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多彩的光》单元测试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1.两千多年前,墨子和他的学生做了世界上第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这可以用光在____________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来解释。
2.日出东方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早晨,当我们看到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时,太阳的实际位置在地平线的__________(填“上方”或“下方”)。
3.“双减”后各校大力开展校园各类社团课。
舞蹈社团的同学们正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紧张地训练,当有同学向平面镜走近时,他所成的像将____________(填“向平面镜靠近”或“远离平面镜”),他像的大小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如图所示,一束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在光屏上形成自上而下为红、橙、____________、靛、紫的七色光带,分析实验现象可知:三棱镜对________色光的折射能力最强。
5.下列光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有______。
①插入水中的筷子变“弯折”;②水中倒影;③雨后彩虹;④潜水员在水中看岸上的人变高;⑤太阳光经过三棱镜后可以产生彩色光带;⑥“海市蜃楼”奇观。
6.如图是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光路(光的传播方向未标出),其中MN是空气与水的分界面,则图示光路中的折射角大小为______。
7.每年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提醒同学们读写时应该保持明视距离,有些同学由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导致近视即晶状体太________(填“厚”或“薄”),需戴________透镜来矫正。
8.在疫情防控期间,进入公共场所需要出示“健康码”,扫描“健康码”的摄像头相当于______透镜,当摄像头远离“健康码”图片时,所成像的大小会变________。
9.小明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观察同一课本上的文字。
当凸透镜到课本的距离相等时,看到如图甲、乙两种不同的像,甲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f甲,乙图中凸透镜的焦距为f乙,那么f甲________(填“<”“ >”或“=”)f乙。
10.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同一直线上。
当烛焰在B点时,成像在A点;当烛焰在A点时,成像在C点,则凸透镜一定固定在________之间,两次成像的虚实情况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1.沙画是将沙子洒在平板灯台上做出各种造型的艺术,灯台下方射出的光受到沙子的阻挡后,呈现出各种画面,如图所示。
下列光现象与沙画的光学原理相同的是()12.春节期间,各地张灯结彩,到处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如图所示是在逍遥中拍摄的彩灯。
在河边可以看到“美丽彩灯的倒影,鱼在彩灯中游动”,对于这一有趣现象的形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看到彩灯的倒影是虚像,属于光的直线传播B.看到水中游动的鱼是鱼的实像,属于光的折射C.彩灯的像和鱼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D.真正的鱼在看到的鱼的下方13.如图所示,入夏以来,河道内水草疯长,导致河水呈绿色油漆状。
河水呈现绿色是因为()A.白光照在水草上,绿光被反射,其余色光被吸收B.白光照在水草上,绿光被吸收,其余色光被反射C.水草是光源,自身能发出绿光D.水草是光源,自身能发出除绿光以外的其他色光14.2021年11月30日世界首条跨海高铁泉州湾跨海大桥成功合龙,大桥与倒影形成一幅壮美的画面。
大桥在水中的倒影看起来较暗。
倒影的形成和倒影看起来较暗是由于光发生了()A.反射,反射B.折射,折射C.反射,折射D.折射,反射15.一个挂钟正对着平面镜,在镜子里看到挂钟指示的时间是10时45分,如图所示,则挂钟实际指示的时间应是()A.10时45分B.7时15分C.7时45分D.1时15分16.有一圆柱形敞口容器,从其左侧某一高度斜射入一束激光,在容器底部产生一个光斑O,如图所示。
下列操作将使光斑向左移动的是()A.保持水面的高度和入射点不变,使激光的入射角增大B.保持水面的高度不变,使激光笔向右平移C.保持激光射入的角度不变,使水面上升D.保持激光射入的角度不变,使水面下降17.如图所示是凸透镜成像时,像距v和物距u的关系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A.A状态下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B.B状态下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C.C状态下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D.D状态下成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18.小丽同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将纸板ABCD垂直放置于平面镜上,能绕垂直于CD的ON轴翻转,在纸板上安装一支可在纸板平面内自由移动的激光笔。
实验过程中,她进行了如下操作:①移动激光笔,使入射光线绕入射点O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观察到反射光线也随之转动;②如图乙所示,将纸板右半部分绕O向后翻转任意角度,发现纸板上均无反射光线呈现。
关于以上操作的实验现象及解释正确的是()A.①操作中观察到反射光线顺时针转动B.①操作中观察到反射角越来越大C.②操作中纸板上无反射光线的原因是反射光线与AO、ON在同一平面D.②操作中纸板上无反射光线的原因是没有发生反射三、作图题(第19小题4分,第20小题4分,共8分)19.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保留作图痕迹)。
20.如图所示,从点光源S射出的一条光线经P处的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射向凹透镜的焦点方向。
(1)画出平面镜。
(2)作出反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四、实验题(第21小题6分,第22小题6分,第23小题10分,共22分) 21.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实验中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
(2)为了研究平面镜所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用光屏代替蜡烛B,接下来应该怎样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如图乙所示,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小明为探究光的折射规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其中光屏F可绕直径NOM前后折转。
(1)实验时,光贴着光屏从空气射入水中,小明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________(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2)小明继续用另一支激光笔让光沿着BO射向水面时,可看到折射光沿OA射出,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上图,一束光斜射入一块半圆形玻璃砖,请画出这束光线接下来大致的传播途径(不需要画出反射光线)。
2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小捷用了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的板上代替蜡烛作光源,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为了确定凸透镜的焦距,小捷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光屏放在另一侧,改变凸透镜与光屏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________(填“亮点”或“亮环”)为止,测得它与凸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 cm。
(2)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小捷将光源移至光具座30 cm处后,再移动光屏,直到如图所示位置,光屏上会出现清晰、________(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如果他将光源再远离凸透镜一些,这时光屏应向________(填“左”或“右”)移动,以获得清晰的实像。
(3)如果将光源移至7 cm处,凸透镜此时成的是放大的_________(填“虚像”或“实像”)。
(4)同学们讨论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替代蜡烛作为光源,这样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计算题与推导题(第24小题8分,第25小题8分,共16分;解答要有必要的公式和过程)24.根据视力检测标准,受测人需要与“E”型视力检测表相隔一定的距离才能进行检测,因受场地限制,医生用如图所示的方法为王红同学检查视力,“E”型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2.5 m,王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E”型视力表的像。
则:(1)王红距离视力表的像有多远?(2)如果王红站起来以0.6 m/s的速度朝平面镜的方向走了3 s后,她现在距离“E”型视力表的像多远?25.如图所示,物体AB在凸透镜另一侧能成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物距u=OB,像距v=OD,凸透镜的焦距为f。
其中物距、像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1 f=1 u+1 v。
(1)请你结合数学知识证明凸透镜成等大实像的条件是u=2f;(2)物理学中用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来表示凸透镜的放大率,即m=vu,请你结合公式和投影仪成像时u和v的大小关系,说明投影仪成像时放大率m是大于1还是小于1。
答案一、1.同种均匀2.下方3.向平面镜靠近;不变4.黄、绿、蓝;紫5.②6.42°7.厚;凹8.凸;小9.>10.B、C;不同二、11.C 12.D13.A14.C15.D 16.C17.B18.C三、19.如图所示。
20.如图所示。
四、21.(1)大小(2)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没有像(3)蜡烛B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22.(1)在(2)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3)如图所示。
23.(1)亮点(2)缩小;左(3)虚像(4)光源较稳(或便于比较像的大小或便于确定成像的情况等)五、24.解:(1)已知“E”型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2.5 m,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视力表的像距平面镜的距离也是2.5 m,由图可知王红到平面镜的距离是2.5 m-0.4 m=2.1 m;所以王红到视力表的像的距离:s=2.5 m+2.1 m=4.6 m。
(2)由v=st得王红向平面镜移动的距离:s′=vt=0.6 m/s×3 s=1.8 m,则此时王红到“E”型视力表的像的距离是:s″=s-s′=4.6 m-1.8 m=2.8 m。
25.解:(1)在直角三角形AOB和COD中,AB=CD,∠AOB=∠COD,则OB=OD,即u=v;因为1f=1u+1v,化简得:u=2f;(2)投影仪能成放大的实像,v>u,vu>1,可得m>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