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聚落与城市化案例
——城市 A 聚居人口10万以上的城镇; B 聚居人口不足10万,但是省级国家机关所在地,或是重要工矿基地, 或是规模较大的物质集散地,或是边疆区的重要城镇,并且确实
有必要由省、自治区领导的,可设市的建制。
• 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
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 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特大城市的下限。
(2)集市
乡村地区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村落、道路、田野等)。
经济水平低,交易物资多为农副产品和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具、农 药及日常生活用品。 *形成因素:位置、交通、经济发展水平、传统习惯等。 *特点:定期或不定期交易。 ——经济水平低、消费人口少、消费能力有限,时间间隔性。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四、城镇标准
(1)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按人口集聚规模划分城市:目前多数国家以1000—10000人为 临界值,联合国则以2500人以上为标准。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埃及,蒙古。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冈比亚;
——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和非农人口比重划分城市:俄罗斯;
——分散型农村聚落 分布于地形条件不好的地区,如山区; 或特殊生产地区,如水稻种植区。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三、乡村
乡村聚落分类最常见的为依据形态分类。
——半集聚型农村聚落 介于上述两种类型之间。 典型:山区小村。耕地少,供水受限。会向密集型发展。 (2)活动型村落
一般出现在草原半干旱地区、牧区和少数山区。
• 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
2010年,由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高峰论坛组委会、中小城市经 济发展委员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小城市绿皮书》 依据目前中国城市人口规模现状,对划分界定大中小城市提出了新 标准: • 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 • 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 • 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 • 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
——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和职业构成划分城市:印度。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四、城镇标准
(1)世界各国关于城镇标准的规定
——按服务设施情况划分城市 ——按建筑物聚集程度划分城市 如法国规定“居民居住地性户毗邻或相距不超过200M”的地区才能 作为城市。日本规定某地的住房60%以上位于建成区才能作为城
市。
随季节变化、或生产、生活条件变化而改变居住地。规模小。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三、乡村
(3)特殊类型
——美国单户型:土地私有制。 ——集体农场型:前苏联、东欧和以色列,我国东北、新疆等地。 土地公有制下政府组织的农业移民,经过规划、配套齐全, 社会组织程度高。
——经营性农场: 生活服务设施差,社会组织程度低。
• 城市规模的划分标准
1989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规定:
•大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
•中等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不满50万的城市;
•小城市是指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城市。
这部规划法已于2008年1月1日废止,而同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 乡规划法》没有设定城市规模的条文。也就是说,目前我国尚未从立法的层 面对大中小等城市规模概念进行定义。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四、城镇标准
(2)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城市范畴】城市和城镇,合称市镇 【乡村范畴】集镇和村庄 【划分依据】集聚地的人口规模、职业构成和行政地位与行政范围。 ◆建国以来,设置市的标准基本没变,设置镇的标准经历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第六章 聚落与城市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 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
聚落=房屋+与居住地直接相关的生活设施与生产设施
《后汉书》:或久无害,稍筑居室,遂成聚落。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可以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
三、乡村
乡村聚落分类最常见的为依据形态分类。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三、乡村
乡村聚落分类最常见的为依据形态分类。
(1)一般类型的乡村 ——密集型农村聚落 大多出现在人口密集的旱作农业地区,如我国华北和东北。 不规则密集,
农业历史长,
缺乏指导。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三、乡村
乡村聚落分类最常见的为依据形态分类。
(3)依据城市职能(地理学中最为重要)
——奥隆索城市职能分类(美,1921)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3)依据城市职能(地理学中最为重要)
——我国的城市职能分类 (《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二、集镇
【概念】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
区域创新中心。
【特点】集约性和高效性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的分类】
(1)依据地理环境
平原城市、山地城市、高原城市、海滨城市、 湖滨城市、沿河城市、森林城市、沙漠城市和矿山城市 (2)依据城市空间形态 团状城市 组群式城市 带状城市 星状城市 一城多镇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城市的分类】
一般是对建制镇以外的地方服务中心的统称。
在我国,除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及其他设镇地点外,县以
下的多数乡行政中心,具有一定的商业服务和文教卫生等公共设 施,并有相应的腹地支持,习惯上均称为集镇。 ◆没有行政含义,也没有确定的人口标准。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集镇的分类】
(1)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生产效率 高, 有富余劳动力地区,以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工业为主。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2) 我国城镇建制的设置
第一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
一、城市
【概念】城市作为人口的集中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
场所,是复杂的社会经济产物,因而不同学科对城市存在着不同 的理解。
◆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
的居民点,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 【作用】中心---区域生产、生活中心,管理与服务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