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看王充的启蒙思想-精选文档

从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看王充的启蒙思想-精选文档

从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看王充的启蒙思想王充是东汉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

历史上对王充及其《论衡》的评价可谓褒贬不一,争议颇多。

《四库全书提要》说此书“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

建国以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对王充的评价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王充是生活在两千年前封建社会的一位文人,在当时天人感应的神秘主义思潮泛滥成灾、谶纬迷信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的情况下,他能以过人的胆识、求真的态度、理性的精神对当时迷信的社会进行批判,“疾虚妄”,求实诚,这种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就值得我们称道,被称为古代启蒙思想家也是当之无愧的。

一、王充对众神之主“天”的批判,蕴含着王充关注人生命运的思想天人感应论是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天被极度神话,被认为是有意志、有感觉的人格神。

人能以行感天,天也能通过灾异谴告于人,天人能相互感应。

王充不同意这种观点,他极力论证天是自然物,不是神,他说:“夫天道,自然也,无为”(《论衡?谴告篇》)打破人们对“天”这个绝对权威的迷信。

王充对众神之主“天”的否定与批判,蕴含着王充对人生命运的关注。

1.否定“天”,重视“人”的思想内涵。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王充可谓是最关心人生命运的思想家。

在唯“天”独尊,唯“天”命是从的时代,王充敢于否定“天”,倡导“命”,客观上体现出王充重视“人”的思想。

“天道无为”。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

”天被极度神话,成了神权的最高代表,也是统治者的精神支柱。

虽然汉儒们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董仲舒把人的地位放在阴阳五行之上,能够与天直接相互感应,但人们的注意力还是更多地关注于天而不是人。

人更多的是处于从属于天、受制于天的位置。

“天地之性人为贵”。

王充认为:“人,物也,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

……天地之性,人为贵”。

(《辨祟》)“倮虫三百,人为之长。

天地之性人为贵,贵其识知也。

”(《别通》)说明人是拥有智慧的万物之灵,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尽管王充的“命”论思想是一种消极的宿命论,人是在背负着宿命论的沉重因袭艰难地显示着自己。

但是,人的现实命运毕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那么,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也会相应引起人们的思考。

2.人性自由、人性向善和人道有为的思想内涵。

王充认为:“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明雩》)。

这就使人摆脱了在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天对个人行为的每时每刻的控制,使人的行为获得了自由和解放。

人的行为获得了解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才有可能得以体现。

在王充的人性论中,还包含着人性可变和人性向善的思想内涵。

王充认为人性先天有善有恶,但是通过后天的教化和学习是可以改变的。

他在《率性篇》中讲:世称子路无恒之庸人,未入孔门时,戴鸡佩豚,勇猛无礼。

闻诵读之声,摇鸡奋豚,扬唇吻之声,聒贤圣之耳,恶至甚矣。

孔子引而教之,渐渍磨砺,阖导牖进,猛气消损,骄节屈折,卒能政事,序在四科。

斯盖变性使恶为善之明效也。

像之路这样的顽冥之徒,在孔子的教诲下,都能去恶从善,成为具有政治才能的人才,这说明“天”并没有能力根据个人的行为来决定人生的命运。

人性可变、人性向善乃是人的自然属性。

二、王充对各种迷信的批判体现出王充的理性精神与求实态度1.对神话孔子迷信经学的批判体现出王充对权威不盲信的理性精神。

王充很敬重孔子,认为孔子是“道德之祖”(《本性》)的圣人,但他反对神话孔子。

如在《知实篇》中,王充以十六个例子论证“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其中前十三例都是针对孔子讲的。

他力图通过这些例子,证明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可能“神而先知”,从而破除对孔子等儒家圣人的神化――夫贤圣者,道德智能之号;神者,渺茫恍惚无形之实。

……圣、神号不等,故为圣者不神,神者不圣。

(《知实》)在王充看来,所谓“圣”,是对于道德高尚、智能优秀者的称号;所谓“神”,是指那些渺茫恍惚、不着边际的东西。

“神圣与圣贤,殊道异路也。

”(《知实》)两者毫不相干,怎么能把“圣”与“神”合而言之呢?这就断然拒绝了对圣人的神化。

2.对虚妄现象和鬼神崇拜的批判反映王充认识事物的理性精神与求实态度。

汉代社会谶纬迷信泛滥成灾,桓谭由于不相信谶纬,犯了“非圣无法”的大罪,差点被杀头。

所以,许多学者文人为追求利禄,热衷于荒谬的谶纬迷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王充在《对作》中说:“虚妄显于真,实诚乱于伪,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杂厕,瓦玉集糅。

以情言之,岂吾心所能忍哉!”王充在进行的社会大批判中,“九虚”和“三增”可谓是王充对天人感应说、民间迷信、古代传说及书籍中的虚妄言论和增饰的内容进行的集中批判。

如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夫天之不故生五谷丝麻以衣食人,由其有灾变不欲以谴告人也。

物自生而人衣食之,气自变而人畏惧之。

(《自然》)天能谴告人君,则亦能故命圣君,择才若尧、舜,受以王命,委以王事,勿复与知。

今则不然,生庸庸之君,失道废德,随谴告之,何天不惮劳也!(《自然》)他认为,天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不会通过自然灾异谴告人君。

如果说天能谴告人君,那它也一定能选一些像尧、舜一样好的人间君主,赋予他们王者之命,委以国家大事,天何苦生一些碌碌无为之君主,需要不断地对他们进行谴告,谴告不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对其施加武力,天不是自讨苦吃吗?所以,谴告之说,纯粹是胡言乱语。

王充对天人感应论等虚妄现象和鬼神迷信的批判,旨在求真。

王充在知识方面求真,对自然现象追求客观真实,对理论注重实证,充分反映出王充认识事物的理性精神与求实态度。

正如朱亚宗先生说:“王充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也是远远超越时代的具备了完整科学精神与气质的最早一个思想家。

在王充身上,人们看到一种近代科学精神的超前觉醒。

”3.对历史倒退论的批判反映了王充对历史发展的理性思考。

首先,王充坚信历史发展的观点。

王充继承并发挥了今胜于古的进化史观,对今不如古的倒退史观作出了尖锐的批判。

他分别从人类体质、社会状况、道德水准等方面,驳斥了当时历史倒退论者的种种谬说,说明人类并非今不如古。

那种美化古代、丑化当今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

关于人类的体质。

王充在《齐世篇》中讲:“语称上世之人,侗长侨好,坚强志寿,百岁左右;下世之人,短小陋丑,夭折早死。

”对这种今人不如古人的观点,王充给以有力的批驳。

上世之天,下世之天也,天不变易,气不改更。

上世之民,下世之民也,俱禀元气。

元气纯和,古今不异。

(《齐世》)一天一地,并生万物。

万物之生,俱得一气。

气之薄渥,万世若一。

(《齐世》)自上世以来,“天”和“气”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上世之人与下世之人所禀的“气”是相同的,并无区别,因此,他们的体制也必然是相同的。

关于社会状况。

当时的历史倒退论者说“语称上世之人,质朴易化,下世之人,文薄难治”。

(《齐世》)而且人类越发展,社会管理就越困难。

王充对于这种倒退史观予以尖锐批评。

在王充看来,物质文明的发展只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绝不会导致社会的倒退。

关于道德水准。

当时的历史倒退论者“称上世之人,重义轻身,遭忠义之事,得已所当赴死之分明也,则必赴汤趋锋,死不顾恨。

”(《齐世》)对于美化古人的观点,王充认为:夫上世之士,今世之士也,俱含仁义之性,则其遭事并有奋身之节。

古有无义之人,今有建节之士,善恶杂厕,何世无有?述事者好高古而下今,贵所闻而贱所见。

(《齐世》)这就是说,那种杀身取义、舍生存仁的节义之士,上世有之,今世亦有之。

在王充看来,世人之所以好褒古而毁今,完全是因为“辨士则谈其久者,文人则著其远者,近有奇而辨不称,今有异而笔不记”(《齐世》)罢了。

总之,以上王充对汉代社会各种虚妄现象和迷信思想的批判,充分体现了王充的批判精神和理性精神,认识事物的求实态度和实证精神。

正如黄云生先生所说:“就整体而言,《论衡》一书,充满革命之精神,洋溢批判之气息,尊崇怀疑之态度,倡导独立之思考,黜伪存真,劝善惩恶,宗旨实为至大至正。

”三、王充对现实政治的批判透射出王充反对专制统治的抗争意识东汉是豪强地主为基础的政权,皇室宗亲、功臣名将优先充斥官僚集团,并且采取各种办法照顾自己的子弟,把他们纳入统治集团,以保证长久统治。

在这世家豪族居于统治地位,垄断察举制度的时代,出身“孤门细族”的王充很难通过察举之门进入上层仕途。

对这种门阀世族控制政权的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王充极为不满。

文儒怀先王之道,含百家之言,其难推引,非徒任车之重也。

荐致之者,罢羸无力,遂却退窜于岩穴矣。

《效力》没有门阀的背景和有力的推荐者,即使有再好的学问也难以被推荐上去。

察举与这些出身低贱的贫寒之士几乎是无缘的。

王充一生做过多年的小官,这使他能够亲眼目睹官场的黑暗,亲身体验现实政治的阴暗面。

而晚年的他,在“幽出独居,考论实虚”(《自纪》)时,自然不可避免地把长期沉积在胸中的郁结凝注于笔端而宣泄出来,揭露官场的腐败与黑暗。

正如他在《自纪篇》中所说:“充仕数不耦,而徒著书自纪。

”面对专制主义的仕进制度和官场腐败黑暗的社会现实,王充只能将人生的命运归之于个人无法掌控的“遇”与“时”,即王充《命义》中所讲的“适偶之数”。

王充的时命论实质上表达了王充对汉代专制主义仕进制度的强烈不满和官场上一切以当权者意志为转移的专制习气的愤怒声讨。

综上所述,王充对汉代社会虚妄迷信的批判,否定了人们头顶上的“天”,动摇了人们心中的鬼,在一定程度上蕴含着王充关注人生命运、倡导人道有为的人文思想情怀、认识事物的理性精神和求实态度以及反对专制统治的抗争意识。

因此,王充对汉代社会的批判,透射出王充思想中的人文主义精神火花,反映了王充反对愚昧倡导理性的启蒙思想。

历史事实证明,王充的社会批判思想在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