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第三章 犯罪阻却事由

C第三章 犯罪阻却事由


成立条件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一)避险的目的——保护更大的合法权益 (二)避险的起因——存在一定的危险 (三)避险的时限——危险正在发生 (四)避险的客体——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五)避险的可行性条件——客观不得已性 (六)避险的限度条件——不能过当 (七)关于避免本人人身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 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义务的人
• (三)本章练习题:
• 刑法学精品课程网站:
自主学习栏目/练习题集/第四章 非
犯罪性行为 练习题
复习重点
(四)本章重点内容提示
• 1、犯罪阻却事由的概念及种类 • 2、正当防卫的概念及成立条件 • 3、无限防卫权的内容及实践把握 • 4、防卫过当的认定及处罚原则 • 5、非法防卫行为的类型及处理 • 6、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 7、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 8、期待可能性理论的实践应用 下一页
1、防卫必要性:以行为人实行正当防卫为 前提。 2、客观过当性
3、主观罪过性
(1)故意与过失并存说 (2)间接故意与过失并存说 (3)故意说 (4)过失说 (5)疏忽大意的过失说 (2)通说 (4)从政策角度更可取
处罚
(二)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 除处罚。
案例:十五岁少年保护五元钱致人死亡案
防卫过当
三、防卫过当
刑法20条2款:“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 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 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于不属于“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的不法侵害进行防卫,才存在防卫过当问题。 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的罪名
基本特征
(一)防卫过当的基本特征
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特征
(二)特征
1、防卫性——最本质特征
正当防卫必须是保护合法权益有益于 社会的行为。 2、加害性——行为特征
正当防卫必须是损害侵害人的利益, 反击不法侵害的行为,具有加害性。 如斥责等就不是正当防卫。 3、不罚性——法律评价
正当防卫是一种正当行为,不应当负 刑事责任。
成立条件
概念种类
犯罪阻却事由
犯 罪 阻 却 事 由
正当防卫
第二节
• • • •
正当防卫
一、正当防卫概念和特征 二、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三、防卫过当 四、无限防卫权
概念特征
一、我国正当防卫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根据刑法第20条第1款 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国家、 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
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 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
阅读
问法律能够做什么?法律不应当做什么? 法律不能勉为其难,不能要求人做做不到的 事。
阅读
2、关于被害人承诺 (冯军)被害人承诺的刑法涵义
3、关于安乐死 (王晓辉)无被害人“犯罪”的 视角转换:安乐死之非犯罪化
4、关于义务冲突 黄京平与蒋熙辉的对话二:依 法令行为与义务冲突的处理
练习题
犯罪阻却事由
旧刑法17条2款: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造 成不应有的危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 应当酌情减轻或免除处罚。”
限度标准
2、防卫限度条件的标准
• 在防卫性质、防卫手段、防卫后果、防卫 强度等方面 • (1)基本适应说 • (2)防卫必需说 • (3)有效制止说 • (4)折衷说
限度把握
3、实践把握
(二)理论拓展 要求:阅读文献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路径:刑法学教学网/总论研讨/阻却犯罪
(1)(郑丽萍)期待可能性理论与我国刑法 理论之吸收和借鉴 (2)(廖梅)积极审慎引进期待可能性理论 (3)(刘鹏)大陆法系刑法学期待可能性理 论评介
• 1、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
(4)(欧锦雄)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继承与批判
(1)为制止较小强度的侵害,不得采取较大强 度的防卫行为,非较大的防卫强度不足以制止 时,可以采取较大的防卫强度。 (2)采用较缓和的防卫手段可制止时,不得采 取激烈的手段,非采用不可时,可以采用较为 激烈的手段。 (3)为了保护较小的财产权益等,不得造成重 大的人身损害,即使该防卫行为是当时条件下 的必需强度,也不能允许。
假想防卫
假 想 防 卫
(二)时间条件——正在进行(已经开始, 尚未结束)
1、起始条件——着手或逼近着手 一般认为犯罪预备阶段不能进行正当防卫,但 如果可能的侵害相当严重,逼近着手时防 卫也是正当的,如针对持枪的犯罪。
例如:磨刀行为
结束
2、结束条件——不法侵害结束,
如: (1)犯罪已经既遂/中止; (2)加害人已经被制服;如扒窃者已经被制服, 乱拳殴打 (3)加害人已经离开了侵害场所; (4)加害人已经丧失侵害能力; 案例:粪池边的强奸案。
紧急避险
犯罪阻却事由第三节Fra bibliotek紧急避险• • • • 一、概念 二、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三、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一、概念
• 21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 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 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 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 应有的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 轻或者免除处罚。 • 第一款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 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 据此,可理解为:紧急避险是为了保护合法权 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紧急 措施。(但要注意限制性条件)
犯罪论
犯 罪 阻 却 事 由
第 三 章
内容
犯罪阻却事由
本章知识点
• 犯罪阻却事由/排除犯罪性行为的概念和种 类;正当防卫,正当防卫成立条件,无限 防卫,防卫过当,非法防卫;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成立条件,避险过当。 • 本章重点: • 犯罪阻却事由的种类;正当防卫的成立条 件;紧急避险的成立条件。 • 本章难点: • 防卫限度,无限防卫,避险过当的把握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运用
无限防卫权
四、无限防卫权(特殊防卫权、特别防卫 权)
(1)含义 刑法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 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 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 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不属于防卫过当,不 负刑事责任。”
海口标语图
无限防卫
市民质疑以暴制暴的海口规定
避险过当
避险起因
危险的来源,可能是:
• (1)大自然的自发力量(天灾) • (2)来自动物的侵袭 • (3)来自人为的力量(人祸) • (4)来自人的生理(饥、渴)或疾病 的原因
返回上一层
三、避险过当的刑事责任
• 避险过当构成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 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 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 避险的限度如何把握?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区别
四、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区别
项目 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
危险来源 损害对象 限度条件
复杂 第三人 限度条件 严格苛刻 对主体的要 不适用于 求 特殊主体
紧迫性不法侵害 不法侵害者 限度条件较宽 适用于所有人
课后训练
课后训练
(一)案例研讨
• 案1、甲开一辆偷来的油罐车向一列行驶中 的火车冲去,警察乙见状用手枪将甲击毙, 油罐车翻下路边沟中爆炸烧毁。乙的行为是 正当防卫还是紧急避险? 案2、李某牺牲他人生命保全本人生命有罪 无罪? 路径:刑法学教学网/案例研讨 本案参考文献:陈兴良主编《刑事法判 解》第1卷(1999年)
内容
犯罪阻却事由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排除犯罪性行为概念和种类 • 第二节 正当防卫 • 第三节 紧急避险
第一节
犯罪阻却事由 第一节 犯罪阻却事由概念和种类
• 犯罪阻却事由/排除犯罪的事由/非 犯罪性行为/排除犯罪性行为 • 是指那些在形式上似乎符合某种犯 罪构成而实质上并不具有严重的社 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从而阻却 构成犯罪的行为。
案例
(二)案例讨论
并非所有的被害,都适宜英勇反抗
案1、的哥撞死劫匪,有罪无罪? 案2、烈女正当防卫被毁容案 案3、流泪的红蜡烛 (原福州东百商场32岁的女经理,为保护23 元钱与盗窃犯英勇搏斗,终至牺牲案) 案4、大兰和星兰的故事 (湖南银行职员大兰和星兰与歹徒殊死搏斗, 一死一重伤,中央号召向大兰和星兰学 习。) 思考:如果正当防卫招致更大牺牲,这种勇 敢是否应当提倡和鼓励?
无限防卫,不可滥用
课后训练
课后训练
(一)思考与讨论
1:无限防卫有何缺陷?举证责任应如何分配? 2: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是否适当?可否突破? 3:见义为何无人勇为?正当防卫不为罪足矣? 看点(1)绝命人携幼女投湖,众看客为何笃悠 悠旁观? 看点(2)英雄为何泪满襟? 的哥舍命撞树撞死二劫匪,英雄成残疾,生活 困难,无人问津。
20070908
无 限 防 卫 适 用
(2)无限防卫权如何理解和适用?
(1)起因条件仅限于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 犯罪;杀人、抢劫是否一定可以适用无限 防卫? (2)防卫行为保护的利益仅限人身安全而 不包括其他合法权益; (3)“行凶”应理解为会故意造成重伤以 上的伤害行为。 提示:无限防卫权的适用条件要更为严格
案2思考
•李某案件,值得探讨的问题 (1)李某的行为是否属于紧急避险? (2)是否属于避险过当? (3)为保全自己生命不得已牺牲他人生命处以刑 罚是否适当?是否存在犯罪阻却事由?社会是 否应当容忍这样的行为? 思考:紧急避险是一项权利,但特定条件下是不 是也是一项义务? 此案体现了法律与道德怎样的关系?为什么说法 律守护的是首先的底线? 处罚人的本性行为是否具有实效性?可否预防同 类行为再发生? 观念引导
★二、正当防卫成立条件
具体内容
(一)起因条件——存在现实的不法侵害
1、不法侵害的含义
2、不法侵害的范围(争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