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1.环境污染问题⑴.原因:一是污染源。
大气污染来自工业、农业、家庭化石燃料使用,金属冶炼,还有沙尘天气等;水污染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残留等;噪声污染来自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工地、社会活动等;固体废弃物污染来自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产生的垃圾。
二是净化能力差。
大气污染与风力小、或逆温导致的大气对流运动弱有关,水污染与水量小、流速慢有关。
⑵.措施:一是控制污染源。
首先是预防,尽量减少排放,其次是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再次是进行无害处理。
二是分散污染源。
通过分散布局,减轻污染程度。
三是增强净化能力。
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参加区域合作,加强环保宣传,加大执法力度。
2.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季风气候, 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地表植被稀少;③黄土土质疏松;④地形起伏大。
人为原因——①植被的破坏;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过度放牧;④开矿等。
治理措施:①调整农业结构。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②适度载畜,改善天然草场;③开矿后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④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技术措施结合,保塬、护坡、固沟。
3.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②全球变暖,气候干旱,多大风,蒸发旺盛;③广布沙质沉积物;④鼠害,蝗害严重。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采取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退耕还林、还牧,营造“三北防护林”;③合理放牧,控制载畜量,推广轮牧,建设人工草场;④禁止采药材,挖发菜等;⑤合理用水;⑥构筑草方格沙障;⑦基本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4.干旱缺水问题(华北地区)产生原因:自然原因——年降水总量不多,河流年径流量小;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植被覆盖差,涵养水源的功能低。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
(云贵高原缺水与喀斯特地貌地表水下渗严重有关。
海南岛缺水与陆地面积小,地势中高周低,河流短小流急有关。
)治理措施:①南水北调,调济水源;②修建水库,调蓄水源;③植树造林,涵养水源;④海水淡化,开辟水源;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增强节水意识;⑥发展节水农业,采用滴灌、喷灌技术,推广耐旱作物品种;⑦限制高耗水工业的发展;⑧实施污水处理,实现水的循环利用;⑨防止水污染;⑩加强水法宣传,实行水价调节。
5.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①地势低洼,地下水位浅;②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使地下水位升高;③气温高,风力大,蒸发旺盛,使土壤表层出现盐分聚集。
治理措施:①引淡淋盐;②井排井灌;③生物措施;④农田覆盖;⑤合理灌溉,排灌结合。
6.酸雨问题:不利影响:①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危及人体健康。
解决途径:①通过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率;②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能源使用量;③开展硫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减少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④参与国际合作。
7.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原因:自然原因——①低纬度或温暖李节,水温高,浮游生物生长繁殖快;②风和日丽,海水运动缓慢;③封闭海湾,污染物不易扩散。
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残留物随水流入海洋;③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多,造成海水富营养化。
带来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
8.咸潮问题(珠江口、长江口)错误!链接无效。
错误!链接无效。
干旱年份或季节,河流水位下降;错误!链接无效。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错误!链接无效。
日月引力导致的天文涨潮;④风向与潮水流向一致;⑤喇叭形河口,助长错误!链接无效。
上涨。
⑥无序挖沙,河川下切,海水倒灌;⑦人口多,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
错误!链接无效。
:错误!链接无效。
生活用水质量下降;错误!链接无效。
腐蚀工厂设备;错误!链接无效。
影响农作物生长;错误!链接无效。
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物种减少,甚至灭绝。
主要对策:错误!链接无效。
跨流域调水或水库放水,引淡压咸;错误!链接无效。
禁止错误!链接无效。
;③节约用水。
9.黄河下游断流问题错误!链接无效。
错误!链接无效。
错误!链接无效。
流域内植被破坏严重,涵养水源功能减弱。
错误!链接无效。
错误!链接无效。
:错误!链接无效。
修水库调节水源;错误!链接无效。
恢复植被错误!链接无效。
;错误!链接无效。
跨流域调水,补充水源;错误!链接无效。
全流域统筹规划,合理分配水源;错误!链接无效。
生产生活中节约水源。
10.湿地减少问题湿地类型:河流,湖泊,水库,稻田,滩涂,沼泽,泥炭地,红树林,珊瑚礁等湿地功能:生态意义——错误!链接无效。
涵养水源;错误!链接无效。
调节气候;错误!链接无效。
调蓄洪水;错误!链接无效。
降解污染物,净化水源;错误!链接无效。
保护生物多样性;⑥错误!链接无效。
防止海浪侵蚀和海风侵袭等。
经济意义——⑦提供水能、水源和水运;⑧发展水产养殖,提供动植物以至矿产资源。
社会意义——⑨美化环境,旅游观赏;⑩进行科学研究等。
政治意义——我国是世界湿地保护缔约国,有责任有义务对湿地进行保护,实现我们的承诺。
三江平原沼泽地的成因:错误!链接无效。
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错误!链接无效。
松花江流域广,水量大;错误!链接无效。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错误!链接无效。
气温低,蒸发微弱;错误!链接无效。
地下有冻土,不利于水分下渗。
湿地减少原因:错误!链接无效。
全球变暖,冻土融化;错误!链接无效。
气候变干,蒸发加剧;错误!链接无效。
围湖造田;错误!链接无效。
过度垦殖,排干沼泽;错误!链接无效。
过度放牧和樵采,植被破坏;⑥水土流失,泥沙淤积;⑦生产生活过度引水等。
11.洪涝灾害问题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错误!链接无效。
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强度大;错误!链接无效。
水系庞大,支流众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错误!链接无效。
错误!链接无效。
湖泊、水库、分洪区等蓄洪场所;错误!链接无效。
河道弯曲(如荆江河段)、狭窄(如黄河下游),地势低洼(如海河),排水不畅;错误!链接无效。
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海河)等;(2)人为原因——错误!链接无效。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抬升;错误!链接无效。
围湖造田,削弱调蓄功能;⑧倾倒垃圾,堵塞河道;⑨围滩造地,约束河道等。
治理措施:错误!链接无效。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控制水土流失;错误!链接无效。
退耕还湖,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增加调蓄功能;错误!链接无效。
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增加洪水通过能力;错误!链接无效。
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12.沙尘暴问题原因:(1)自然原因:错误!链接无效。
春季气温回升,蒸发旺盛;错误!链接无效。
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错误!链接无效。
;错误!链接无效。
;错误!链接无效。
受冷锋影响,大风天气多;(2)人为原因:错误!链接无效。
过度放牧;错误!链接无效。
过度樵采;错误!链接无效。
过度开垦;错误!链接无效。
建筑施工等。
危害:错误!链接无效。
风力侵蚀,使土壤肥力下降,草场退化;错误!链接无效。
风力堆积,吞没农田、草场和道路;错误!链接无效。
大气污染,影响生活生产;错误!链接无效。
强风导致生命财产损失,影响春播作物的生长;错误!链接无效。
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安全。
措施:错误!链接无效。
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草场管理;错误!链接无效。
退耕还林、还牧,控制载畜量,固定沙尘;错误!链接无效。
加强防护林建设,调节气候,抑制风力;错误!链接无效。
农业提倡免耕法。
13.滑坡、泥石流问题(西南地区)形成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断裂发育;②山区面积广大,岩石风化严重;③气候干湿分明、夏季暴雨集中;④严重破坏植被,;错误!链接无效。
不合理的工程建设,破坏岩石或土体的稳定性,形成大量废渣等松散物质。
防御措施:错误!链接无效。
恢复自然植被,治理水土流失;错误!链接无效。
实施护坡工程,进行加固;错误!链接无效。
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④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14.寒潮问题错误!链接无效。
强冷空气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
危害:错误!链接无效。
低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错误!链接无效。
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错误!链接无效。
严重大雪会影响交通和通讯。
措施:营造防护林;发布寒潮消息。
15.台风(飓风)问题错误!链接无效。
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域,由热带气旋强烈发展而成。
危害:因台风产生的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破坏各种生产、生活设施,危及人民生命安全。
措施:错误!链接无效。
发布台风预报、警报;错误!链接无效。
营造沿海防护林。
16.全球变暖问题原因:错误!链接无效。
燃烧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错误!链接无效。
毁林,特别是热带森林的破坏,使森林吸收、固定的二氧化碳减少。
错误!链接无效。
①海水膨胀,极冰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②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错误!链接无效。
错误!链接无效。
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错误!链接无效。
植树造林,增加植被覆盖率;③参加国际合作。
17.臭氧层破坏问题原因;错误!链接无效。
太阳活动等自然因素;错误!链接无效。
人类使用氟氯烃化合物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危害: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农林牧渔业生产,破坏生态环境。
措施:错误!链接无效。
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减少并逐步禁止错误!链接无效。
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错误!链接无效。
积极参加国际合作。
18.厄尔尼诺问题现象:圣诞节前后,温暖的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导致东太平洋南美洲沿岸海水温度急剧上升的现象。
影响:①秘鲁渔场严重受损(冷水性鱼类因水温升高而大量死亡,加之温暖海水南流导致上升补偿流受到抑制,营养盐类减少,以至浮游生物减少,鱼类因缺少饵料也大量死亡);②海鸟死亡或迁徙(因缺少食物);③秘鲁沿海洪水泛滥(错误!链接无效。
蒸发加强,沿岸降水增多);④引起澳大利亚、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
19.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⑴.面临人口和发展的双重压力.⑵.没有足够的经济和技术力量预防和解决环境问题.⑶.发达国家出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把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20.发达国家对于治理大气环境问题应负主要责任⑴.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起步早,且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路.⑵.目前发达国家的资源消耗仍然很多.⑶.发达国家经济发达、技术力量强,也有能力治理大气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