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董仲舒、王充哲学思想共79页

董仲舒、王充哲学思想共79页

新法家人物晁错称:“动静上配天,下顺地,中得 人。”(《汉书·晁错传》)
新儒家人物董仲舒称:“天、地、人,万物之本 也。”(《春秋繁露·立元神》)“天道施,地道 化,人道义。圣人见端知本,精之至也;得一 而应万,类之治也。”(《春秋繁露·天道施》)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就构成了秦汉时期人们的 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对秦汉时期思想文化的发展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了解这种思维方式,秦汉 哲学的一些重大问题是难以理解的。
二、“天人感应”理论
如何来制约大一统封建国家君主的无上权力,防 止这种权力无限制的滥用,保证大一统封建国家 的长治久安,这是西汉初期的思想家们努力探讨、 以求解决的首要问题。今天看来,要在大一统封 建国家的框架内来解决这个问题,严格说来是不 可能的。但在二千年前,在中国封建社会还在上 升、还在显示出生机与活力的时期,思想家们是 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的。他们不可能远远地超 越时代和历史的限制来看问题。他们所思考的, 是如何在大一统封建国家的框架内来解决这个 问题,而且还要使这个框架永恒地维系下去。
理论上论证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合理性、永恒性。而把大 一统封建制度的社会关系及统治秩序凝固化、永恒化,
把与这些社会关系及统治秩序相联系的伦理道德凝固
化、永恒化。可以说,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就是以此为核 心而展开的。要理解董仲舒的哲学思想,须从此处入手, 否则会不得要领。
①司马谈:《论六家要旨》。②贾谊:《治安 策》。③《礼记》中的《礼运》、《中庸》、 《大学》篇。
思考题:黄老之学在西汉初为何会在中国思想世 界中取得主导地位?又为何会被董仲舒所代表 的新儒学所取代?
第二节 董仲舒的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讲四个问题: 一、 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 二、 二、“天人感应”理论; 三、 三、“天道不变”思想; 四、董仲舒哲学的历史影响。
自觉能动性。在人的社会关系上,《吕氏春秋》
提出:“天道圜,地道方,圣人法之,所以立 上下。”(《吕氏春秋·圜道》)认为应当像天 与地的上下关系那样,建立君臣之间的上下关
系,但君主必须贵公去私、无为而治,只有这 样才能保持上下不易,稳定运转。
《吕氏春秋》的这些思想,无疑是试图 改变秦王朝长期所奉行的法家思想路线。 但是,吕不韦不仅没有能使秦始皇采纳 其思想,反而遭到秦始皇的迫害而死。 秦始皇一直都奉行韩非所主张的极端化 的思维模式。
董仲舒也是这样的思想家。他当然不可能在这个框架 内找出制约君主权力的现实的力量,也不可能构想出制 约君主权力的现实的机制。于是他只好去发现另一种 机制,这种机制并不存在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不是通过 社会力量的对比来实现的,而是在人的观念中纯粹构想 出来的,是通过幻想的力量来实现的。这就是依靠“天” 的力量。利用“天”的力量来制约君主权力,是墨子想 出来的一个办法。秦汉之际的思维模式讲天、地、人 相统一,又使得“天”与“人”之间有了一种更密切的 联系。正是这样,董仲舒通过对思想传统和时代精神的 整合,提出了一整套以制约君主权力为目的的“天人感 应”理论。
这种状况,直到秦亡之后才出现改变。秦 汉之际的三大思潮,认真汲取秦亡的教训, 都在思维模式上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 三大思潮都认为,在观察世界、思考矛盾、 处理问题时,必须把天、地、人三要素统 一起来加以考虑,而不应当只从其中的某 一个方面、某一个部分上来加以考虑。
新道家文献《黄帝四经》称:“观天于上,视地 于下,而稽之男女。”(《十六经·果童》)“王 天下者不以幸治国,治国固有前道,上知天时, 下知地利,中知人事。”(《十六经·前道》)
四、思维模式的转变
秦汉之际,尽管新道家、新法家、新儒家 三大思潮各有见解,相互争鸣,但它们之间 又有共同点,这就是在思维模式上摒弃了 韩非的“不相容之事不两立”(《韩非 子·五蠹》)的思维模式,实现了向天、地、 人相统一的思维模式的历史性转变。在 思维模式上,三大思潮呈现出一致性。
早在秦统一中国的前夕,在当时的秦国统治集团 中,就为思维模式的转变问题发生了激烈的斗争。 争斗的双方:一方以秦相吕不韦为代表,另一方 以秦始皇为代表。公元前239年,即秦始皇亲政 前的一年,吕不韦组织众多宾客编著了《吕氏春 秋》一书。在这部著作中,吕不韦提出了一个不 同于韩非思维模式的新的思维模式: “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 不可无所遁矣。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维宁; 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吕 氏春秋·序意》)
一、董仲舒其人其学及其著述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 他自幼好学,博通儒家经典,以研究《春秋公羊传》著称, 是西汉今文经学大师、秦汉之际新儒家思潮的集大成 者。汉景帝时,曾任博士官。汉武帝即位后,董仲舒作为 贤良文学受到征召,三次上殿回答汉武帝的策问,探讨天 人关系问题,并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君 臣二人间的问答,后人称作《天人三策》(又称《举贤良 对策》),保留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的著作 很多,保存至今的有《春秋繁露》一书。这是董仲舒 的哲学论文集,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
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对他所处时代的大问题——
如何巩固新兴的大一统封建国家的问题进行探讨。一
方面,董仲舒对于秦王朝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作了认真 的汲取。在他看来,要想避免秦王朝的覆辙,就必须寻找 一种制约大一统国家君主至上权力的机制,防止由于君 主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各种社会矛盾的紧张和激化,导致 大一统国家的动乱和崩解。另一方面,董仲舒又积极从
根据这种思维模式,《吕氏春秋》把天上、 地下、人间的各种要素加以抽象,从时间 上或空间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组 织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各要 素之间,必须彼此协调,互相配合,否则就 会破坏整个结构的稳定。
因此,《吕氏春秋》十分注意人与自然、人与社 会之间的联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吕氏春 秋》重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自觉能动 性的统一,提出:“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 养之者天也。”(《吕氏春秋·审时》)在生产 活动中,人们必须并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