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药鉴定的意义

生药鉴定的意义

(3)韧皮部包括韧皮部束和射线两部分。
2.粉末观察
一般不应有木质部的组织(如导管、木纤维等)。主要有木栓细胞、纤维、分泌组织、石细胞及草酸钙结晶。
六、叶类生药
1.组织构造
常通过主脉,切制成横切片:观察表皮、叶肉与主脉三个部分的特征。
上下表皮细胞的形状、大小、气孔、角质层,有无内含物,毛茸的类型及特征等。栅栏组织、海绵组织;主脉。
3.加热法:苏木投入热水中,呈鲜艳的桃红色透明溶液;将菟丝子煮沸,种皮破裂后露出旋卷形的胚,形如吐丝。
4.浮沉法:青黛撒于水面,应浮而不应有下沉物;鉴别沉香的质量,以沉水或半沉水中者质量为佳。
5.研磨法:乳香加水共研成乳白色乳状液,没药加水共研成黄棕色乳状液。
6.滴水法:将水滴在蟾酥表面,水滴处呈乳白色隆起。
第三节生药的原植物鉴定
又称来源鉴定(origin identification)法,是中药鉴定的基础。运用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或原料药进行鉴定,确定其正确的学名。其特点是宏观,主要用于完整的药材的真伪鉴别。
基原鉴定方法:
观察---描述---查阅文献---标本的采集、核对
第四节生药的性状鉴定
性状鉴定(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法也叫直观鉴定法,是用感官来鉴定中药性状是否与规定的标准或对照品相符合的一种方法。药材性状包括:形状、大小、颜色、表面特征、质地、断面特征、气、味等内容。
叶类药材还可制成表面片。
一、根类生药
1.组织特征
首先观察横切面的特征,根据其微管束的类型区别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的根,然后由外而内依次观察并描述各部分组织的特征。
a.双子叶植物的根一般具有次生构造,从外而内:周皮、皮层、韧皮部、形成层、木质部,通常无髓。
异常构造:①多环同心性异型维管束,如牛膝、商陆;②附加维管柱,如何首乌;③内涵韧皮部,如华山参;④木间木栓,如甘松根、黄芩。
薄荷藿香等可揉搓、荆芥可哈气、血竭可燃烧或研粉后闻。

药材的味也是评价药材质量的标准之一。舌尖、舌根分别对甘味、苦味敏感。
甘:甘草、党参等;
苦:苦参、黄连、黄柏、穿心莲、龙胆等;
酸:乌梅、山楂、木瓜等;
辛:如肉桂、细辛等;
咸:牡蛎、鳖甲、草决明、芒硝等。
当归和独活饮片较难鉴别,尝其味则可鉴别,当归先苦辛而后微甜,独活先苦辛而后麻辣。
火试
是指用火烧、煅药材,观察所产生的现象(如特殊的臭气或香气、颜色、烟雾、响声等),以鉴别药材。
如降香火烧之微有香气,点燃则香气浓烈并有油流出,烧完留有白灰;
血竭粉末放在白纸上,下面用火烤即熔化,色泽鲜红如血,且透明无渣;
海金砂点燃可发出爆鸣声及闪光,可区别出松花粉、蒲黄;
麝香少许用火烧之有轻微爆鸣声,起珠状油点,似烧毛发但无臭气,香气浓烈,无臭气,灰为白色。
双子叶植物的根类药材顶部常带有根茎,单子叶植物根茎常具膜质鳞叶,蕨类植物的根茎常带叶柄残基和鳞片。
如人参根上部具横纹、川木香具纵槽、金银花表面具毛茸;防风的根头部具密集环纹(蚯蚓头)、白花前胡的根头部有叶鞘残基,藉此可与紫花前胡区别等。
断面特征
自然折断面:折断的难易程度,折断时的声响,有无粉尘飞扬,新鲜药材有无汁液流出等。常呈平坦、纤维状、刺状、颗粒性、层状或胶丝状等。
性状鉴定方法:眼看、手掂、鼻嗅、口尝、感试等5种传统鉴别法。
本法适用于各类中药的鉴别,必要时可配合其它鉴定方法加以确证。
药材形状:
一般较为固定,与药用部位密切相关。
根类药材:一般呈圆柱形、圆锥形,块根呈纺锤形或块状;
根茎类药材:根状茎与根类同,块茎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形,球茎和鳞茎常球形、类球形或扁球形,鳞茎由多数肥厚鳞片等;
b.单子叶植物根一般具初生构造,从外而内:表皮、皮层(凯氏带常明显)、维管束辐射型,无形成层,韧皮部与木质部相间排列,通常有髓。
双子叶植物根次生构造的特征
1)表部发达;形成层层环多明显。
3)木质部有导管、管胞、木纤维、木薄壁细胞及木射线;
色泽的变化与药材的质量有关。某些药材由于品种不同、加工条件的变化、贮藏时间的不同或杀虫不当等,就会改变其色泽。
药材的颜色一般为复合色调,描述时以后一种颜色为主,前一种颜色为辅。如小茴香呈黄绿色,即以绿色为主,黄色为辅。如果所描述的药材具有2种不同的颜色,一般将常见的颜色写在前面。
表面特征
指药材的表面所能看到的特征。包括光滑、粗糙、有无皮孔、毛茸、鳞叶及其它附属物,有无纹、槽、皱等,有无节等。
共已发行了9个版本:1953年版、1963年版、1977年版、1985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2005年版、2010年版。
基本内容:
1.药材及其制品标准/名称、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禁忌、注意事项、贮藏等。
2.成方及单味制剂/同上
蟾酥粉末少许于锡箔纸上加热即熔成油状。
青黛少许,用微火灼烧,有紫红色烟雾产生。麝香灼烧,香气浓烈、无臭气、灰为白色。
其它:“磁石召铁”、“琥珀拾芥”、“牛黄挂甲”等等。
荧光检测法
利用中药的某些成分在阳光或紫外灯下能产生荧光的特性,对药材进行鉴别,尤其适合于鉴别外形相似较难以分辨的药材。
如秦皮水浸液日光下呈碧蓝色荧光;
1.取样:⑵中成药
①液体制剂:一般取样200ml;
②固体制剂:片剂200片、丸剂10丸、胶囊20个、粉状制剂100g。
③贵重药酌情取样
取样方法:
①固体药材从包件四角、中间等分别取样。
②液体药材混匀后取样,不易混匀者按不同部位取样。
③贵重药品逐渐取样。
说明:取样量为检验所需的3倍以上,1/3供检验用,1/3供复核用,1/3留样保存。
4)根大多无髓,少数有明显的髓部,如龙胆、乌头等。
单子叶植物根的特征
1)无木栓组织,其表皮细胞外壁有时增厚或由表皮发育成数列根被细胞,壁木栓化或木质化,有的壁上有增厚的细条纹,如百部;
2)皮层宽广,占根的大部分;
3)无形成层,内皮层凯氏点明显;韧皮部束和木质部束数目多,相间排列成一圈,无射线;
4)有髓,髓部大,多为薄壁细胞。
②内涵韧皮部,有的形成双韧维管束。
b.单子叶植物根茎一般具初生构造,表皮细胞1列,皮层明显,常有叶迹维管束散在,内皮层大多明显,维管束大多为有限外韧型,通常无明显的髓。
2.粉末特征
根茎类中药的粉末鉴定,主要注意石细胞、纤维(韧皮纤维、晶纤维、木纤维等)、分泌组织、导管、结晶、木栓细胞或表皮细胞、淀粉粒、菊糖等。
大黄显黄棕色或棕红色荧光,而混伪品则显蓝色荧光。
金属探测法
用磁铁靠近药材样品,鉴别药材是否掺有铁粉、铁丝等,或使用金属探测器,检查是否掺有其他金属。多适用于贵重药材中。如三七、天麻等
第五节生药的显微鉴定
就是利用显微镜、显微技术及显微化学等方法对中药进行鉴定,以确定其真伪、纯度或品质。
采用显微镜(光学、电子)观察动植物的组织构造、细胞形状、内含物的特征及矿物的光学特性等为主要内容。
显微制片---显微鉴定(定性、定量)---观察与描述
显微鉴定
含义:利用显微镜来观察药材的细微结构,如:组织构造、细胞形状以及内含物的特征,来鉴定药材的真伪与纯度,甚至品质。
适用范围;
1、性状不能识别的药材或性状相似、组织有较大差别的药材(真伪鉴别);
2、药材破碎或呈粉末状时;
3、粉末药材制备的中成药。
一般鳞茎、块茎常含较大的淀粉粒,鳞茎的鳞片表皮常可查见气孔、表皮细胞等,单子叶植物根茎类常较易见环纹导管和针晶等;
蕨类植物的根茎可见梯纹导管。
三、茎木类生药
1.茎木类生药的组织构造:区别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茎。
双子叶植物草质茎:表皮(毛茸和气孔)、厚角组织、维管束、髓发达
木质茎:周皮、皮层、形成层环、年轮、髓较小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与方法
取样原则:⑴中药材:
①总包件100件以下的,取样5件;
②100~1000件的,按5%取样;
③〉1000件的,超过部分按1%取样;
④贵重药材或〈5件的一般药材,逐件取样。
⑤破碎的、粉末类药材,至少在不同部位抽取2~3份样品,一般药材100~500 g;粉末药材25g,贵重药材5~10g。
单子叶植物茎:表皮、有限外韧型维管束散生、无髓
裸子植物茎:木质部主要为管胞,无纤维。
2.粉末生药的观察
除了无叶肉组织外,其他组织一般都可能存在。
四、皮类生药
1.组织结构
(1)周皮包括木栓层、木栓形成层与栓内层。
(2)皮层可见纤维、石细胞和分泌组织(油细胞、乳管、粘液细胞等)及内含物,如淀粉粒和草酸钙结晶。
皮类药材:卷筒形、凹槽形或扁平片等。
“马头蛇尾瓦楞身”、“芦碗密枣核艼,紧皮细纹珍珠须”
鸡爪连、乌头、钩藤等。
全草、叶类或花类药材:温水浸软,摊平观察。
颜色:
商品药材的颜色,一般较为固定。药材的色泽可作为其质量的标志。
以药材的颜色命名的中药:玄参、丹参、黄连、黄芪、黄芩、西红花、红花、金银花、蒲黄、紫苏叶、黄柏、鸡血藤、白芷、乌药等。
有些双子叶植物根有异常的三生构造:
何首乌块根的形成层环外有数个异型复合维管束;
牛膝根有数轮同心排列的维管束;
商陆根有数轮形成层环等。
2.粉末特征
根类中药的粉末鉴定,主要注意木栓细胞、石细胞、纤维(韧皮纤维、晶纤维、木纤维等)、分泌组织、导管、结晶、淀粉粒、菊糖等。
柔软的根类,纤维和石细胞均少见;常有分泌组织存在,如乳汁管、树脂道、油室、油管等;草酸钙结晶常见的如大黄、人参的簇晶,甘草、葛根的方晶,牛膝的砂晶,麦冬的针晶等。淀粉粒通常较小。
横切面:主要用于鉴别药材饮片,观察皮、木部的比例,色泽、维管束的排列形状。

药材的气是由于含有挥发性物质的缘故,有些药材的气非常特殊,可作为鉴别的主要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