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生非学位课程试卷专业学科教学(历史) 方向考试科目扬州地方文化第一学期研究生姓名李艳学号MZ(12008)考试成绩导师评语:导师签字年月日试论扬州盐商的社会影响社会发展学院学科教学(历史) 李艳(MZ12008)摘要:在古代扬州历史上, 盐业始终是一个支柱产业, 它直接影响到扬州城市的发展。
形成于明中叶衰落于清末民初的盐商曾在扬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产生过巨大影响。
清朝时期,两淮盐税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1/4左右,对扬州经济作出重大的贡献,同时孕育出扬州书院、扬州八怪、扬州园林等知名文化品牌,这些文化品牌又铸造了扬州盐商的人文精神,推动了盐业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扬州盐商;政治影响;经济;儒商;青楼文化;园林一、盐商起源与发展“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2100年前的西汉吴王濞时期。
“濞则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
”(司马迁《史记·吴王濞列传》)而从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
唐代后期统治者鉴于相对稳定的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全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因而重视东南海盐生产,其重臣良吏第五琦、刘晏相继担任盐铁使,先后制定榷盐法和整顿盐法,整改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尤以刘晏的改革破除积弊,简化盐税征收办法,减轻了商人负担,促进了盐的流通,两淮盐区食盐生产的极大发展奠定了它在全国食盐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而自明嘉靖、万历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开始了新的振兴,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
明代万历年间进行盐制改革,新的盐法制纲盐制的推行,使盐商们携家带口驻足扬州,扬州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扬州盐业经济又步入一个重要阶段。
清承明制,清政府尤给予盐商种种优惠,盐业获利丰厚,积聚了大量商业资本,两淮盐商“以盐富”,因而在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最为显赫,形成为除广东行商、山西票商以外全国又一大的商业资本集团。
清代中叶,扬州更是两淮盐漕运输的一大都会,设有两淮盐漕察院和两淮盐运使司,众多盐业商总寓居其地,财力人力物力之厚,富甲天下。
清代两淮有30个盐场,所产之盐集中到扬州,行销苏、皖、赣、湘、鄂、豫六省,皆富饶地区。
扬州位于长江、运河交汇点上,清廷设两淮巡盐御史衙门和两淮盐运使司衙门于此,前者由皇帝心腹主持,后者由三品大员开府。
据《两淮盐法志》,乾隆间两淮每年食盐吞吐量为1525900余引(每引一般为300~400斤),成为康乾盛世最重要的经济支柱。
扬州盐商的私人财产亦很庞大,堪称富可敌国。
盐商大户主要有陕帮、晋帮、徽帮,并在清代迎驾“以布衣上交天子”,(道光《歙县志》卷9)。
高宗目睹江春实力,惊叹:“盐商之财力伟哉!”其时“扬州盐商豪侈甲天下,百万以下者谓之小商”。
乾隆37年国库总资产为780余万两白银,两淮盐商的总资产,亦达7000~8000万两。
汪喜孙《从政录》卷2、《姚司马德政由叙》、《扬州画舫录》和若干著述,对两淮盐商与扬州经济息息相关的状况及盐商所操盐业曾产生的巨大作用和影响,都有不同程度的揭示。
嘉庆、道光以后,两淮盐业急剧衰落。
两淮盐商走向衰退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既缘于盐商本身大量奢侈性的消费造成入不敷出,又由于封建官府的无厌搜括,盐引制的弊端和盐业制度的变革,鸦片输入的冲击,社会动荡的打击,海岸线的东移等多种社会和自然因素的交织。
最根本的原因则在于纲盐制所赋予的世袭和垄断权利的取消。
两淮盐商“属于一种封建性的商业资本,由于脱离了生产过程而极其游移不定,一旦封建专卖权利被剥夺,它就必然变成无本之木,而趋于衰亡”。
清朝道光年间,随着政局颓败,盐业凋敝,内外交困,税课无着,清政府不得不结束同两淮盐商的漫长蜜月,忍痛放弃盐专卖制度。
两淮盐商终于全面破产了。
二、盐商与封建政府的关系两淮盐商是清政府的财源所系。
乾隆年间,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辖3个分司,23个场。
在当时全国的11个盐区中,两淮盐区为最大,产量也最高。
每年运销170万引左右,几占全国所有盐区额定行盐总数的1/3。
其销地最广,包括鄂岸武昌、汉阳、黄州、德安、襄阳5州,湘岸长沙、岳州、常德、衡州4府及澧州,赣岸南昌、饶州、南康、九江、建昌等10府,皖岸安庆、池州、太平、宁国4府,及和州、江宁府7县,扬州及高邮、宝应、天长、泰兴等地都是淮盐额定销地。
如此两淮盐商每年可赚银约1500万两,上交盐税约600万两,占全国盐课60%左右。
据孔鼎臣《论盐》中统计,也可看出两淮盐商行盐总额和上缴政府课银占全国应缴份额的比重均相当大。
清中期时全国9个主要产盐区共额定行盐总数为540万引,淮南淮北额引为168万余,约占31%;全国盐课总额为982万两税银,两淮课银为607万两,约占62%。
“盐课居赋税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足见其盐业经济“损益盈虚,动关国计”。
(李发元《盐院题名碑记》)国家每有重大军事行动,或大灾大赈,或河防工需,或巡幸典庆,扬州盐商以“捐输”、“报效”为名,向封建政府提供几十万,甚至数百万银两。
自清初开始,在清兵攻占扬州城后,扬州盐商汪文德,为了自身的利益,带领其弟汪文健亲自至豫亲王多铎军营中,拿出了三十万两白银稿赏清军。
再如大盐商江春,“嗣为商总,系两淮盛衰者垂五十年。
乾隆中,每遇灾贩、河工、军需,百万之费,指顾主办,以此受知高宗纯皇帝”。
其助修河、赈灾以及朝廷在台湾设防军费等七项捐输即达1120万两。
据嘉庆《两淮盐法志》的记载,自康熙至嘉庆,捐输次数和银两数越来越多和大,自乾隆13年征讨大金川开始到乾隆60年镇压湖南石三保苗民起义,扬州盐商因军需之捐,多达八次之多,总计银一千三百一十万两。
雍正5年,淮商黄光德等捐银二十四万两,以备内务府公用,到乾隆55年,多的捐输共计十五次,每次多则一、二百万两,少则十数万两,总额达九百五十万两之多。
两淮盐商在对政府作出重大贡献之余,也同盐官相互交结,共同取利。
他们甚至通同作弊。
有的盐官将贪婪所得之钱交盐商营运,而扬州盐商也乐于“挟其重资交结权贵”,以谋取更大的利益。
他们可以在封建官府的庇护下,用压低盐价收购、短秤、掺沙、故意哄抬市价等方法来获取利润。
三、盐商与扬州经济历史上的两淮盐商所操盐业曾在扬州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以盐业为中心的盐商经济,拉动了其他众多经济行业的发展。
两淮盐商对扬州城市发展及名都结构布局与地位、性质的最终奠定作用。
明代嘉靖以来,特别是清代康乾时期,扬州经济的繁荣,与两淮盐商的投资、特殊需求和“盐商派”逐奇斗富的奢侈消费,有着极大的关系。
其突出表现在对建筑业、旅游业、木材业、花木业、粮食业、饮食业、药材业、服装首饰业、化妆品业等工、商贸易行业,与漆器、玉器、刺绣、书画装裱、制花、灯彩、木雕、木器等工艺美术等手工业的资金投入或高档次消费,驱动和推进了这诸多行业的高速发展。
两淮盐业在乾隆朝达到极盛。
它在扬州经济行业中所处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可从反面得到证明。
嘉庆、道光以后,两淮盐业急剧衰落,盐商大困,与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商贸流通领域和众多经济行业也就全面衰退,一蹶不振。
其中金融业的衰败首当其冲。
扬州大都市风光不再,倒退为中小城市的格局。
四、盐商与扬州文化扬州文化大体可分为三种形态、三个层次。
三种形态即物质形态,如建筑、园林、街巷等;文艺形态,为戏剧、曲艺、书画、工艺等;观念形态,如人文精神、风俗民情等。
三个层次,即学术、艺术、技术。
不是说其他城市没有这些,但像扬州这样,差不多每个门类都能自成一派、独树一帜的很少。
扬州文化和盐业繁盛息息相关,本文中以学术为例加以简单介绍。
清代盐业经济发展到最高峰,支撑国家财政,造就了巨大的儒商集团。
他们通过建书院、筑园林、贮图书、行善举等方式支持士人读书,通过组戏班、开诗局、收字画、办文会等方式开辟文化市场。
吴、皖、浙诸派巨子皆得其惠,扬州八怪、扬州学派更因之而异军突起,树帜艺林学苑。
同时,两淮盐商自身也创造了别具特色的商业文化,以自己的才智、见解和价值取向影响士人的学术研究与文艺创作,创造出清代学术文化的辉煌。
胶州高凤翰、淮阴边寿民、宁波陈撰、钱塘金农、宁化黄慎、兴化郑板桥等人到扬州卖画,扬州盐商则成了他们最大的买主,从而培育出巨大的文化市场,郑板桥等人则成为画坛一支异军崛起于扬州,被后世称之为扬州八怪。
盐商又延请艺术家住于自己的家中,艺术家为他们设计出精美的园林。
扬州盐商又兴办书院,给教育以很大投入,提高了市民的总体文化素质,造就了一批有影响的学者。
旧时书院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
一般情况下,掌院由地方政府聘任,经费由地方财政拨付。
扬州书院在管理体制和经费来源上异于他地:“皆隶于盐官,藉其财赋之余以为养育人才之地,故饩廪之给视他郡为优”(李斗《扬州画舫录》卷5)。
安定、敬亭、维扬、广陵、虹桥及仪征乐仪等书院,生员经费亦很优厚,除正项开支由盐政拨付外,盐商个人亦时有资助。
如马秋玉于雍正十二年(1734)助建梅花书院,筑讲堂5间、号社64间。
汪应庚于乾隆元年(1736)捐资5万金重修学舍,并以113万金购学田,岁入归学宫。
江春也“加意于书院、养老院、育婴堂诸事,每发一言,画一本,群商拱手称诺而已”。
由于经费充足,待遇优厚,知名学者纷纷前来讲学。
王步青、姚鼐、厉鹗、赵翼、杭世骏、全祖望、蒋士铨、王乔林等人先后任各书院掌院。
名师执教,高徒辈出。
生徒助学经费丰厚,更为其他书院所莫及。
据《两淮盐法志》载,“在院诸生分正课、附课、随课。
正课岁给膏火银三十六两,附课岁给膏火银十二两。
”当时府学教官俸银仅31两多,书院奖学之举确实给有志之士提供了难得机遇。
兴化贫士顾九苞入安定书院,专攻《毛诗》、《三礼》,成为扬州学派起首人物。
九苞的表侄任大椿亦入安定书院,业满后考中进士,任礼部郎中、监察御使,协修《四库全书》。
江都汪中生于“酷贫”之家,后入安定书院,与掌院杭世骏论学,得其褒奖,终博通《书》、《礼》、《春秋》、《尔雅》,成一大家。
江都焦循本极贫寒,亦入书院,终淹通于易学、历算、声训、诗文、戏剧,有“通儒”之誉。
“海内无匹”的文字学家王念孙和经学家刘台拱等人亦出于安定、梅花二书院。
“安定、梅花两书院,四方来肄业者甚多,故能文通艺之士萃于两院者极盛”。
任、顾、汪、焦、王、刘皆为扬州学派重要成员,阮元更成为一代儒宗、扬州学派集大成者。
其他著名学者如段玉裁、洪亮吉、孙星衍、王应馨等皆曾于诸书院就读。
扬州盐商对书院教育事业的投入,结出丰硕的成果,至今被人们所称道。
其时商人在经济上支持文人,文人也在内功上支持商人,强化商人的竞争能力。
扬州书院为盐商子弟培养出一批经世致用之才,有的成为儒商,有的步入仕途。
扬州八怪的书画创作、叠石造山,美化了盐商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他们的文化品位、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