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文学院
对外汉语6班
杨馨玉
20081150010029
剖析许地山及其作品风格
摘要:在现代作家中许地山是非常独特的一个,他以注重“人生问题”而走上文坛,由于他对宗教,印度哲学方面造诣很高并且身兼学者,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笔端充满了宗教的智慧和哲学的趣味,这一点在后面其散文集《空山灵雨》分析中将更详细的介绍。
他的早期创作虽离现实主义较远,但其小说取材独特,想像力奇特,情节曲折力气,感情真挚,充满浪漫气息及浓郁的南国风味异域情调,后期虽保持清新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具有写实倾向,如《危巢坠间》
关键词:宗教、哲学、浪漫主义、《空山灵雨》
前言:本篇论文主要从许地山对于宗教及哲学的感悟以及他的生平,从而分析他的作品艺术风格——浪漫色彩与写实骨骼的独到之处。
一、许地山的生平铸就其独特艺术魅力
初识许地山这位作家是大学文学课上王老师为我们介绍他的作品《空山灵雨》,初听这个四个字一种诗情画意朦胧美的感觉涌上心头,读过这部作品之后很欣赏他,查了一下他的资料才发现,这样一位意蕴深刻的作家果然很不简单。
许地山出生于台湾台南的一个爱国家庭,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
1917年考入燕山大学,1922年留学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期间他便呀扭宗教与哲学,我认为正是由于他对宗教(佛教、基督)的内在感情的体验使他成为区别于其他乡土回忆者的浪漫主义传奇风格的小说家。
许地山对哲学和文字改革也有深入研究。
许地山被喻为现代文坛上的“奇才”,他独具特色的艺术创作成为“思想史、宗教史,文学史上不可复得的化石”,浪漫主义风度下写实,写实主义色彩下浪漫的风格一直贯穿着他写作的始终。
许地山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的著名作家,在新文学上具有一定好评,1921年1月他与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人在北平发起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创办了《小说月报》,从他20年代末以后写的小说,以《在费总理底客厅里》为标志,虽格调仍旧清新,但已转向
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评,这也是我欣赏他特立独行之所在,不失自身的风格的忧国忧民,但后来为抗日救国事业上奔走号召,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因劳累过度而病逝,令我们为他敬仰。
二、《空山灵雨》气质非凡
许地山的散文创作分为前后两期,早期散文朦胧着一层神秘虚幻的宗教色彩,沈从文评论是“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毫不牵强地融成一片,从而显示出一种怪异的格调,晚期散文一洗旧日铅华给人更多以写实和严肃的思考。
阿英曾说:“落花生的小品,在小品文运动史上,是将永久存在着的。
”由于他精巧的构思充满宗教色彩的韵味而独特的创造风格,也许人们一次欣赏他的作品并不是能完全的理解他的思想,但散文被称之为最能透射出作家的学识,情趣,操守和人格的,从而也就是最容易沟通的,所以下面我们就从他的散文集《空山灵雨》来沟通一下这位奇才作家吧。
《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一本散文集,被喻为“现代小品文最初成册的书”。
“空山灵雨”这四个字是一个十分脱俗含着浓浓超脱意味的名字透露出了他质朴,清丽又充满宗教与哲学气息的写作风格。
“空”与“灵”的韵味意境,我认为是《空山灵雨》在艺术上的一种若隐若现,迷离朦胧感觉,哲学的尽然,洒脱超仪的语言蕴含着颇费咀嚼的玄理思辨,他通常会运用巧妙的比喻,阴雨以及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构思印度这进入另一番境界,别具独特的艺术魅力。
《七宝池上的乡思》一文描写的是许地山对亡妻的深沉朴素的爱情凭借他对付学知识的博识,为读者盈造了一个近似佛界的虚幻空间,从这篇文章中体现出了爱“人“与爱”神“是尖锐对立的,体现了作者对封建观念的批判具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