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的启发
摘要:在人才的识别、甄选历史发展过程中,古代创造了许多人才测评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广泛和卓有成效的实践和建设,积累了丰富的思想和操作经验。
本文在对人才测评作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回顾和总结了我国古代人才测评思想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古代人才测评的内容和技术,并总结了其对现令我国人才洲评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古代人才测评测评思想启示
一、人才测评的简述。
人才测评在中国古代被称为“知人”。
老子认为“知人者智”,把善于知人看作智慧的象征。
在《淮南子•泰族训》中,刘安也认为“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并且进一步指出了它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知人则无乱政矣”。
由于人才测评的对象是“人才”这一复杂的对象,从而也决定了人才测评这门学科与其它学科的复合性和交叉性。
据此我们定义人才测评为“应用现代心理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及相关学科研究成果,通过相关技术,测量、了解、评价某一特定对象(通常为人)的知识、技能、能力、个性等的拥有及构成情况,并在需要时根据工作岗位要求及企业组织特性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实现最佳工作绩效”。
二、古代人才测评发展的重要时期
第一个时期,从上古到春秋战国为起始期。
这一阶段的人才测评由于处于开始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制度和方法,对人的评价以荐举和观察为主要方式。
如先秦时期实行的乡举里选《,尚书·尧典》也记载了尧对舜长达28年的测试和考察。
此外《,诗经·国风·鄘风》中也有通过描述贵夫人衣着的华美与行为反差,来揭示其本质的诗篇。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诸子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人才的见解,这些理论和方法散见于诸子百家典籍之中,但总体上都不够系统和全面。
第二时期,从汉到隋为发展期。
汉朝首次确立了“察举”、“征辟”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
到了魏晋南北朝,对人的评价和判别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魏国为了吸引人才,创设了九品中正制,以此作为任用官吏的依据。
这一时期的最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以刘劭的《人物志》为代表的人才测评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时期,从隋唐至清末为成熟期。
隋朝确立的科举制度,在唐代得到发展完善,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途径。
各朝在考试的内容上各有所侧重,唐重诗赋,宋试经策,明清以八股取士。
这一时期,人才测评的制度相对完善和稳定,不同领域的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但都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方法。
三、古代人才测评的重要思想
1.人才的重要性思想
在长期的征伐和兼并战争中,人才的关键性和重要性地位得到确认。
“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
”古代思想家墨子在《墨子•尚贤》中指出:“尚贤为政之本也”,并明确提出了“尚贤事能”,主张任用贤才治理国家。
赵蕤在《长短经•大体》中也说:“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
”不能任
贤,恶者就其位就会导致忠良离散,从而危及国家统治。
因此,古人更是把“有贤不知、知而不用、用而不任”作为国家的三种不祥征兆,以此提醒管理者要亲贤臣,远小人。
2.人才的难知性思想
人本身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善变性的特点,要想对人有一个公正客观的评价并非是一件易事,智谋之士也深感人才难知。
赵蕤在《长短经•知人》中说:“汉光武聪明之主也,谬于庞荫;曹孟德知人之哲也,弊于张邈,何则?夫物类者,世之所惑乱也。
故曰狙者类智而非智也,愚者类君子而非君子也,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
”由此可知,对人才的评价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白居易在《放言•其三》诗中说:“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他认为要想对人做出真正客观的评价,只有一个方法就是用时间进行考验。
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个要求往往难以办到。
对人才需要的紧迫性,就要求创造出相关的方法和技术,并能够快速的辨别良莠,识别人才,这样人才的可测量思想就应运而生。
3.人才的可测量思想
刘劭认为,人的才能和性格是可以通过其外部的表现,而予以鉴别的。
他把这种外部表现概括为神、精、筋、骨、气、色、仪、容、言九个方面,是谓“九征”,主张通过这九种外部表现,就可以观察到人的才能和性格特点。
他在《人物志•九征》中说:“性之所尽,九质之征也。
然则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这对于人才测评思想是一大发展。
4.人才素质构成的多维性思想
古人认为要从不同的方面对人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据《大戴礼记•文王官人》记载,文王观察人注重从六个方面:“一日观诚,二日考志,三日视中,四日观色,五日观隐,六日揆德。
”管仲在《管子•立政第四》中说:“君之所审者三,一日德不当其位,二日功不当其禄,三日能不当其官,此三本者,治乱之原也。
”按照管子的观点,对人才的考察要从德行、功劳和资历三个主要的方面展开。
此外,《孙子兵法•始计篇》也指出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衡量一个将领能否胜任,要从五个方面度量。
虽然上述所考察的对象不同,但都注重从不同的方面对人才进行综合的测量,以免失察。
四、总结
进入21世纪,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人才成为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才需求量大,人才交流活跃,迫切需要建立快速、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我国人才测评要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以扬弃的方式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的人才测评思想;坚持辩证唯物史观,全面、客观、系统、科学地评价人才,以爱才之心挖掘人才,按其特性培养人才,公私兼顾使用人才,使人尽其才。
要坚定地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道路,使我们的人才测评和使用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使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