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标准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附标准答案

厦门一中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半期考复习.文言文比较阅读班级姓名座号(一)(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乙) 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 人之情也。

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1、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下列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B.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C.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D.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3、乙文中的“将军”指代(A.廉颇 B •吴起陈伯之 D •丘迟4、翻译句子:(1)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5、找出乙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说说两篇文章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什么不同?(甲)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乙)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①者也。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②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③。

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

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

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④志,与道污隆⑤,孰能如此乎!(萧统《〈陶渊明集〉序》)注:①迹:心迹,内心的真实情况。

②跌宕:文章富于变化。

③莫之与京:没有人能超过他。

京,大。

④笃:坚定。

⑤污隆:沉浮。

污,下降。

隆,上升。

1.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环堵萧.然()②短褐穿.结()③晏如也()④造饮辄尽()⑤兹若人之俦乎()⑥跌宕昭彰.()⑦不以躬耕为耻()2. 翻译下列句子。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3. 请从甲文摘抄原文表现五柳先生的性格、志趣的句子。

4. 甲文“赞”语中哪句话和“不慕荣利”相照应?说说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5. 萧统高度赞扬了陶渊明的创作和为人,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选文和你的读书积累,从其诗、其文或其人的任一角度发表见解。

(甲)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节选自韩愈《马说》)(乙)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①介:披上战甲。

②褫(ch I):解除。

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比_行百余里()2•翻译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

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四)(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选自课文《送东阳马生序》)(乙)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学右军③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④。

帝听政之余,留心笔札,数遣内侍持书法问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益刻意临学。

又以问著,对如初。

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⑤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千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王辟之《渑之燕谈录》)[注释]①太宗:宋太宗。

②朝:一代君主的统治时期。

③右军:指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④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⑤遽(j d):匆忙。

1、解释加点的词。

①礼愈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媵人持汤.沃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俯身倾耳以请可以一战 B 、未有问而不告一鼓作气,再而衰C、不必若余之手录先天下之忧而忧D、或询其意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3、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濂和太宗共同的治学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甲乙两文在写作方法上各具特色,甲文主要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写法,乙文则采用平铺直叙的写法。

5、请你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以“求学与吃苦”为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厦门一中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半期考复习•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一)1、C 2、B 3、C 4、(1)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像鸢鸟一样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静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2)廉颇曾思念着复为赵国的将军,吴起曾望着西河哭泣。

5、景物描写句子: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作用的不同:《与朱元思书》通过描写出山水之美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乙文通过描写江南暮春三月的美丽景色,促发陈伯之的思乡之情,从而达到使他弃暗投明,归降梁国的目的。

背景:陈伯之,睢陵(今江苏省睢宁县)人,梁时为江州刺史。

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 年)起兵反梁,兵败后投降北魏。

天监四年(公元505年),梁武帝命临川王萧宏领兵北伐,陈伯之屯兵寿阳与梁军对抗,萧宏命记室丘迟以个人名义写信劝降陈伯之。

《与陈伯之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一封政治性书信。

译文:暮春三月,在江南草木已生长起来,各种各样的花朵竞相开放,一群一群的黄莺振翅翻飞。

(如今与梁军对垒)您每当登上城墙,手抚弓弦,远望故国军队的军旗,战鼓,回忆往日在梁的生活,岂不伤怀!(当年出亡到魏国的)廉颇仍想作赵国的将帅,(战国时魏将)吴起(知自己离去,西河将被秦占领)而痛哭流涕的原因,都是(人对故国的)感情。

难道唯独您没有(这种)感情吗?切望您能早定良策,自己弃暗投明。

(二)答案1.①清寂②有破洞③安然自若的样子④就⑤此⑥显著⑦亲自2. ①喜爱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要旨)。

②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3.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志趣: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

4.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的“不慕荣利”,宁愿淡泊自处,甘于贫穷,表明了他不求宦达、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也表现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功名利禄的鄙弃以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生活态度。

就这一点来说,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

但是他这样不问世事的隐居态度,也有消极避世的成分,尤其是想回到过去那种小国寡民的状态里去,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5. 从陶渊明的诗歌、散文或人品的任一角度来谈均可,但必须体现平日读书积累。

观点可与萧统相同,也可另有创见,但要做到自圆其说和不偏激。

答案举例:①其诗语言朴素,意境深远,开创田园诗派。

如《饮酒》这首诗,名为饮酒,实则表达自己清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耐人寻味的佳句。

②其文语言晓畅,主题深刻。

代表作《桃花源记》,其中虚构的理想社会一一世外桃源,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豁然开朗”,“乃不知有汉”,“无人问津”等句均具有恒久的魅力。

③其人“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气节高洁傲岸,令人敬仰。

参考译文:有人说陶公的诗篇篇都有酒字,我认为他本意并不在酒,而是以酒为线索.他的文章与一般的不一样,辞藻精简,跌宕生姿,远超非凡.文章爱恨分明,敢说敢写,并无太多拘束.其意境或恬静婉约如小桥流水,或气势磅礴直干云霄.谈时事则有针对性且值得人深思;论抱负则远大而真切.加上陶公为人不变的志向,不懈的努力,安于道义,苦守节操,不以躬耕为耻,不以穷困为意,如果不是圣贤,没有不渝的志向,怎么能出污泥而不染呢?(三)答案1、(1)等同,一样(2)及,等到2、(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3、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