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曹刿论战 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 优秀教案

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3.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重难点】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学习本文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过程】
一、自学导纲。

检查背诵。

二、合作互动。

1.自主学习。

研读课文,围绕战事,分析战前状况。

(1)战争的名称是什么?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战争吗?(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明确答案)
明确:长勺之战……力量差别悬殊的战争;齐强鲁弱;齐国侵略鲁国(“齐师伐我”)。

(2)鲁国各派对战争态度如何?依据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统治者鲁庄公积极应战(依据是“公将战”);百姓漠不关心(依据是乡人与曹刿的对话“又何间焉”);曹刿主动请缨(依据是“曹刿请见”)。

2.合作互动。

以“论”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

(1)曹刿是什么身份?为什么要参战?反映了他什么思想?(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名确)
是一介平民;他参战的原因是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面对敌国外患,敢挺身而出,这是一种高尚的爱国情操。

(2)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几个阶段?(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归纳回答后用多媒体打出。


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勺”);战后(“既克”)。

(3)战前曹刿与鲁庄公是怎样论战的?其主题是什么?有何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用多媒体打出)
通过三问三答论战;其主题是“何以战”,即讨论战争的基础和依靠力量。

庄公提出三个条件:近臣、神灵、人民。

曹刿否定了前两者,肯定了第三者,表现了他的“取信于民”的思想,这是政治上的“远谋”。

(4)战争中重点写什么事件?表现手法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学生答)写了两件事:出击时机的把握和追击时机的把握;这是通过对比手法表现的。

(5)战争结束后的论战围绕什么展开的?有何作用?
师生共同讨论后,学生答:围绕胜利原因展开;
作用:是对第2段战争指挥的解释,是胜利必然性的揭示,表明曹刿军事上的“远谋”。

三、导学归纳。

1.教师引导。

分组讨论课文详略。

讨论的问题: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经过学生分组讨论和教师点拨后有学生回答,最后用多媒体打出明确答案)
a.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b.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

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

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

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形象的刻画。

(3)引导学生分析曹刿、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回答后用多媒体明确答案)
教师点拨:对于曹刿要多肯定其成绩,对于庄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2.学生归纳。

多媒体明确答案:
曹刿:课文集中体现了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

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谋略。

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谨慎冷静的性格;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四、梳理与反馈
1.梳理。

①脉络梳理。

②全文主旨。

③写作特点概括。

2.反馈。

①文中写道鲁国获胜,给人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②《曹刿论战》记叙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请你说出类似于“长勺之战”的历史上几个著名的战例。

五、课堂小结
1.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2.学生自由发言,谈论学习本文后的收获。

教师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加以引导,让学生了解人心向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运用智慧解决问题。

六、布置作业。

学了本文后,曹刿的英雄形象以及他的思想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你对此有何感受,或者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谈一谈吧。

要求:题目自拟,300字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