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与争鸣NEWS RESEARCH效沟通,因而迅速赢得国际国内舆论的一致好评。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也是一个突发性事件的频发期。
实践证明,凡是“媒介形象”树立成功的政府,不仅能从容化解危机,其对繁荣稳定也一定具有推动作用。
▲ 本文为2009年度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立项项目“危机传播与政府‘媒介形象’建构(项目号2009SQRS173)”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也是2009-2010年度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中安徽‘媒介形象’建构策略研究(项目号AHSK09-10D37)”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①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页② 丁柏铨:《论政府的媒介形象》,《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③ 杨丹丹:《希望不要给事件随便贴“标签” 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接受本报专访》,《新安晚报》2009年8月9日④ 转引自刘杰:《知情权与信息公开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⑤ 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⑥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6页⑦ 平川:《危机管理:政府·企业·个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27页(作者李娟: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安徽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纪录片故事化手法探析□ 陈留留【摘 要】当前,纪录片故事化已成为一股潮流、一种趋势,成为纪录片创作中普遍采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但是,纪录片故事化在给纪录片带来生机、给观众带来愉悦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一些隐忧。
因此,尽快理清纪录片故事化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寻找恰当的故事化手段,促进纪录片创作的健康发展,就成为当前纪录片界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仅就纪录片故事化创作的手法和技巧以及纪录片故事化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谈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纪录片;故事化;真实再现一、暗潮涌动:纪录片的故事化趋势2005年,央视播出故事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第一周的平均收视率在北京地区就达到了6.2%,超过了当时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京华烟云》。
2009年,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个调查:“当下的纪录片吸引你的是什么?”有高达55.3%的人选择了“故事性”,即以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再现历史。
一时间,纪录片的故事化无论在学界、业界还是在观众中都空前一致地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观念认为,纪录片只能是对现实的真实纪录,与故事性无关。
我国早期的纪录片创作,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失“讲故事”的观念,于是,千篇一律的慢节奏、没有多少信息量的长镜头、自然主义的消极刻板的原生态记录……这些都导致了我国的纪录片越拍越乏味,越来越不受观众欢迎,纪录片成了让人视觉疲劳的代名词。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纪录片创作才开始兴起一股“讲故事”之风,并逐渐蔓延开来。
不论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的专题节目,大家几乎都在讲故事。
一向以“枯燥”著称的纪录片活起来、动起来,中国纪录片的创作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二、讲一个好故事:纪录片故事化的技巧和手法纪录片如何才能故事化,其中关键的因素便是讲一个好故事。
而真正要讲好一个故事,则离不开以下几个环节的恰当把握和有效配合。
1.选择富有价值的故事题材一个好故事,首先要有一个富有价值的选题。
选题是故事的基础,是故事核心内容的集中概括,是创作者世界观、价值观得以实现的平台。
选题有价值,是纪录片创作成功的一半。
因为一个富有价值和感染力的选题,其本身就已具备了故事的雏形。
看一个选题是否富有价值,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具有时代特色和社会意义,是否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兴趣,是否是那些已经存在但还弄不清楚、还有待求证的问题。
一个富有价值的选题还应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即必不可少的矛盾冲突、提升观众兴趣的兴奋点、引起观众深层次思考的故事意义。
其中,矛盾冲突和兴奋点即是故事的重要特征和优势,而籍由命运变迁的故事,创作者的思想和观众的感悟方能得到有效的承载与传递。
以央视2010年制作的大型历史472011年第02期探索与争鸣NEWS RESEARCH文化纪录片《敦煌》为例,在《家住敦煌》一集中,编导便以敦煌卷宗中的一桩争夺土地的案件为线索,拼接起历史的碎片,由此展开了敦煌地区千年前风土人情的画卷。
2.打造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一个好故事,还需要有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
故事是实际发生的事情,情节是观众了解这些事情的方式。
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往往是故事叙事的助推器,它对于讲好故事、深化主题和吸引观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纪录片《在日本留学的日子——家在我心中》,情节最为高潮的段落是父女俩在地铁车厢离别那一刻,前景中女儿落泪的特写,景深处父亲抽噎的全景,充分表达了父女离别时那种割不断的血脉深情。
它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
可见,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是支撑一个好故事必不可少的筋骨。
3.捕捉打动人心的故事细节一个好故事,不能缺少打动人心的真实细节。
真实的生活绝对不会缺少细节的表现,纪录片的真实主要源于细节的真实。
在创作中,要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捕捉典型的个性化、情感化的真实细节方能使影片具备震撼人心的力量。
例如,在《老船工》中,老船工回忆起妻子在世时隔着窗户叫他吃饭的情景,不禁伤心落泪像个孩子。
这个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可见,打动人心的真实细节在纪录片中可以使情节更具有生动性、丰富性和独特性,它最能牵动人的神经,最能触动人的内心深处。
4.营造和谐美感的故事节奏一个好故事,还需具备体现美感的和谐节奏。
歌德说过:“古人的最高原则是意蕴,而成功艺术的最高成就是美。
”①一切艺术的最高原则都是表现美。
因此,营造节奏也应体现美感。
纪录片中的节奏可分为叙述性节奏和造型性节奏。
大凡好的纪录片,都保持了一个体现美感的和谐节奏: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张一弛,能让观众兴致勃勃地一直看下去,不会感到乏味。
美国探索频道的纪录片《驯鹿返乡》就是一个十分讲究叙事节奏的典型例子:冬天,驯鹿找到了松木林(一松),可松木林是野狼的家园,出现野狼捕食驯鹿的镜头(一紧);春天,驯鹿悠闲地觅食(一松),但遇到灰熊,加之狼群一路紧盯着一只受伤的驯鹿(一紧);夏天,小鹿生下来,苔原百花盛开(一松),可灰熊在守株待兔(一紧);秋天,驯鹿返回出发地,一路吃着青草(一松),但又出现靠捕获驯鹿为生的阿努匹亚族人(一紧)……。
可见,体现美感的和谐节奏可以更好地营造故事的氛围,引起观众情绪的波动,从而激发观众继续欣赏的热情。
5.设置扣人心弦的故事悬念一个好故事,一定会有扣人心弦的悬念。
美国有一种钩子理论,强调节目开始一分钟就要伸出钩子挑起观众的兴趣。
整部片子要在适当的间隔里安插钩子,每个钩子都会形成一个兴奋点。
用密集的钩子来强化矛盾冲突的内在张力,是国外纪录片故事化的成功经验。
因为钩子自身往往就是整个事件最精华、最富刺激性的部分,以画面、音乐与解说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令观众非看不可的悬念,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眼球。
纪录片中的悬念是观众对某事、某物、某人的未来发展、存在状况的一种期待、探究的心理,这种心理一旦被激发,就会吸引或集中观众的注意力。
因此,营造悬念实质上就是以钩子作为激发和诱饵,引导观众心理的一种叙事策略。
悬念大师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说过:“一家电影院就像是面对一大堆有待坐过去的椅子的银幕。
电影人必须制造‘悬念’,否则人们就会感到失望。
”②纪录片中引入悬念,既符合生活本身就充满的未知和神秘,也能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窥视心理,还能给人们感官以刺激。
以央视的纪录片《寻找布洛陀》为例,影片一开始:“……看似普通的石块,却成了考古学家的宝贝。
是什么人创造了它们?……。
”让人们对壮族人祭祀的先祖布洛陀是否确有其人产生了悬念。
再如,美国探索频道的《伊斯坦堡传奇》,它开始是这样设置悬念的:“……为了赢取伊斯坦堡,一名宫妾媚诱了整个帝国,……。
”接下来就应解开这一悬念了吧?但镜头一转,一个又一个新的悬念出现了。
影片基本上每隔10分钟就出现一个小高潮,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弦。
然而,与故事片相比,纪录片毕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和不可逾越的底线——真实。
但在纪录片故事化的过程中,这一底线正不断的经受着冲击和挑战。
三、过犹不及:纪录片故事化过程中的迷失正如美国纪录片制作人和著名学者阿兰·罗森塔尔所说:“纪录片以戏剧艺术方式呈现出的魅力是显而易见的。
它不但增强了自身的价值,吸引了观众,也因此获得更多被关注的机会。
” ③纪录片故事化极大地推动了纪录片自身艺术内涵的丰富,也促进了整个纪录片行业的新发展。
但故事化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纪录片带来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为纪录片的持续发展带来一些隐忧。
1、人文关怀的缺失一个好的故事就如为纪录片披上了一件华丽的外衣,而创作者悲悯的目光和深邃的思想才是纪录片故事化的灵魂。
如今,有些纪录片创作者把目光聚焦在小人物、平民和弱势群体身上,这本身无可厚非,问题是他们只是把这些对象当作“幌子”和“卖点”,仅以一种猎奇的目光对这些人的命运进行单纯的记录和宣扬,并未对这些人物不幸的原因和复杂的社会背景进行深入的挖掘,因而未能触及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美国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说过:“强调灾难和人类悲剧时,引起的不是净化和理解,而是滥情和怜悯,即很快被耗尽的感情和一种过头的戏剧化方式,观众反应很快不是变得矫揉造作,就是厌倦透顶。
”④纪录片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纪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揭示现实社会大众的生存环境,通过纪录和展示他们面临的情感迷惘和内心挣扎,给观众以48 2011年第02期492011年第02期运用情景再现时也存在过滥的现象。
有些纪录片大量用演员进行“扮演”,使观众辨不清历史及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
“假作真时真亦假”,情景再现用得过滥的结果,就会对“真实“这一纪录片的底线发出挑战,从而颠覆观众对纪录片的信任。
纪录片故事化作为一种新的纪录片讲述方式,因其契合了现代社会新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特点而迅速流行。
然而,只有在保持真实的基础上,各种手段的灵活运用,和尺度的恰当把握才是纪录片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
相信未来,在中国的荧幕上将会出现更多深受观众喜爱的精彩故事,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也将在故事化的道路上继续稳步前进。
注 释①⑵陈刚等:《Discovery——美国探索频道节目研究》,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③ 阿兰·罗森萨尔(Alan Rosenthal),《何为纪录剧情片——影视中事实的虚构》(“Why Docudrama? Fact-Fiction on Film and TV.”),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