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2课时教案

《曹刿论战》2课时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曹刿论战》教案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积累文言词句。

2.疏通文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分析鲁国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理解课文的主旨。

5.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1.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赏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教学难点:1.理解本文中对比手法对刻画人物的的作用,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知道,在战争中,人心所向、正确的战略是取胜的两个必要条件。

毛泽东“敌疲我打”的防御战术就是受到春秋时期“长勺之战”的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公元前684年,和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史官左丘明一起来见证这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分析一下克敌制胜的关键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你认识它们吗?(PPT展示)曹刿.(guì)又何间.焉(jiàn)肉食者鄙.(bǐ)牺牲玉帛.(bó)夫.战,勇气也(fú)望其旗靡.(mǐ)登轼.而望之(shì)吾视其辙.乱(zhé)小信未孚.(fú)三、播放课文录音片断,学生自由散读课文,再齐读课文。

学生齐读后,教师注意及时指出学生朗读的优点和不足,特别注意指出学生在句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研习新课:1.解题。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鲁庄公、曹刿、乡人)从题目看,主要人物是谁?(曹刿)(2)文章主要内容是在记叙一次战争的经过吗?从题目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论”)文章记叙的是哪一次战争?(长勺之战)2.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

明确: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出兵进攻鲁国。

当时,齐强鲁弱。

鲁国人曹刿见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建议鲁庄公要取信于民。

鲁庄公听取了他的建议,采取了得民心的一些措施,并在曹刿的协助下选择了利于打仗的地点长勺,有利于攻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有利于追击齐军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结果鲁军大获全胜,鲁庄公问曹刿其中的奥妙,曹刿雄辩地论述了鲁胜齐败的原因。

3.理清线索。

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学生讨论后,先找几位学生发言,然后归纳: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

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

表现在两个方面:(1)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

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些人识见鄙陋,就包括考虑不到这点。

(2)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4.学习课文第一段。

①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②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③依次思考如下:a.“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确:指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b.“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

公元前685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

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起兵迎击。

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

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c.曹刿的身分怎样?讨论明确:从“其乡人曰”句中我们能推知曹刿的身分为普通老百姓,没有官位,属爱国君子吧,“位卑未敢忘国忧”。

d.“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

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e.“何以战”是个介宾前置的句子。

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明确: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f.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讨论后明确: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请同学注意:“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h.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明确: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

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i.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

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五、课文小结:第1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六、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一、学习课文第二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学生翻译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其中的翻译错误,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的重点字词,以加深印象。

2.学生思考讨论:(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明确:由鲁庄公指挥,曹剑协助。

这从“公与之乘.”可以看出。

“乘”有两义:①为共乘一车,“乘”读chéng;②为另给一车相随,“乘”读shèng。

课文从“乘”①义说,这样比较好理解,因曹刿与庄公同乘一车论战才方便。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明确:在“彼竭我盈”之时。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

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土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

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3.小结:第2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

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二、研读第三部分(第3段):1.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2.思考:①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②曹刿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谒”)的时机进行攻击。

“夫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

“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拭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

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争胜利。

③小结:第3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精采片断实录:师:这篇文言文已经基本在我们的脑海里成型了,主人公的个性也十分丰满,有人说庄公愚昧昏庸而曹刿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如果没有曹刿,庄公此战必以失败而告终,请问你同意与否?(学生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师:老规矩,来个小型辩论赛,比比谁更厉害。

谁反对这种说法(纷纷举手,十人左右)生:虽然我们这边人少,但正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我认为这样评价鲁庄公是不公正的。

如果他是一个愚昧昏庸的人,就不可能启用一介平民的曹刿,也不可能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

生:战争一开始,鲁庄公便急于进攻,见到敌军逃跑便急于追击,可见急躁冒进,鲁莽草率。

”生:鲁庄公作为一国之君,能接见平民,并与之同坐一辆战车,说明他礼贤下士,平易近人。

生:鲁庄公对曹刿指挥战斗言听计从,说明他善于纳谏,且用人不疑。

生:已经取得了胜利,他对胜利的原因却茫然不知,足见其愚昧无知生:在和曹刿论作战条件时,鲁庄公错误地认为只要有近臣的辅佐,神灵的保佑,就可取得胜利,这分明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生:他好学善问,虚心求教。

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不耻下问,实在不易。

”……四、拓展探究:1.看待事物要一分为二,你该怎样全面地评价鲁庄公?对你有什么启示?师点拨:①从他的鲁莽,缺乏军事指挥才能的角度评价②从作为一个国君能允许一介布衣来参与国事,并听从他的正确指挥的角度来评价。

启示:(可以从以下角度来谈)(1)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2)不掩饰自己的缺点。

2.像曹刿这样忧国忧民,又具有超凡智慧,历史上不乏其人,你能列举几个并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或说出他们的名言?明确:如,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历史上像长勺之战这样以弱胜强的战例屈指可数,请列举几个。

明确:官渡之战,淝水之战,楚汉战争。

4.找出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说出其意义。

再列举几个出自古代典籍的成语。

明确:一鼓作气,门庭若市,望洋兴叹。

五、总结课文: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六、布置作业:1.朗读背诵全文。

2.整理好课文翻译。

2.完成课后练习。

七、教学反思: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课文的朗读、翻译和分析基本上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只是做了相应的一点点拨,充分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以提问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关注曹刿在整个论战过程中的智慧表现,感受先民寓于战争中的智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