?(三十)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主人怪.问衡()(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的画线句。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何以战 D.必以分人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凿壁借光,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八)马价十倍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人莫知之.()(2)去而顾.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十)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 ①屦:麻鞋。

②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③跣:赤脚。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欲徙.于越()(2)游.与不用之国()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3、文中“游与不用之国”,“不用”的原因是什么?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一)徐文贞宽厚徐文贞归.里,遍召亲故.。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

席将罢,主者①检器,亡其一,亟索之。

公曰:“杯在,勿觅也。

”此人酒酣潦倒,杯帽俱堕,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

只此一端,想见前辈之厚。

[注释]①主者:管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徐文贞归.里()(2)遍召亲故.()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一人取席间金杯藏之帽,公适见之3、“公亟转背,命人仍置其帽中”的用意是4、从文中可知,徐文贞是个和的人。

【参考答案】1、结束,完2、射箭的人折断箭,丢弃弓,发誓不再射箭3、射者为猿母中箭后把子女给托雄猿的情景所震撼4、我们不要滥杀生灵,应与大自然和睦相处,要尊重、热爱生命。

【参考答案】1、(1)善于(2)吃2、他的儿子觉得猫成了祸患,告诉父亲说:“何不把这只偷吃鸡的猫赶走呢?”3、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4、有所失,才有所得,不可因小失大。

(或:当事物必须加以取舍时,应该“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将损失降到最低,获益力求最大)【参考答案】1、(1)担任(2)欠2、长时间下雨并且天气一直寒冷,扇子卖不出,不是不肯偿还债务3、表现了苏东坡书法水平高超,为人潇洒倜傥4、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有困难的人【参考答案】1、(1)指望、希望(2)吃2、他曾经捕获肥美的动物来给母亲3、勤学苦读,获取功名4、例:家庭(母亲的)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参考答案】1.(1)巡游(2)说2.B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4.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

【参考答案】1.(1)对……感到奇怪(2)得到2. (1)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2)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3.D4.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勤学苦读【参考答案】1、(1)代“骏马”(2)看,回头看2、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它3、伯乐看了又看,离开时还依依不舍,表示这是匹骏马。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

【参考答案】1、(1)迁移,搬家(2)前往,行走2、有人对他说:“你(去越国)必然会贫穷的。

”3、越人的生活习性是跣行披发4、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参考答案】1、(1)回,回家(2)老友2、一个人拿了酒席上的金杯藏在帽子里,徐文贞正好看到。

3、不让别人发现是他拿了金杯(私下里把金杯送给他)4、重情谊待人宽厚裴佶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

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

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

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

良久,束带强出。

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

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又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

”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施千匹。

【注】裴佶:人名阍者(hūn):看门人。

25、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5分)1)会:适逢,正遇上 2 )竟:完,结束3)须臾:片刻 4 )倨:傲慢5)饭:26、加横线词与“将鞭之”中的“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D )A、无丝竹之乱耳B、君将哀而生之乎C、渔人甚异之D、填然鼓之27、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3分)( B )A. 会其退朝B. 如之何其使使斯民饥而死也C. 佶至宅看其姑D. 其两膝相比者28、划横线的句子的句式属于(判断句)(3分)其译文是这一定是个给人贿赂的人。

29、可从文中找出的一个成语是(前倨后恭)(3分)30、短文中的姑父是一个(虚伪而又贪婪)的封建官僚。

(3分)何易于引舟何易于,不详何所人及何所以进。

为益昌令。

县距州四十里,剌史崔朴常乘春与宾属泛舟出益昌旁,索民挽纤,易于身引舟。

朴惊问状,易于曰:“方春,百姓耕且蚕,惟令不事,可任其劳。

”朴愧,与宾客疾驱去。

1、解释加点字。

易于身引.舟()与宾客疾.驱去.()()2、下列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只要让他们不干这些事,就可使唤他们劳作。

B只有使他们不从事这些工作,就可以胜任这个徭役。

C只有县令不干活,可以担任这个徭役。

D因为县令不能干活,可以委派这个徭役。

3、刺史崔朴“与宾客疾驱去”的原因是4、何易于的言行表明了他是个、、的人。

公冶长背信招祸世传公冶长能解百禽之语。

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 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鸱是以怨之。

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

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

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

众人逮长见邑令。

令审问,长再三辩,令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注释:公冶长:孔子的学生鸱:鹞鹰无何:不久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果得.獐鸱是以....怨之。

冶长无以对2、翻译句子。

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3、公冶长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是因为,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

4、公冶长自食恶果给我们的启示是原谷谏父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祖:这里指爷爷奶奶捐:抛弃,丢弃舆:手推车凶:不吉利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2、翻译下列句子。

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3、文中父亲悔过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4、“原谷谏父”的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唐太宗论止盗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

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