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2-4讲)12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高校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P6-7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10.有关教育心理学的其他问题5P12-13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教育性原则6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3.问卷调查法4.个案分析法5.经验总结法8精神分析心理学派: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的。
它的理论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它通过分析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现病人潜在的动机,使精神压力得以缓解,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精神分析学派非常重视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当研究无意识现象,是我们掌握心理学的重要方面。
)10P6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的应用课程,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科学。
2.它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融入了大学生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心理健康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密切结合高校教学与教育实际而成。
是一门自然性社会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3.高等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的不成熟的应用学科,只有十多年的历史,亟待充实、完善和提高。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征:P51.研究大学生的学习活动特点2.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的特点3.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思想品德4.为实现高等教育的职能服务11、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
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
”“具有教学效果的不是教学的意图,而是师生间的相互接触。
”(布贝尔)即中国古语所说“亲其师,信其道。
”论述:这两段话对高校教师有非常大的激励作用。
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要做好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工作,或者学生的教育工作,就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领域”;2.要认真分析这些精神领域中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的基本规律;3.用我们教师群体的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影响他们,促进学生成长;4.第二句话:师生间的亲密接触和良好沟通非常重要;5.只有情感上的相互接纳,才能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5-6讲)1P17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1.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影响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既有直接的影响(如青春期)3.生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也有间接的影响(如家庭、同伴、学校、社会)4.间接的影响更重要。
3简答P27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
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30●情绪(表面的肤浅的):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n具体地说,它具有如下两个方面的涵义: n一方面客观现实是人类情绪产生的源泉。
n另一方面需要是客观现实和主观体验的中介。
●情感(深刻的内隐的):是较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体现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较稳定持久,内隐含蓄的特点;它与人的基本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爱、恨、依恋感、友谊、孤独感)●情操(更高级,与理想信念价值观相结合):是最高级的感情现象。
着重体现在感情的内容方面,具有更稳定更含蓄的特点,不仅与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而且,还与一定的价值观念献结合。
(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5P281.--的波动性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3. --的丰富性与深刻性4. 情绪、情感的内隐性5. 大学生情绪的激化6.大学生情感的升华。
6一、一年级大学生面对高校生活的适应问题二、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活全面展开和心理健康问题较多的时期三、四年级大学生面临择业和求职的矛盾第三章学习理论概述 (7-8讲)1P38-40●广义的学习。
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次广义的学习是指人的学习。
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有目的、自觉地、积极主动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狭义的学习专指学生的学习。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掌握知识经验和技能,还要发展智能,培养行为习惯,以及修养道德品质和促进人格的发展。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后果而间接产生学习,被称为观察学习,亦称社会学习。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
第四章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9-10讲)全是闭卷形式是社会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原因或行为的因果关系的理论。
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归因的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8P76由社会学习论的创始人班杜拉提出,是指个人在目标追求中面临一项特殊工作时,对该项特殊工作动机之强弱,将决定于个人对其自我效能的评估。
自我效能也就是个人对其某方面工作能力的自我评估。
9P691.正确的动机与错误的动机(学科兴趣、提高社会价值、为亲友期待等)2.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3.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种类(以下是对华南地区5所大学2470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A、为祖国富强,献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占34%B、既为祖国富强、又为自己获得较高尚职业占47%C、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帮助占10%D 、只为个人将来出人头地占9% n10P78简答老师总结:(1)、教学内容变革——调查需要、针对需要、引导需要、满足需要(2)、讲究教学艺术——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学习目标整合——大目标与小目标的整合、个人目标和整体目标的整合(4)、开展竞争评价——在专业学习、业余爱好、整体素质等方面开展竞争(5)、鼓励战胜挫折——合理归因、适度目标、勤加鼓励、循序渐进书上总结: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2.从内部动机入手,培养学习兴趣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强化动机理论)4.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最佳激起水平理论)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成败归因理论)6.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成就动机理论)第五章高校学生的学习迁移(11讲)12P851. 按照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写好毛笔字有助于写好钢笔字;汉语拼音对英语发音的干扰)2.按照迁移的层次来划分,可分为纵向迁移和横向迁移。
(加减法学习对乘除法学习的促进;直角、锐角、平角等概念之间的相互相互影响)3.按照迁移的先后来划分,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物理概念平衡对化学、生态、经济概念平衡产生影响;动物概念在学习植物、微生物的概念后更加丰富)4.按照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跳水项目将基本动作重新组合;将原理、原则、态度运用到具体事例中)3P87-881.学习迁移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使习得的经验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2.学习迁移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3.学习迁移对学生以后在工作中的学习也将产生积极影响4.学习迁移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4P89只有当(两种学习中存在相同成分或要素)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
()越多,迁移的作用越大。
5P96-98概念•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理解与巩固程度•定势的作用6简答P99-10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科学精选教学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程序•教授学生学会学习第六章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12-13讲)1P103意识: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借助语言对客观世界的高级的反映形式,是心理发展的最高级阶段。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一个方面,也是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
是指主体对于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意识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
2、自我意识的结构概念p104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3、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总趋势简答或论述:p110一、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总体发展水平较高,大多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别人对他的评价是比较一致的;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基本上是协调统一、同步发展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二、大学三年级是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表现为自我意识、自我调控发展较高、自我体验最为强烈。
三、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
4、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的特点111-112●自我认识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自我评价能力在增强,但仍有片面性。
●自我概念有了明显的变化,更具有丰富性、完整性、概括性和稳定性。
5、大学生的自我体验发展的特点111-112●自我体验具有丰富性和波动性。
●自我体验具有敏感性和情境性。
●6、什么是自我教育?概念,非常重要。
P114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所实施的教育,是在对自己正确的评价、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自觉进行的自我分析、规划、实施(命令)、激励、监督、完善等等。
7、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简答答大条或论述:p1151、理想与人生观的树立:理想的树立、人生观的形成、动机的激发2.全面认识自我 n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n 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n 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n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n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n 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3、积极悦纳自我: n 引导他们积极地评价自己,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树立自尊心;促使他们产生自尊感,克服自卑感。
n 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树立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