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多彩的光单元练习题(2023)一.选择题(共19小题)1.为了规范交通行为,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在很多路口安装了监控摄像头。
如图所示,它可以拍下违章行驶或发生交通事故时的现场照片。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摄像镜头相当于一个凹透镜B.被拍物体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C.该摄像镜头可用来矫正近视眼D.车辆驶向摄像头的过程中摄像头中的成像变小2.当物体距离凸透镜30厘米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离透镜20厘米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若把物体移到离透镜20厘米处,则此时成()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等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3.下列四个现象中,形成原因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A.平静水面下树木的倒影B.雨后天空出现美丽的彩虹C.放在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弯折D.游泳池的底部看起来比实际深度浅4.如图所示,在阳光照射下,广东省南澳岛北回归线标志塔在地面上形成影子。
影子形成的原因是()A.光沿直线传播B.光的反射C.光的折射D.光的色散5.很多人选择通过准分子激光切削角膜中央前表面进行近视眼矫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眼球的结构相当于投影仪,视网膜相当于光屏B.在眼球的视网膜上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实像C.近视眼是因晶状体太厚,像成在了视网膜后方D.激光矫正相当于给眼球戴了一副隐形的凹透镜6.如图,开封铁塔精彩绝伦的灯光秀,让小齐和爷爷流连忘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齐看到水中的铁塔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倒立虚像B.铁塔发出的各种色光都是红、黄、蓝三色光组成C.游客用照相机拍摄更大的铁塔,镜头可适当靠近铁塔D.爷爷取下远视眼镜,铁塔变模糊了,因为其像成在视网膜前面7.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小孔成像的形状与物体的形状有关,与孔的形状无关B.岸边的人看见“白云在水中飘动”是属于光的折射现象C.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人向平面镜走近时,人在平面镜中的像变大D.三角梅在阳光下呈现鲜艳的红色,由于它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红色光8.光形成了多彩绚丽的世界,如图所示,生活中的光现象与物理知识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手影—光的反射B.彩虹—光的漫反射C.日食—光的直线传播D.倒影—光的折射9.关于实像和虚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D.虚像用眼睛可以看到,但用光屏接收不到10.“影”是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下列与“立竿见影”中的“影”形成原理相同的是()A.手影B.倒影C.摄影D.投影11.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智能配送机器人已被广泛使用,用户可通过人脸识别、输入(扫描)取货码等多种方式取货。
如图所示是某款机器人正在送货的情景,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机器人旁边的影子,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行人都能看见机器人,是由于阳光在它表面发生了镜面反射C.用户进行声纹识别时,利用了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D.机器人对人脸拍照识别时,利用了光的折射12.如图所示是小宁制作的潜望镜。
下列光现象中与潜望镜所利用的原理相同的是()A.图甲:放大镜成像B.图乙:幕布上的皮影戏C.图丙:池水变“浅”D.图丁:左侧的黑板反光13.如图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宜在较亮的环境中进行B.只要把光屏放在恰当的位置,就能承接到蜡烛的像C.蜡烛距玻璃板越远,蜡烛的像就越小D.只把玻璃板向左平移,蜡烛的像的位置不变14.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用玻璃板做实验是因为玻璃板成像更清晰B.应该选用较厚的玻璃板做实验C.为了成像清晰,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应该点燃D.将蜡烛A远离玻璃板,它的像大小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变大15.如图所示,一束激光由空气射入装有水的容器中,折射后射在容器底部的B点,利用注射器往容器中加水,其他条件不变,则激光射在容器底部的位置()A.A、B两点之间B.B、C两点之间C.C、D两点之间D.在B点左侧16.一束平行光从水中射入空气,OP是其中的一条反射光线,如图所示。
能正确反映光线OP的光路图是()A.B.C.D.17.小明透过装满水的圆柱形玻璃杯看书上的鹦鹉图片(圆圈中的鹦鹉与书本中的鹦鹉图大小相等),他看到的虚像可能是()A.B.C.D.18.小京通过凸透镜看到了提示牌上“关灯”两字放大的像,如图所示。
下列能正确反映其成像原理的示意图是()A.B.C.D.19.点燃蜡烛,烛焰通过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甲成缩小的像。
现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乙替代透镜甲,且保持烛焰和透镜的位置不变,烛焰通过凸透镜乙所成的像是()A.缩小的实像B.放大的虚像C.倒立的虚像D.正立的实像二.填空题(共14小题)20.疫情防控期间,学校配备了新型全自动摄像测温告警系统。
如图,小明同学正在通过学校测温棚,电脑上出现小明的实时影像和温度,由此可知小明离系统的镜头距离二倍焦距。
21.小红在P处看茶碗似乎是空的,当小明慢慢往茶碗中倒水时,小红发现碗中原来还藏着一枚硬币,这是光的现象,小红看到的是硬币的(选填“实”或“虚”)像。
22.如图所示,三月的春风,让汉中的了“田无一垛不黄花”的美景。
游客在各自位置都能看到这满眼的金黄色,是因为太阳光照射在油菜花上发生了反射。
用一束红光照向影子中的菜花,该处菜花呈色。
23.暮春时节,中岳嵩山上山花烂漫。
人们可以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观赏美丽的花朵,这是由于太阳光照射花朵后发生了;用相机对花朵拍照时,花朵在相机内的感光物质上成(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
24.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今年“爱眼日”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近视眼的成像示意图是如图的图,应该佩戴由透镜制成的眼镜来矫正,小明眼睛的焦距为25cm,则他应该佩戴的眼镜的度数为。
25.一束光与水平面成30°角斜射到平静的水面上,则反射角为°,若入射角增大10°,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夹角为°。
远远望去,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水面上飞翔,若它距水面6m,它的像距水面的距离是m,当它向水面俯冲的过程中,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6.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镜前10cm处竖立一支铅笔。
将铅笔以速度2cm/s水平匀速向平面镜靠近,则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它相对于自己的像是(选填“运动”或“静止”)的;若平面镜顺时针转到图中虚线位置,则铅笔的像与铅笔的位置关系是。
27.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类似于透镜。
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提醒同学们读写时应该保持明视距离,青少年如果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缺乏户外活动,就可能导致近视即晶状体太“厚”,需配戴透镜来矫正。
28.如图所示,是中学生上晚自习时的情景,小美在玻璃窗里看到了小丽,她看到的是小丽的(选填“虚像”或“实像”)。
小丽距离玻璃窗是1.5m,则小丽在玻璃窗里的像距离小丽是m。
29.如图所示,一盏探照灯的灯光与水平面成50°角射向水池,在没有水的池底C处形成一个光斑,则入射角大小为,在逐渐注水的过程中,折射角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B处的人看到池底的光斑将移动。
(选填“不会”、“向左”,“向右”)30.初一,初二年级参加了研学旅行活动,同学们看到柳树下有许多圆形的光斑,这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太阳的(选填“实像”或“虚像”);鱼儿在清澈的湖水中悠闲地游动,看见的鱼是光的形成的像,这个像比鱼的实际位置要(选填“浅”或“深”)一些。
31.如图是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鸳鸯莲瓣纹金碗,小明在参观过程中用相机记录下它精美的样子。
金光闪闪的鸳鸯莲瓣纹金碗(选填“是”或“不是”)光源。
给它拍照时,应将其置于照相机的(选填“二倍焦距以外”或“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
照相机底片上的像是(选填“正立”或“倒立”)的。
32.小明使用焦距不变的简易照相机为小佳拍照,拍得小佳的全身像照片如图甲所示,为拍得小佳的上半身的照片(如图乙所示),小明应调节照相机(选填“靠近”或“远离”)小佳的同时,将镜头(选填“向内缩”或“向外伸”)。
33.我们日常所用的手机已经不再是简单的通话工具,而是有了诸多的功能。
比如就有一款可投影的手机,就可当作一个小型的投影仪使用,可以将图像投到墙上。
它的镜头相当于透镜,所成的像位于(选填“一倍焦距以内”、“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二倍焦距以外”),若让像更大些,应将手机(选填“远离”、“靠近”)墙。
三.作图题(共2小题)34.反光板是摄影中常用的道具。
如图甲所示,它可以将光源的光反射到被拍摄的人或物上,增加人物的亮度,从而使拍摄画面更清晰。
请在图乙中画出从光源S点发出的光经反光板反射的光路图。
35.画出图中入射光线通过透镜后的光线。
四.实验探究题(共5小题)36.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请将下列实验步骤合理排序,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A F(填序号)。
A.在桌面上铺一张大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
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B.用直线把蜡烛和它的像在纸上的位置连起来,并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们到玻璃板的距离。
C.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D.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E.在纸上记下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
F.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得出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2)为了使实验结论更具科学性,应补充的实验步骤是。
(3)在上述实验中,如果在玻璃板背面粘贴一张不透光的白纸,将玻璃板背面完全遮挡住,还能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吗?答:看到。
(选填“能”或“不能”)3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王同学所在的实验小组画出了如图甲所示的物距u和像距v对应关系图象。
(1)分析图甲可知,小王实验小组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cm,当物体靠近凸透镜时,它所成的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他们认真总结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发现在图乙中左边的蜡烛通过凸透镜不可能形成的像是(选填“A、B、C、D”中的一个选项)。
(3)小组中小李同学,把自己的眼镜放在了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如图丙,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小李将光屏远离凸透镜移动时,像又变清晰了,他戴的是眼镜。
小组同学讨论,如果开始放上眼镜后,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只移动蜡烛,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蜡烛凸透镜(选填“远离”或“靠近”)。
38.小欣同学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准备了如下器材:相同的两根蜡烛、平面镜、玻璃板、白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