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组胚复习资料名解和大题(补充)

组胚复习资料名解和大题(补充)

第十章免疫系统1、名词解释垂体门脉系统赫令体 APUD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从结节部上端进入神经垂体漏斗,并形成袢形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一级毛细血管网.这些毛细血管网再返回结节部汇集成数条垂体门微静脉,下行入远侧部,再形成窦状毛细血管网,称第二级毛细血管网,由此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赫令体: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分泌颗粒经轴突运送到神经垂体,一些分泌颗粒在轴突内或其末端可聚集成嗜酸性均质团块,称作赫令体。

APUD:是指散在于体内的一些内分泌细胞,其胞体内含胺或胺前体,并能在细胞内进行脱羧作用,产生胺或肽,具有这种特性的细胞统称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简称APUD细胞。

2、简述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

甲状腺分泌何种激素?甲状腺表面包被薄层结缔组织被摸,结缔组织深入腺实质将其分成小叶,其含有甲状腺滤泡和滤泡旁细胞,滤泡是甲状腺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又单层的滤泡上皮细胞构成,滤泡腔内充满胶质。

功能:合成并释放T3、T4促进细胞氧化和能量代谢,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

滤泡旁细胞分泌降钙素,使血钙降低。

分泌激素;甲状腺激素,降钙素。

3、举例说明含氮激素分泌细胞、类固醇激素分泌细胞的光镜和电镜结构特点。

1. 含氮类/肽类激素分泌细胞: 细胞质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体。

以及有质膜包被的分泌颗粒等。

分泌的激素含有氨基酸残基。

2. 类固醇类激素分泌细胞: 仅包括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内分泌细胞。

细胞质泡沫状。

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和管状嵴/脂滴丰富,无膜包分泌颗粒。

分泌的激素含类固醇类物质。

两类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特点比较4、简述肾上腺的结构和功能。

肾上腺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摸,少量结缔组织伴随血管和神经深入腺实质内,肾上腺实质由周边的皮质和中央的髓质构成。

皮质:1. 球状带: 位于被膜下方,细胞球状排列。

分泌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能保Na+排K+,参与调节水盐代谢。

2. 束状带: 细胞束状排列并与被膜垂直,其间夹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该细胞是体内典型的类固醇类激素分泌细胞。

其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参与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的代谢,并能妨碍免疫反应。

抑制炎症反应。

3. 网状带: 细胞网状排列,含有较多的色素,染色深。

网状带主要分泌雄激素能分泌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髓质: 含有中央静脉和交感神经节细胞。

细胞团状或索状排列,其间有毛细血管。

髓质细胞分2种,即肾上腺素细胞和去甲肾上腺素细胞,分别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前者细胞质内的颗粒比后者的小且染色浅。

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去甲肾上腺素能升高血压。

5、简述腺垂体中各种细胞的功能。

a.嗜酸性细胞: 含嗜酸性分泌颗粒,分泌蛋白质类激素。

* 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促进骨组织等生长。

若少儿时期缺乏则造成侏儒症。

* 催乳激素细胞: 分泌催乳素,促进乳腺发育和乳汁分泌。

b. 嗜碱性细胞: 较大,含有嗜碱性、PAS(+) 分泌颗粒。

*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 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进甲状腺素的分泌。

*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 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束、网状带细胞的分泌。

* 促性腺激素细胞: 分泌促性腺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

前者促进生殖细胞的发育,后者促进性激素的分泌。

c. 嫌色细胞: 数量最多,细胞较小,有长突起。

不活跃。

6、视上核、室旁核、弓状核,各分泌什么激素?视上核、室旁核分泌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弓状核分泌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7、甲状旁腺分泌什么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第12消化系统1名词:皱襞、绒毛、微绒毛、中央乳糜管皱襞: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向腔内形成隆起。

绒毛: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腔内形成的突起。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是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微细指状突起.中央乳糜管:在小肠绒毛中轴内有一条或两条毛细淋巴管,成为中央乳糜管。

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的脂肪。

2试述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除口腔外,从内向外分为四层:1、粘膜层:分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1)上皮: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在消化管两端,以保护功能为主。

单层柱状上皮:分布在胃、肠,以吸收和分泌为主。

(2)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血管、神经、淋巴和腺体等。

(3)粘膜肌层:内环、外纵二层平滑肌2、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在食管和十二指肠段有腺体分布;在阑尾和回肠内可见到丰富的淋巴组织。

3、肌层:一般分内环、外纵两层。

骨骼肌:见于消化管两端。

平滑肌:见于消化管中段。

在两层肌之间分布有肌间神经丛。

4、外膜:分纤维膜和浆膜两种。

3试述胃底腺和小肠粘膜的结构与功能。

胃底腺由五种细胞组成为单管状或分支管状腺,分为颈部、体部、尾部。

1)主细胞(胃酶细胞)功能:1、分泌胃蛋白酶原盐酸激活成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2、凝乳酶(婴儿期分泌)2)壁细胞(泌酸细胞)功能:①合成和分泌胃酸(盐酸);②分泌内因子。

能帮助维生素B12的吸收。

3)颈粘液细胞:功能:分泌粘液。

4)干细胞:可转变为壁细胞、主细胞或颈粘液细胞等。

5)内分泌细胞小肠粘膜1.上皮:小肠绒毛和肠腺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1)柱状细胞(吸收细胞)细胞呈高柱状,核位于基部,游离面有纹状缘。

功能:吸收作用(2)杯状细胞:分泌粘蛋白。

(3)潘氏细胞:分布在肠腺的基底部,细胞呈锥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能分泌溶菌酶(4)内分泌细胞(5)干细胞:多位于肠腺底部,可分化增殖为其它上皮细胞。

2、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含肠腺、淋巴组织、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中央乳糜管)以及散在平滑肌等。

平滑肌的收缩使绒毛不断活动,以促进物质吸收和血液/淋巴的运行。

3.粘膜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4扩大小肠吸收面积的结构包括哪些?扩大小肠消化和吸收面积的三级结构包括:1、环形皱襞(3x)2、小肠绒毛(10x)3、微绒毛(20x)5小肠上皮由哪些细胞组成?1.上皮:小肠绒毛和肠腺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1)柱状细胞(吸收细胞)细胞呈高柱状,核位于基部,游离面有纹状缘。

功能:吸收作用(2)杯状细胞:分泌粘蛋白。

(3)潘氏细胞:分布在肠腺的基底部,细胞呈锥形,胞质顶部充满粗大嗜酸性颗粒,能分泌溶菌酶(4)内分泌细胞(5)干细胞:多位于肠腺底部,可分化增殖为其它上皮细胞。

第13章消化腺1、名词解释泡心细胞胰岛窦周隙胆小管门管区肝小叶泡心细胞:胰腺闰管的一端上皮细胞插入腺泡腔内,成泡心细胞,其为扁平或立方形细胞,染色浅淡.胰岛:是由内分泌细胞组成的细胞团,分布于胰腺腺泡之间.主要细胞有A/B/C/D/PP四类细胞,胰岛分泌的激素进入血液,调节碳水化合物等的代谢。

窦周隙: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间隙称为窦周隙。

窦周隙是肝细胞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重要场所。

胆小管:是相邻肝细胞连接面局部胞膜凹陷形成的血管。

一盲端起于中央静脉周围的肝板内,互相吻合成网,在肝小叶周围通入小叶间胆管。

门管区:相邻肝小叶间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称为门管区。

肝小叶: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中央静脉、肝细胞板、肝血窦、窦周隙、胆小管、界板组成。

2、试述肝小叶的结构。

定义: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中央静脉、肝细胞板、肝血窦、窦周隙、胆小管、界板组1、中央静脉:壁薄,腔大,壁上有肝血窦开口。

2、肝细胞:肝细胞相互连接构成肝板或(肝索),肝板间为肝血窦。

细胞间有三种不同的功能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和胆小管面3、肝血窦:分布在肝细胞索之间,腔大,不规则,基膜不完整,利于物质交换。

内有:Kupffer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一同参与肝脏的免疫活动。

4、窦周隙:是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窄小间隙。

是肝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埸所。

内含:血浆、肝细胞的微绒毛、网状纤维和贮脂细胞。

5、胆小管:由相邻肝细胞膜局部凹陷而成,相互连成网状,汇入小叶间胆管。

3、从肝细胞的结构特点说明与其相关功能肝血窦:分布在肝细胞索之间,腔大,不规则,基膜不完整,利于物质交换。

内有:Kupffer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具有吞噬功能,一同参与肝脏的免疫活动。

窦周隙:是肝血窦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窄小间隙。

是肝细胞与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埸所。

内含:血浆、肝细胞的微绒毛、网状纤维和贮脂细胞。

贮脂细胞的功能摄取和贮存维生素A 以及合成细胞外基质。

5、胰岛包括哪些细胞?各有何功能?1、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能促使体内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

2、B细胞:分泌胰岛素,促糖原合成,降低血糖,维持正常血糖浓度3、D细胞功能:分泌生长抑素,调节A、B细胞的分泌。

4、PP细胞:分泌胰多肽,能抑制胰液分泌胃肠运动及胆囊收缩。

5、D1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肠肽促进胰腺泡和A,B两种细胞分泌。

6、肝细胞膜有哪三个功能面?血窦面/细胞连接面/胆小管面7、胰腺的外分泌部的结构与功能。

1、腺泡:纯浆液性腺LM:细胞呈锥形,胞质基部嗜碱性,顶部有许多嗜酸性的酶原颗粒;腺泡,中央有泡心细胞。

腺泡具有分泌的功能,分泌胰脂肪酶等组成胰液,对食物进行消化分解。

2、导管:由闰管、叶内导管、叶间导管至主胰管;上皮由单层扁平逐渐过渡为复层柱状上皮。

导管分泌水和电解质,调节胰液的数量。

3、胰液:胰腺细胞分泌胰液,含胰酶。

PH7.8~8.4。

第14章呼吸系统1、名词解释肺泡孔肺小叶终末细支气管Ⅱ型肺泡细胞气血屏障肺胞隔肺泡孔:相邻肺泡间彼此相通的小孔,可均衡肺泡内气体的含量。

肺小叶: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终末细支气管:Ⅱ型肺泡细胞:呈立方形,数量多。

EM:细胞表面有微绒毛,胞质内含嗜锇性板层小体。

功能: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具有增殖分化为I型肺泡细胞的潜能。

气血屏障:是肺泡内气体与毛细血管内血液进行交换时必须通过的结构。

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上皮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血管内皮肺胞隔:位于相邻肺泡上皮间的结缔组织,含毛细血管、弹性纤维、巨噬细胞。

2、简述气管管壁的组织结构管壁由粘膜、粘膜下层和外膜三层构成。

粘膜:上皮为假复层粘膜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基细胞、刷细胞和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小颗粒细胞)构成。

上皮基膜较厚,固有层结缔组织中富含纵行的弹性纤维、弥散淋巴组织和浆细胞。

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血管、淋巴管、神经和较多的混合腺。

外膜:由16-18个“C”形透明软骨环和结缔组织构成。

软骨环之间以弹性纤维构成膜状韧带连接;软骨环缺口处有弹性纤维和平滑肌束。

3、试述从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各段的结构变化。

4、试述肺泡的结构和呼吸功能的关系。

肺泡由单层肺泡上皮和基膜组成,相邻肺泡之间有少量结缔组织,称肺泡隔。

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其中(1)肺泡上皮:由I型和II型两种肺泡细胞构成。

I型肺泡细胞参与构成气血屏障,并能将吞入的表面活性物质和微小尘粒转运到肺泡外间质内,以便清除。

II型细胞能释放表面活性物质,其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从而协助肺泡的吸气和呼气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