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7章 聚落与城市化

1、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技术进步对城市化的影响。

1.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技术进步的既发展了生产力,又解放了劳动力,区域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生存的第二必要前提。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

技术进步对工业革命的发生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近代城市化始于工业革命。

农业生产中技术进步机器的使用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得剩余劳动力向城市集聚,城市化是工业化所产生的劳动分工在空间上的反映。

现代化工业向城市集聚的倾向仍在延续。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

制造业国际扩散的是服务业的国际扩散,全球金融网络的出现,刺激第三产业的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特点限制其转移。

4.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

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集聚经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人口、经济向城市集中。

技术进步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5.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进程。

2、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有哪些?
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动力:
1.集聚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提供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首先是交通方便、其次是城市中心是商业最好的区位。

二是市中心具有社会条件方面优势。

主要是知名度对人们的心理的引导作用。

2.离散力:由两方面原因引起,一是经济条件方面,原城市中心商业区因富有阶级转移,经济效益下降。

原集聚力形成繁荣的中心带来的高成本负担等等导致城市分散化过程。

二是社会条件方面。

郊区声望提高,吸引力增强加速城市分散化过程。

3.摩擦力:阻碍产业、家庭生产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

4.三种力的循环相互作用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各种力的作用此消彼长,占优势的力量决定城市地域结构的变化。

3、分析村落的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

(一)一般类型的乡村
1.密集型农村聚落(不规则密集型村落):村落格局大而紧凑,各户住房排列杂乱无章毫无条理,村中道路弯弯曲曲,发展缺乏指导,大方块形团聚状。

2.分散型农村聚落:地形条件不好的地方,如山区,相对集中,特殊出现独家村,形成排列松散的不规则村落。

分布于特殊的生产地区,最典型是水稻种植区的村落,若干农家住在地势较高之处。

西方殖民地区孤立的家庭农场。

政府调整地块、合并土地使村落趋于分散。

3.半集聚型农村聚落:最典型的是山区小村,各家排列不太靠近、村落小。

法国式村落(类似街道式村落),村落沿着一条交通线排列,每户彼此保持距离,相互不联结,长条式松散村落。

(二)活动型村落: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少数山区。

牧区房屋为帐篷式,可拆迁。

少数以农、猎为主要经济活动的山区,住房多为茅草棚,极易搭建。

上述两种村落规模很小,甚至单户成村。

(三)特殊类型:
1.美国单户型:非自然形成,单户构成一个聚落,出现分散型单户型聚落形态,有完善的设施。

聚落出现社会基础是土地私有制。

2.集体农场型:非自然形成,建立聚落时做了规划,各种设施齐全,俨然一个小集镇。

3.经营性农场:非自然形成,生活服务设施较差,农场的经营性较强,居民的社会组织程度较低。

4、阐述城市体系的概念及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城市体系的概念: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

城市体系的等级规律:
1.等级规模法则——奥尔巴哈-济普夫法则:1r q P P r
Pr 为r 等级城市人口数量;r 为人口规模等级;q 为常数; P1.为最大城市人口数。

奥尔巴哈1913年指出:地域城市人口规模组合呈一定规则,第2位城市的人口数只有第1位的1/2,第3位城市的人口数只有第1位的1/3,依此类推。

2.首位城市法则——首位城市比下一级城市大许多倍,共同构成有机联系的城市系统。

首都
不一定是首位城市;一国可以有两个首位城市;发展中国家首位城市法
则明显。

5、讨论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是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

城市核心区失去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现象。

人们对逆城市化的原因尚未有统一认识。

原因:中心城市化发展到后期,往往带来城市核心区人口稠密、用地紧张、交通堵塞、失业率上升、环境污染、投资环境恶化,经济发展由集聚规模经济转向规模不经济。

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生态环境。

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