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套课件156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全套课件156


二、情绪情感 1、定义 情绪情感是因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 生的主观反映。 2、情绪分类 积极情绪、消极情绪 3、幼儿情绪情感的社会化发展主要表现: (1)逐渐了别人直接的外在情绪 (2)情绪情感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多 (3)逐渐能够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社会行为
(主要是:交往活动)
与成人交往(父母家长、老师) ——受控制性、模仿性。
走到我身边,礼貌地说:“老师你帮我打个 结。” 当我把项链挂在她脖子上的时候表扬 她:“你的项链真漂亮,颜色宝宝排队都很 听话的呢!”她听到了就高兴地说:“那我再 穿一个项链给娃娃家好吗?”我欣然同意她 的做法。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1)3岁左右,幼儿能在没有外界控制的环 境中短时间那服从成人的要求; (2)在四岁以后,幼儿能在成人提出要求时, 尝试用语言调整自己的行为,当成人不断提 醒自我控制时间延长; (3)到五六岁时,许多幼儿会有意识控制 自己行为。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施 第七章 第八章
幼儿社会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 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与纠正
学习要求:
遵守课堂纪律 认真听课; 自觉记录; 积极主动思考问题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论
第一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中叶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凸显了蒙养院应 实施做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游戏、歌谣、谈话、手技等 活动均应该围绕学前儿童爱众乐群、涵养德性的宗旨进行。 足以看出章程中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视程度。 五四时期,陈鹤琴、张宗麟开创了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 化道路,并开始创建我国学期儿童社会教育。陈鹤琴的五 指课程。把做人作为三大纲领之一。 张宗麟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是我国幼教史上最 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书。
二、世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
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教育课程审议报告”,进
一步明确幼儿期开始的心灵的教育。
美国:1996年颁布《0-8岁教育方案》 英国:1998-1999教育改革议案,提出加强道德教育、培 养基本的公民意识。5岁前儿童应达到的目标中,品德和 情感教育放在首位。
法国:幼儿教育就是发展和谐人格,促进儿童情感的成熟
(2)个性倾向: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包括需要、动机、
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个性心理特征: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性格、
气质、能力等
个性
社会性
(二)社会性
(一)社会性
1、定义:幼儿社会性发展(也称幼儿的社会化),是指
幼儿在其生物特性的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 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 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 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社会环境,由“自然人”
2、表面性和局部性 请同学们思考,根据幼儿自我评价表面性与 局部性的特点教师应该如何评价本班幼儿?
3、情绪性
(三)自我控制
幼儿自我控制水平低,需要成人语言调节 雯雯走进班级就迫不及待地搬起小椅子走到娃 娃家门口,看来她想玩娃娃家。她刚想走进时, 娃娃家的“妈妈”就对她说:“我们家有妈妈有 姐姐了,你不能进来了。” 雯雯听到了在门口呆 了一会儿,接着她搬着小椅子向串珠的区域走去, 一边走一边回头。不过很快她就投入到新游戏中, 她挑了一根绳子拿在手里,接着拿起一颗珠子开 始穿了起来。她拿一颗穿一颗,只选用了红、绿 这两种颜色,并且是相互间隔的。串好后,她就
与社会化。 新西兰:提出早期教育的五大目标
台湾:《幼稚园课程标准》
第二节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对象
(一)个性 (二)社会性 (三)社会化
(一)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
心理特征的总和。
(1)自我调控:自我意识对个体心和行为的调控
使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性、计理划性、能动性
与同伴交往(游戏、日常生活) ——平等、协商、合作、分享、 逐渐去自我中心。
四、道德
道德情感 (表面化、情绪化、不稳定) 道德行为 (助人、分享、爱劳动、讲礼貌) 道德认识
(道德评价:水平低、非理性、情绪化)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2001年,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 教育部制订并发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这 是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纲要 对幼儿园课程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它把幼儿园的教育内容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 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其中的社会领域教 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方法、途径等进一步具 体化,使幼儿园社会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有力 明确的原则和方向。
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2、人具有社会性的条件 3、社会人与生物人的区别
社会性发展
自我意识
情绪情感
社会行为
道德品质
一、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评价
自我控制
(一)自我认识 “我”的使用是自我意识的一大飞跃 (二)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的特点: 1、依赖性 思考: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具有依赖性,请 同学们想想如果你是幼儿园教师 你应该如何评价本班幼儿?

第二阶段:20世纪中叶-20世纪90年代中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领域课程在幼儿园的地位经历了复 杂的演变过程。在新中国幼教发展的大部分历程中,社会 领域课是与德育课程划等号的。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心理 学工作者开始关注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研究,这使幼教界 的德育理念开始突破原有的框架,德育的内涵向社会性方 向缓慢延伸。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主要标志:《幼儿园工 作规程》,规程中提出幼儿园保育与教育的四大目标,其 中之一是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规程对幼儿园品德教育 进行正确的定位。规程的颁布,对建立与完善幼儿园社会 领域课程提供了法规、政策及理论上的支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