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落花生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落花生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落花生》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许地山生逢甲午战败中被割让给日本的台湾变乱时期,父亲当时率部奋力抵抗日侵,不敌而败,年幼的许地山却对这份国恨家仇感到了刻骨铭心的痛,之后随父亲迁居回大陆福建。

19岁时,家境拮据,许地山开始自谋生活。

21岁那年由于家道贫苦,不得不赴离家甚远的缅甸仰光任教,在仰光的三年时间里,远离亲人和故乡的许地山,经历了种种艰辛。

[4]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正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许地山写文章、开会、演讲,在示威游行中冲锋在前,不畏强幕,成为反帝反封建的先锋战士。

1919年的“五四”时期,是“人的自觉”和“个性解放”的时代。

[4]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落花生》散文,[2][5]从一粒花生映照出人生。

许地山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与独特理解是他作品中最动人的亮点。

文章的主旨是散文中的“我”领悟并揭示出来的:“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花生深埋土中不为人所识,花生以自己的“牺牲”而使自己“有用”。

“无我”故能破除对物质的贪恋,“有我”方能主动选择与承担自己的责任,使牺牲成为可能。

爱既“有我”又“无我”,以“有我”来实现“无我”的爱兼有着博大与慈悲的境界。

“落花生精神”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

一方面保持锐意的进取之心,一方面又保持平和的生存态度;一方面积极地去做一个有用的人,一方面也明白人的命运被限定。

许地山一生都在求索着人生的密码与终极目的,也在行动中表明自己的赤子之心。

写作手法
《落花生》是一篇记叙散文,它运用对话写人记事。

在平淡如水的记叙中,蕴涵了殷殷的深情。

收获花生的夜晚,妻子儿女、父母昆仲姊妹,数人围坐一屋,品尝着自己亲手劳动种植的花生,一灯如豆,言欢意惬,这该是一幅多么令人神往而又回味不已、充满着温馨气息的阖家欢乐图呵。

这里有慈母的爱,严父的情,兄姊的宽厚,小弟的聪颖。

从这里,当母亲的可以寻到子女的拳拳寸草心,做父亲的可以觅得妻子的温柔,儿女的厚爱;做儿女的也不难体味出父母天高地厚一般的养育之恩。

总之,任何人都可以从中领会到家庭的温暖,天伦的乐趣。

父亲与膝前儿女们亲切的闲谈,热烈的讨论,家常的絮语,品评着人世间一件最常见而又微小的事物。

没有慷慨激昂的陈辞,也无阐幽发微的“春秋”大义,看似平淡无奇,却包含了人世间所有父亲望子成人的殷殷深情。

当然,写得华丽并不容易,写得朴素更难。

也只有写得朴素了,才能显出真正的文采来。

《落花生》平易、浅显、简洁,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浅薄。

它那平易的话语,讲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毫无故弄玄虚,自作高深莫测之态。

有的只是谆谆的教诲,切实的希望。

然而就是这平易浅显的常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谛, 并付诸自己行动。

普希金曾说:“ 精确与简洁,这是散文的首要美质。

它要求的是思想,没有思想,再漂亮的语句也全无用处。

《落花生》的行文的特点是简沽明快,它没有拖泥带水的絮絮叨叨,没有天高地远的高谈阔论,也没有晦涩费猜的玄机妙语,更无刮古搜今,广引博征的自我炫耀和卖弄。

然而它在家人的闲谈中流露出的一种朴素的思想,却可以使人们站得更高,望得更远,引起遐想和深思。

有人认为,只有写景打情的散文才能托物言志,而记叙散文只能写人记事。

恰恰相反,
《落花生》虽属记叙散文,却也正是物托言志的典范。

作者正是借“落花生”这个最平易,最常见,而又有益于人类的小小植物,寄托了他“ 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的朴实而可珍贵的志向。

文章中的父亲将花生与“鲜红、嫩绿的苹果、桃子、石榴”相比,揭示了花生的可贵品格:质朴无华,不求外表美观、不讲虚荣,不慕显赫,只求于世有用。

在这里,作者将对花生好处的知识,自然贴切地移接到对人生社会的知识上。

这就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爱憎、好恶、及默默献身人类的朴实可贵的人格。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作者在“五四”思潮的影响下,冷静地观察和思索着人生的真义。

他蔑视“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的封建说教,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憎恶追名逐利钻营投机之徒,抨击“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驱民水火的“伟大、体面”人物。

由此,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

”《落花生》为文短小,平易、浅显、清淡、质朴,由此达到了美的极致。

它之所以能够长期流传,脍炙人口,除了这种极致的美之外,更由于它以意取胜,具有超越时空的象征意蕴。

它的象征和暗示,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唤起那种朴实无华而又优美崇高的思想情感,使人们能倍受其熏陶,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6]
社会评价
许地山的作品把基督教的爱欲,佛教的明慧,近代文明与古旧情绪相融合,使散文发展成一个和谐的境界。

——沈从文
许地山是一位将苦难意识发挥到极致的作家。

他用短暂而又闪耀着光芒的一生,将精神的追求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成为中国主观型小说的一枝奇葩。

[4]
——陈鹤、丁颖
《落花生》平易、浅显、简洁,全文不过500多字,一望而知其寓意,但它并不浅薄。

它那平易的话语,讲的是人人都懂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毫无故弄玄虚,自作高深莫测之态。

有的只是谆谆的教诲,切实的希望。

然而就是这平易浅显的常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悟出它的真谛,并付诸自己行动。

[6]
——王天海
许地山的创作并不是以激烈的揭露批判社会问题为特色,也不从政治和社会角度来“为人生”,他的“为人生”使命的完成,是以其特有的情怀,从人生的真谛、生活意义的角度来思考人生的存在问题,寻求生存对自我的意义,并获得了最大限度的精神自由与独立的精神个性。

[7]
——沈庆力
作者简介
许地山(1893年2月出生于台湾,1941年8月病逝),笔名落花生,中国现代作家。

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

1921年,与茅盾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3年,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学。

1927年,回到中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执教。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解放者》、散文集《空山灵雨》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