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扭 转一、判断题1.圆杆受扭时,杆内各点均处于纯剪切状态。
( ) 2.非圆截面杆不能应用圆杆扭转切应力公式,是因为非圆截面杆扭转时“平面假设”不能成立。
( ) 3.当剪应力超过材料的剪切比例极限时,剪应力互等定律亦成立。
( ) 4.一点处两个相交面上的剪应力大小相等,方向指向(或背离)该两个面的交线。
( ) 5.直径和长度相同,材料不同的两根轴,受相同的扭转力偶矩作用,它们的最大剪应力和最大扭转角都相同。
6. 杆件受扭时,横截面上最大切应力发生在距截面形心最远处。
( )7. 薄壁圆管和空心圆管的扭转切应力公式完全一样。
( )8. 圆杆扭转变形实质上是剪切变形。
( )9. 横截面的角点处的切应力必为零。
( ) 1.√ 2.√ 3.√ 4.× 5.× 6.×(非圆截面) 7.× 8.√ 9.× 二、单项选择题1. 图示圆轴曲面C 左、右两侧的扭矩MC+和M C-的( )。
A .大小相等,正负号相同;B .大小不等,正负号相同; C .大小不等,正负号不同;D .大小相等,正负号不同。
2. 直径为D 的实心圆轴,两端受扭转力矩作用。
轴内最大剪应力τ,若轴的直径改为D/2,则轴内的最大剪应力变为( )。
A .2τ; B .τ; C . 8τ; D .16τ。
3. 阶梯圆轴的最大切应力发生在( )。
A .扭矩最大的截面;B .直径最小的截面;C .单位长度扭转角最大的截面;D .不能确定。
4.空心圆轴的外径为D ,内径为d,α=d/D 。
其抗扭截面系数为( )。
A .()απ-=1163D W P ;B 。
()23116απ-=D W P ;C 。
()33116απ-=D W PD .()43116απ-=D WP5.扭转的切应力公式ρτρPPI M =适用于( )杆件。
A .任意截面; B .任意实心截面;C .任意材料的圆截面; D .线弹性材料的圆面。
6.单位长度扭转角'ϕ与( )无关。
A.杆的长度; B.扭矩; C.材料性质; D.截面的几何性质。
7.切应力互等定理与剪切胡克定律的正确适用范围是()。
A.都只在比例极限范围内成立; B.超过比例极限时都成立;C.切应力互等定理在比例极限范围内成立,剪切胡克定律不受比例极限限制;D.剪切胡克定律在比例极限范围内成立,切应力互等定理不受比例极限限制。
8.在图示的四个单元体上τ与'τ为切应力。
它们中错误的是()。
9.图示正方形ABCD,变形后成为AB′C′D′。
该单元体的剪应变γ为()。
A.0 ; B.α; C. 2α; D.90°-α。
10.碳钢制成的圆轴在扭转变形时,单位长度扭转角'ϕ超过了许用值,为使轴的刚度满足安全,以下方案中最有效的是()。
A.改用合金钢; B.改用铸铁;C.减少轴的长度; D.增加轴的直径。
1. D2.C3.D4.D5.D6.D7.D8.D9.A 10.D三、填空题1.圆杆扭转时,根据,其纵截面上也存在切应力。
2.图示正方形单元体ABCD,变形后成为AB′C′D′。
单元体的切应变为。
3.在减速箱中,转速低的轴的直径比转速高的轴的直径。
4.材料和截面相同的四根轴的截面如图所示,从强度观点看,承受扭矩最大的的。
5.若将受扭实心圆轴的直径增加一倍,则其刚度是原来的 倍。
6.空心圆轴,其内外径之比为α,扭转时轴内最大切应力为τ,这时横截面内边缘的切应力为 。
7.实心圆轴扭转,已知不发生屈服的极限扭矩为T0,若将横截面积增加一倍,那么极限扭矩是 。
8.轴线与木纹平行的要质圆杆受扭时,当扭矩达到某一极限时,杆表面将沿 方向出现裂纹,因为 。
1.切应力互等定理2. 2α3. 大(或粗)4. b5. 166. ατ7.022T 8. 轴线 因木材沿纤维方向抗剪能力弱四、作图题1. 作钻杆的扭矩图,假设土壤对钻杆的阻力是沿长度均匀分布的。
2. 绘出如图圆杆扭矩图,已知M 1=14kN.m ,M 2=8 kN.m 。
3.已知M 1=1kN.m ,M 2=0.6kN.m,M 3=0.2kN.m,M 4=0.2kN.m ,作轴的扭矩图。
4. 绘出如图圆轴扭矩图。
5. 绘出如图圆轴扭矩图。
6. 绘出如图圆杆扭矩图。
7. 绘出如图圆杆扭矩图。
8.一传动轴如图,转速;主动轮输入的功率P 1=500 kW ,三个从动轮输出的功率分别为:P 2= 150 kW ,P 3= 150 kW ,P 4= 200 kW 。
试作轴的扭矩图1.解:钻杆的扭矩图如图所示。
2. 解:圆杆的扭矩图如图所示。
6 kN.m8 kN.m3.解:轴的扭矩图如图所示。
4.解:轴的扭矩图如图所示。
T 图(N.m )minr300 n5. 解:绘出如图圆轴扭矩图(a )荷载图(b ) T 图单位: 6. 解:绘出如图圆杆扭矩图(a )荷载图(b ) T 图单位:7.绘出如图圆杆扭矩图 荷载图T 图单位:8.解:(1) M=9.550P/n M 1=15.9kN.m M 2=M3=4.78kN.m M 4=6.37kN.m(2) 绘出如图圆轴扭矩图:五、计算题153010352010mKN ⋅3532mKN ⋅233m KN⋅1.图示圆轴,直径为d ,在AB 段受集度为m 的分布力偶作用,材料的剪切弹性模量为G ,求截面A 的转角。
2.图示圆轴由两种材料制成,设外层空心圆轴的抗扭刚度为G 1I P1,内层实圆轴的抗扭刚度为G 2I P2,两轴紧密地配合在一起,当此组合轴两端受扭转力偶矩T 作用时,它像整体一样发生扭转,求此组合轴的扭转切应力计算式。
已知空心轴直径为D 1,实心轴直径为D 2,轴长为l 。
3. 由45号 钢制成的某空心圆截面轴,内、外直径之比α= 0.5 。
已知材料的许用切应力[τ] = 40 MPa ,切变模量G = 80 GPa 。
轴的横截面上扭矩的最大者为T max = 9.56 kN·m,轴的许可单位长度扭转角[φ']=0.3 (°)/m 。
试选择轴的直径。
4. 图示钢制实心圆截面轴,已知:M 1=1 592 N·m ,M 2 = 955 N·m ,M 3 = 637 N·m ,l AB = 300 mm ,l AC = 500 mm ,d = 70 mm ,钢的切变模量G = 80 GPa 。
试求横截面C 相对于B 的扭转角φCB 。
5.图示阶梯状圆轴,AB 段直径d 1=120 mm ,BC 段直径d 2=100 mm 。
扭转力偶矩M A =22 kN·m ,M B =36 kN·m ,M C =14 kN·m ,材料的许用切应力[τ]=80 MPa 。
试校核该轴的强度。
1.解: (1)轴分两段,扭矩为 AB : T 1=mx BC : T 2=ml/2 扭矩图如下图所示:(2) A 截面的扭转角BC AB A ϕϕϕ+= 其中:42220220201482)(d G ml GI ml GI mx dx GI mx dx GI x T P lP lP lP ABπϕ==⎥⎦⎤⎢⎣⎡=⋅=⋅=⎰⎰ 424228324/d G ml d G ml GI l T P BC BCππϕ=⨯== 4212dG ml A πϕ= 2.解:(1)在扭矩T 作用下,假定同一截面上,各半径转角ϕ相同,即两轴的扭转角相同,这是两轴的变形协调条件。
若空心圆轴承担的扭矩为T 1,实心圆轴承担的扭矩为T 2,则扭转角相等的条件表示为:222111P P I G lT I G l T ==ϕ ① T T T =+21 ② 由①、② 式解得: 2211111P P P I G I G I G T +=2211222P P P I G I G I G T +=(2)两轴切应力如下:空心圆轴: 221111P P I G I G TG +=ρτ实心圆轴: 221122P P I G I G TG +=ρτ3.解:(1)按强度条件求所需外直径D()有由因][ ,161516π116πpmax max 343p ττα≤=⨯=-=W T D D W m10109Pa 10401615πmN 1056.916][1615π16363max33-⨯=⨯⨯⎪⎭⎫⎝⎛⋅⨯⨯=⎪⎭⎫ ⎝⎛≥τT D(2)按刚度条件求所需外直径D(3)空心圆截面轴所需外直径为D ≥125.5 mm(由刚度条件控制),内直径则根据a = d /D = 0.5知:4.(1)各段轴的横截面上的扭矩:(2)各段轴的两个端面间的相对扭转角:(3)横截面C 相对于B 的扭转角:5.解:(1)绘扭矩图(2)求每段轴的横截面上的最大切应力 AB 段内:()有由因][π180 ,161532π132πp max 444p ϕα'≤⨯⨯=-=GI T D D I m 105.125m/)(3.01π1801615πPa 1080m N 1056.932][1π1801615π32393max 44-⨯=⨯⨯⎪⎭⎫ ⎝⎛⨯⨯⋅⨯⨯='⨯⨯⎪⎭⎫ ⎝⎛≥ϕG T D mm75.62≤d mN 637 ,m N 95521⋅-=⋅=T T ()()()()rad1052.1m107032πPa 1080m10300m N 95534393P1---⨯=⨯⨯⨯⋅==GI l T AB ABϕ()()()()rad1069.1m107032πPa 1080m10500m N 63734393P2---⨯-=⨯⨯⨯⋅-==GI l T AC CAϕ()rad1017.0rad 1069.1rad 1052.1333---⨯-=⨯-+⨯=+=CA AB CB ϕϕϕBC 段内:(3)校核强度τ2,max >τ1,max ,但有τ2,max<[τ ] = 80MPa ,故该轴满足强度条件。
()MPa8.64Pa 108.64 m 1012016πm N 102263331p 1max,1=⨯=⨯⋅⨯==-W T τ()MPa3.71Pa 103.71 m 1010016πm N 101463332p 2max,2=⨯=⨯⋅⨯==-W T 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