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胚复习资料名解和大题

组胚复习资料名解和大题

第二章上皮组织•1、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性。

•(1)细胞多,细胞间质少.•(2)上皮细胞有极性.•(3)上皮组织一般无血管.•(4)含丰富的神经末梢•2、被覆上皮包括哪几类?各分布于何处?••3、上皮组织的侧面有哪些连接?什么叫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连接复合体:是指在上皮细胞的侧面,有一系列的细胞连接,包括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缝隙连接,这些细胞连接只要有2个或2个以上同时存在,及可称连接复合体。

其也见于心肌细胞之间。

紧、中和桥起着增强细胞连接的作用,缝起着传递信息和电冲动的作用。

•4、微绒毛、纤毛有何区别?• 1.微绒毛(microvillus):上皮细胞游离面是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 2.纤毛(cilium):上皮细胞游离面是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较长突起.比微绒毛粗长。

•5、名词:内皮、间皮、基膜、质膜内褶、微绒毛、纤毛•内皮: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其游离面光滑,利于血液、淋巴液流动及物质透过。

血管内皮还有内分泌作用。

•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及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其游离面湿润光滑,利于内脏运动。

•微绒毛(microvillus):常见于上皮细胞游离面,电镜下是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胞质中含有许多纵行微丝,可使微绒毛伸长或缩短。

扩大细胞表面积,利于吸收。

•纤毛(cilium):上皮细胞游离面是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较长突起.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

能向一定方向节律性摆动。

•基膜(basement membrane):上皮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薄膜。

在电竞下基膜分为两部分,靠近上皮部分为基板,与结缔组织相接的部分为网板。

支持、连接和固着作用,还是半透膜。

•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部细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皱褶。

它扩大了基底部的面积,利于水和离子的转运,内褶附近的胞质中有许多纵形排列的线粒体。

•6、浆液性细胞、黏液性细胞的结构有何区别?1)浆液性细胞:核圆,近基底;基底部胞质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分泌颗粒(酶原颗粒)。

电镜下可见密集的粗面内质网,基底部尤多;核上区可见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与膜包分泌颗粒;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典型超微结构特点。

2)粘液性细胞:核扁圆,贴近基底;核周少量胞质嗜碱性;大部胞质几乎不着色,呈泡沫或空泡状。

电镜下可见基部胞质中有一定量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与丰富粗大的粘原颗粒。

第3章结缔组织1、名词解释组织液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组织液:是指在组织的细胞间质内不断流动的液体,它从毛细血管的动脉端渗出,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和毛细淋巴管处回流入血和淋巴内,在不断更新中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形态与纤维细胞相似,体积较小,是保留在成体结缔组织内的一些较原始细胞,即结缔组织干细胞,他们保持着间充质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可增殖分化为成纤维细胞、脂肪细胞、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等。

2、试述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功能以及二者的关系。

1. 成纤维细胞(1)结构:LM:细胞呈星状,扁平多突起,胞质丰富弱嗜硷性,核大,色浅,核仁明显。

EM:含丰富RER、游离核糖体和高尔基复合体。

(2)功能:可合成蛋白质,形成纤维和基质。

成纤维细胞功能不活跃的时候可变成纤维细胞纤维细胞体积比较小,多成梭形和扁平星状,细胞核较小,染色较深,细胞质少,弱嗜酸性,粗少,高不发达。

处于不活跃状态,但在组织受损后,纤可转化为成。

3、试述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浆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主要功能巨噬细胞来源于血液的单核细胞.形态:圆形或不规则形结构:LM:核小、着色深,胞质丰富、嗜酸性.EM :微皱褶和突起;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微丝和微管.功能:趋化性变性运动,吞噬作用,参与免疫应答,分泌。

浆细胞来源于B淋巴细胞形态:圆或卵圆形结构:LM: 核小、偏位,核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近核处有浅染区EM: 丰富的RER,发达的Golgi Ri(2)浆细胞功能:合成并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antibody)参与体液免疫。

肥大细胞形态:圆或卵圆形结构:LM: 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异染性,水溶性)EM: 颗粒有单位膜包被,呈板层状或细颗粒状功能:合成与分泌:组织胺,白三烯参与过敏反应;肝素抗凝血.4、试述基质蛋白多糖的组成和功能意义。

蛋白多糖是多糖分子与蛋白质结合的复合物,以长链状透明质酸为主干,连接许多蛋白质和其他多糖组成的亚单位,形成分子筛。

蛋能结合大量水,使组织内保持稳定水分,组织液可通过分子筛自由流动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分子筛还可阻挡侵入组织内的细菌等大分子物质扩散,起一定屏障作用。

5、试述三种纤维结构功能。

胶原纤维:韧性大,抗拉力强,新鲜时呈白色,又叫白纤维。

HE染色曾浅红色,弹性纤维:弹性大,韧性小,新鲜时呈黄色,又名黄韧带,HE染色成淡红色。

网状纤维:银染成黑色,又叫嗜银纤维。

光镜下较细,有分支交织成网。

第4章软骨和骨1、名词解释软骨囊同源细胞群骨板骨单位(哈弗斯系统)软骨囊:软骨陷窝周缘的基质异染性强,染色深。

在新生的软骨,深染的硫酸软骨素包围在软骨陷窝,或一组陷窝外面,称软骨囊(cartilage capsule),它是新生的软骨基质。

同源细胞群:位于软骨中部,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逐渐增大,并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不断在软骨陷窝内分裂、增殖,形成2~8个细胞为一群,称同源细胞群。

骨板骨组织中胶原纤维高度有规律地成层排列为特征,每层的胶原纤维与基质共同构成的薄板状结构。

骨单位(哈弗斯系统)哈弗斯骨板与哈弗斯管共同组成的系统,哈弗斯骨板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他们已哈弗斯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哈内有血管神经少量结缔组织。

2、试述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的分布和结构的同异。

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分布:分布较广;多分布在关节、肋软骨、气管与支气管软骨等●结构:由软骨细胞和细胞间质(胶原原纤维和基质)组成。

纤维软骨(fibrous cartilage):●分布:分布在锥间盘、关节盂、关节盘、耻骨联合面之间的连接处和关节软骨上肌腱附着部分。

与其相连续的致密结缔组织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结构:细胞间质内胶原纤维丰富,并成束存在。

软骨细胞位于软骨陷窝内,散在分布于纤维束之间。

肉眼观察此类软骨呈白色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分布:分布在耳廓、外耳道、咽鼓管会厌和喉软骨。

●结构:其细胞间质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因而软骨呈黄色。

3、试述长骨密质骨的结构。

●骨密质(compact bone):多分布在长骨骨干和骨骺表层。

骨干处的骨密质较厚,由不同排列有序的骨板组成。

4、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分布、结构与功能成骨细胞分布:位于骨组织表面形态:矮柱状,有突起结构:LM 核圆,核仁清楚;胞质嗜碱性,含丰富碱性磷酸酶(AKP)EM 丰富的RER,发达的Golgi.功能:形成类骨质-骨质破骨细胞分布:分布在骨组织的边缘形态:体积大,为一种多核巨细胞结构:LM 多核,胞质嗜酸性EM 皱褶缘(微绒毛);线粒体;溶酶体环行亮区(细胞器少,含大量微丝)功能:释放溶酶体酶和乳酸,使骨质溶解第 5 章血液和血细胞发生1、试述红细胞的形态结构特点、功能和正常值?成熟红细胞成双凹扁圆形,中央较薄,周边较厚,直径约7-8.5微米。

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其他细胞器,细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具有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

红细胞的正常值:正常成人每微升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值:–男性:400万~500万个–女性:350万~450万个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男性:12~15g–女性:11~14g2、试述白细胞的分类、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细胞体:呈球形,直径10~12μm。

两种形态细胞核:杆状核和分叶核,一般为2~5叶,细胞质:染成粉红色,含有许多细小的颗粒。

颗粒可分为嗜天青颗粒和特殊颗粒。

有很强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直径10~15μm。

核常为两叶。

胞质浅粉红色,充满粗大、均匀的嗜酸性颗粒。

嗜酸性粒细胞的功能:一定的吞噬能力。

抗过敏和抗寄生虫作用。

具有趋化性。

嗜碱性粒细胞:细胞呈球形,直径10~12μm。

细胞核常分叶,着色浅。

胞质浅粉红色,含有嗜碱性颗粒。

电镜下:颗粒呈均匀状或指纹状分布。

颗粒内有肝素和组胺。

细胞基质内含有白三烯。

这些物质释放后能引起各种过敏反应症状。

肝素具有抗凝血的作用。

淋巴细胞:细胞呈球形,大小不等。

直径:小淋巴细胞6~8μm;中淋巴细胞9~12μm;大淋巴细胞13~20μm。

分类&功能:淋巴细胞可分为三类:1)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75% 参与细胞免疫,并有调节免疫应答的作用。

2) B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10-15% 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3)大颗粒细胞,其又可分为K细胞(借助其FC受体,与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靶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10%(自然杀伤某些肿瘤细胞)。

白细胞的百分比值:•中性粒细胞:50--70%•嗜酸性粒细胞:0.5--3%•嗜碱性粒细胞:0--1%•单核细胞:3--8%•淋巴细胞:20--30%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为体积最大的白细胞,直径14~20μm。

细胞核着色较浅,形态多样,呈卵圆形、肾形、马蹄形或不规则形。

细胞质弱嗜碱性,染成灰蓝色,并含有许多细小的嗜天青颗粒。

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溶菌酶等。

单核细胞有一定的吞噬能力,但不及巨噬细胞强。

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的前身。

它穿出血管进入组织后,分化为各处的巨噬细胞3、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

红细胞:男:(4.0~5.5)×10 12/L。

女:(3.5~5.0)×10 12/L。

白细胞:(4.0~10)×10 9/L。

血小板:(100~300)×10 9/L。

网织红细胞占外周血红细胞的0.5-1.5%左右,新生儿:3~6% 。

血红蛋白正常值:男:120~150 g/L;女:110~140 g/L。

第6章肌组织1、名词解释:肌原纤维、肌节、闰盘、三联体、横小管肌原纤维:位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内,与肌纤维长轴平行排列,有明暗相间横纹的细微状结构。

由更细小的丝状结构(肌丝)组成。

是肌纤维收缩的物质基础。

肌节:相邻两个Z 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

肌节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单位。

肌节=½ I带+A带+½ I带闰盘:心肌纤维连接处称闰盘,闰盘呈深色的阶梯状或横线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