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讲汉代诗歌

第三讲汉代诗歌


1.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抒情,却不直言,委屈婉转,意味无穷。从写景叙事 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又抑扬有致。 2.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矫揉造作;从 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 出水芙蓉般的自然诗境。 3.情景交融,物我互化,浑然圆润的艺术境界。《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 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白描、或比兴、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 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语言精练。《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不做艰涩 之语,不用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传神达意,意 味隽永。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 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如山间甘泉,如 千年陈酿,既清新又醇厚,既平淡又有韵味。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 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潜《古诗源》)

最早见于徐陵的《玉 台新咏》(《古诗为 焦仲卿妻作》)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成就
塑造了鲜活的人物。 运用个性化对话、 富有特色的动作描 写、环境、景物的 铺排渲染等手法塑 造人物形象。 精化叙事的材料。

三、 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1.写实精神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反映了广阔的社会 生活,抒发了下层人民的思想感情,具有鲜明 的写实性。
汉代诗歌
参考书(乐府诗)




罗根泽 《乐府文学史》 东方出版社 1996年版 余冠英 《乐府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年版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 人民文 学出版社1984年版 郭茂倩 《乐府诗集》 中华书局 1979年 版
参考书(文人五言诗)




赵敏俐 《汉代诗歌史论》 吉林教育出版 社1995年版 余冠英 《汉魏六朝诗选》 人民文学出版 社1958年版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 中华书局1955 年版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 陕西人民出版 社1981年版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 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 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 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 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 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 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4.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悲哀
《薤露行》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 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行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 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二、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 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汉书 艺文志》
1.反映社会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 他们的反抗情绪
《妇病行》《平陵东》 《孤儿行》《东门行》
妇病行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 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 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 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 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 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 “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 “行复尔耳!弃臵勿复道”。
最早见于萧统的《文选》, 题为 “古诗”。 大约产生于东汉桓、灵之际 作者为东汉时期的一些中下层失 意文人

2.《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游子思妇万般情怀 伤时失志的苦闷感伤

3、人生哲理

永恒与有限的关系。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人的心态与生命周期的关系。
“思君令人老”

忧郁与欢乐的关系。
汉代的楚歌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 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风歌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 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 方?
秋风辞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本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 视架上无悬衣。 拔 剑东门去,舍中儿 母牵衣啼: “他家 但愿富贵,贱妾与 君共哺糜。 上用仓 浪天故,下当用此 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 白发时下难居。”
2.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深重
灾难和痛苦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古歌》《悲歌》
汉乐府诗的收集与保存
1.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是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收 集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 类:郊庙歌辞、燕射歌辞、 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 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 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 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2.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 歌辞”、 “鼓吹曲辞”、 “相和歌辞”、 “杂歌谣 辞”中 。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来去亲疏的关系。“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
4.《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抒情委婉含蓄、深沉曲折 善于运用比兴和写景抒发感情 语言浅近凝练,朴素自然
“五言之冠冕” (刘勰)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 一字千金!” (钟嵘《诗品》) 明王世贞称“千古五言之祖”。 陆时庸则云“深衷浅貌,短语长情” “(十九 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陌上桑》的艺术成就



塑造了一位美丽、机智、 坚贞、爽朗的采桑女子 的形象 。 采用了对话、虚构、夸 张和铺排渲染等手法塑 造形象。 艺术辩证法的高超运用: 实者虚之,虚者实之
《孔雀东南飞》

我国诗歌史上最早的 一首五言长篇叙事诗 “长诗之圣”(王世贞 《艺苑卮言》)、“古今 第一首长诗也”(沈德
5.讽刺政治黑暗、揭露权贵势要的骄奢、
荒淫


《相逢行》 《鸡鸣》 《长安有狭邪行》
“兄弟两三人,中子为侍郎” (《相逢行》) “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 (《鸡鸣》) “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 冠仕洛阳。” (《长安有狭邪行》)
6.其他内容:寓言诗
《枯鱼过河泣》 《乌生》 《豫章行》 《雉子班》
二、汉代的七言诗 《柏梁诗》, 汉武帝26君臣联句。 张衡《七愁诗》: 一思曰: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 梁 父艰,侧身东望涕霑翰。美人赠我金错刀,何 以报之英琼瑶。路远莫致倚逍遥,何为怀忧心 烦劳。
三、汉代的文人五言诗
1.五言诗的起源、发展及其优越性 五言诗最早产生在民间。 五言民间歌谣与乐府民歌是五言诗的初 期形式,文人五言诗在其影响下产生发展 起来。
朝露的意象:时间短暂的代语
朝露,是早晨的露水。人生就像早晨的露水, 太阳一出来就干了。以“朝露”这一意象来借喻人 生短促,人生无常。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长歌行》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 上东门》

文人真正进行五言诗创作始于 东汉。 现存最早的完整的文人五言诗 是班固的《咏史》 张衡《同声歌》、郦炎《见志 诗》、秦嘉《赠妇诗》、赵壹《刺 世疾邪诗》、蔡邕《翠鸟》 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 《董娇娆》

《古诗十九首》的 出现,标志着文人 五言诗的创作完全 进入了成熟时期。
马茂元 著
四、《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的名称、作者与 时代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借古题写时事” →“即事名篇,无复依傍”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 诗合为事而作”


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开创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 叙事技巧对后人影响
第二节
汉代文人诗
一、汉代的楚歌和四言诗 西汉时期的文人诗创作主要继承 《诗经》的四言体和骚体。 四言诗较有名的有韦孟的《讽谏 诗》、《在邹诗》等。 骚体有项羽的《垓下歌》,刘邦 《大风歌》,汉武帝的《秋风辞》。
3. 诗体创新。体裁以五言和杂言为主, 句式比较灵活自由。 4.语言古直朴素,自然传神。
“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 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
靡以过之!”(胡应麟《诗薮》卷一)
四、汉乐府民歌的地位和影响

继《诗经》、《楚辞》以后诗歌发展的又 一个重要阶段。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的创作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
郑板桥《七歌》
我生三岁我母无, 叮咛难割襁中孤。 登床索乳抱母卧, 不知母殁还相呼。
平陵东
平陵东,松柏桐, 不知何人劫义公。劫 义公,在高堂下,交 钱百万两走马。两走 马,亦诚难,顾见追 吏心中恻。心中恻, 血出漉,归告我家卖 黄犊。
孤儿行
“孤儿生,孤子遇生,命独当苦。” “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 “头多虮虱,面目多尘。……手为错,足 下无菲。怆怆履霜,中有蒺藜;拔断蒺 藜肠月中,怆欲悲。……冬无复襦,夏 无单衣。” “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

叶嘉莹《古诗十九首讲述》
第一节
汉乐府民歌
一、乐府含义
“乐府”一词,在古代具有多种涵义。 1.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 2.诗体名。汉代人把乐府配乐演唱的诗称为 “歌诗”,这种“歌诗”在魏晋以后也称为 “乐府”。同时,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旧题写 作的诗,也一概称为“乐府”。继而在唐代出 现了不用乐府旧题而只是仿照乐府诗的某种特 点写作的诗,被称为“新乐府”或“系乐府”。 3.宋元以后,“乐府” 又用作词、曲的别称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 为我谓乌:“且为客豪! 野死谅不葬,俯 腐肉安能去子逃? ” 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 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 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 诚可思: 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