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海绵城市

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海绵城市

2021届高三地理小专题训练:海绵城市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读某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 下列适合推广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的地区是①珠江三角洲②塔里木盆③长江中下游不平原④柴达木盆地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2. 该系统对城市环境的有利影响包括①减轻城市内涝②防止路面结冰,影响通行③分解水中污染物,净化水体④缓解城市热岛效应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 图中荷花池的核心功能是A.调节局地小气候B.保护生物多样性C.提供观赏景观D.增加下渗量【答案】1. B 2. B 3. D【解析】1. 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主要是通过对雨水的收集,减少地表径流,从而用来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发生内涝的城市多分布在降水较多,且多集中性暴雨,降水的季节变化大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是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多暴雨,城市易产生内涝;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不易产生内涝,所以该题选B项。

2. 该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增加了城市的水面面积,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可以降低城区的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暴雨过后该系统可以储存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减轻城市内涝;可以通过净化处理、沉淀池、湿地公园等对水体降解污染,起到净化作用;但是没有防止结冰的功能,故该题选B项。

3. 城市建设改变了地面性质,使水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内涝灾害多发;该系统的荷花池面积大,雨季有雨水不断收集进入,没有河流与其相连,主要排泄方式靠下渗,这样不仅补给地下水,而且可以起到减缓城市内涝的功能。

选D项。

六盘水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被石灰岩山丘环抱,水城河穿城而过,以凉爽的高原气候著称。

城市人口密集,在60 km2的土地上,居住了约60万的人口。

为了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建设完善的生态基础设施,城市景观设计师们将水城河串联起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雨水管理和生态净化系统,即绿色海绵体系。

读图,完成4~6题。

4. 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生态净化系统的一部分,关于其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汽输送速度加快B.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C.地下径流不断减少D.水循环的周期逐渐延长5. 自绿色海绵体系建立以来,六盘水的城市内涝频率显著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绿色海绵体系的A.水域面积显著增大,蓄洪量增加B.各种水体相互贯通,提高泄洪能力C.植物多样性提高,利于雨水下渗D.调节气候功能增强,暴雨频率下降6. 在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中,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要素主要是A.持续缓慢流动的水体B.阶梯状分布的湿地C.可被溶解的营养盐类D.多样性的生物群落【答案】4. B 5. A 6. D4. 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是利用现存的溪流、坑塘、湿地和低洼地,形成一系列蓄水池和不同承载力的净化湿地。

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生态净化系统的一部分,湿地调蓄径流,地表径流季节变化趋缓,B 对。

不影响水汽输送速度,A错。

下渗增加,地下径流不断增加,C错。

水循环的周期可能变长,不会逐渐延长,D错。

故选B。

5. 自绿色海绵体系建立以来,六盘水的城市内涝频率显著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绿色海绵体系的水域面积显著增大,蓄洪量增加,A对。

绿色海绵体系使径流速度减慢,不能提高泄洪能力,B错。

利于雨水下渗,是因为植被覆盖率提高,而不是植物多样性提高,C错。

湿地有调节气候功能,但不能改变气候特征,不能减少暴雨频率,D错。

故选A6. 在六盘水的绿色海绵体系中,具有水体净化功能的要素主要是多样性的生物群落,水体中的污染物经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污染物消失或浓度降低,D对。

持续缓慢流动的水体、阶梯状分布的湿地、可被溶解的营养盐类对污染物影响较小,A、B、C错。

故选D。

厦门市入选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让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存水、净水,需要时把存蓄的水再“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

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7~8题。

7.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对图中水循环环节的影响符合实际的是A.①增加B.②减少C.③减少D.④增加8. 下列地区中,适宜建设海绵城市的是A.塔里木盆地B.内蒙古高原C.华北平原D.青藏高原【答案】7. D 8. C【解析】7.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增加雨水的下渗②增加;增加地下径流,③增加;减少地表径流,①.减少;地表水域面积和植被覆盖率增加,增加的地表的蒸发量,④增加。

选D正确。

8. 四个地区中,华北平原是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经济发达,人口城市众多,但缺水严重,适宜发展海绵城市;其它三个地区降水少,水循环较弱,经济欠发达,地区需水量较少。

选C正确。

2017年吉林省西部白城新区建设了“海绵城市”工程,白城市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麓平原区,当地素有“十年九旱,一年不旱,河水泛滥”之说,也有“一年两阵风,一次刮半年”的说法。

下图是“海绵城市”中关于“透水路面”的设计方案。

据此完成9~11题。

9.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直接作用最显著的是A.水汽输送B.降水C.下渗D.蒸发10.白城利于海绵城市发挥作用的条件是A.地形平坦,地表水流速度慢B.原有管网基础设施较完善,利于排水C.降水集中,多暴雨D.有季节性冻土,保水量大11.白城采取海绵城市建设可能带来的效益有①减轻洪涝灾害②增加空气的湿度③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④减轻风沙影响⑤解决当地水资源不足问题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答案】9. C 10. A 11. D【解析】9. 通过材料信息“海绵城市”“透水路面”可知,该工程主要直接影响水循环的下渗环节。

10. 据材料信息“十年九旱,一年不旱,河水泛滥”可知,该地多雨年水体下渗不畅,排水设施不完善,排除B项;降水集中,多暴雨,降水强度大,不利于水体下渗,排除C项;季节性冻土不利于水体下渗,排除D项;该地位于大兴安岭东麓山脉平原区,地形平坦,地表水流速慢,利于下渗,故A项正确。

11. 据材料可知,白城受洪涝灾害影响大,海绵城市建设可减轻洪涝灾害,①正确;海绵城市建设可增大蒸发量,有利于增加空气湿度,②正确;读图可知,海绵城市建设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有利于增加植被覆盖率,③正确;该地原有“一年两阵风,一次刮半年”的情况,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可减轻风沙灾害,④正确;海绵城市工程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状况,但不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⑤错误。

“雨季一来,城里看海”一度成为全民讨论的热点,是全国多座城市的尴尬。

读图比较两种不同地面水循环环节差异,完成12~13题。

12. 与自然路面相比,城市路面A. 下渗明显增多B. 地表径流加大C. 地面蒸发增加D. 地下径流增多13. 为缓解“城里看海”现象,下列措施不可取的是A. 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B. 改造升级排水系统C. 加快城市绿地建设D. 提高透水路面比率【答案】12. B 13. A【解析】12. 由图可知,与自然的路面相比,城市路面下渗量明显减少,导致地下径流减少。

地面蒸发作用减弱,蒸发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故B正确,ACD错误。

13. 加大对地下水的利用,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等生态问题,对城市内涝没有影响,故A不可取,符合题意;改造升级排水系统,可以加快地表水的排放,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B可取;加快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C可取;提高透水路面的比率,可以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可以缓解城市内涝,故D可取;根据题意要求选择措施不可取的选项,故符合要求的应是A。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是我国西北某城市依“海绵城市”原理建设的道路绿化带。

完成14~15题。

14. 下列对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的评价,正确的是①绿化带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②绿化带面积过大,不易发生城市内涝③裸露地面铺设砂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④下凹式绿化带易造成城市内涝A. ①②B. ①④C. ②③D. ③④15. “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①调节地表径流②调节水汽输送③增加大气降水④增加下渗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14. D 15. B【解析】14. 图中城市道路绿化带能起到消烟除尘的作用,A正确;根据材料,绿化带面积达,下神。

蓄水能力强,不易发生城市内涝,B正确,裸露地面铺设砂石,不容易造成扬沙天气,且不容易堵塞下水管道,C项正确。

下凹式绿化带不易造成城市内涝,D错误,D项。

15. “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各环节影响最显著的是调节地表径流,①对。

不能提哦阿姐水汽输送,②错。

不能增加大气降水,③错。

增加下渗。

④对。

B对。

二、综合题。

16. 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在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图是某城市局部区域模型图。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结合所学地理知识描述该区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做法。

(10分)【答案】①修建湖泊、湿地公园,增加地表水面积,提高调蓄洪水的能力;②种植树木、草坪,扩大绿地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吸水能力;③修建污水处理厂,净化水源;④建河流拦水坝,拦蓄洪水;⑤改造地面铺设状况,增加雨水下渗;⑥改造城市小区,增加蓄水、渗水能力。

(答对5点即可,10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读图,根据图中的注记分析,该地为建设海绵城市,主要措施:修建湖泊、湿地公园,增加地表水面积,提高调蓄洪水的能力;种植树木、草坪,扩大绿地面积,增加雨水下渗;修建污水处理厂,净化水源;修建拦水坝,拦蓄洪水;改造地面铺设状况,增加雨水下渗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