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线段》教学设计与评析
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董清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线、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学情分析:
量物体的长度,实际上就是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短。
因此,在“量长度”这一单元中,教材首先让学生初步认识线段。
线段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
教材先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来初步认识线段并用图表示,再通过学生画线段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看一个森林运动会,好吗?瞧,小猫、小羊、小猴正在比赛立定跳远呢?请你们来做小裁判,看谁跳得最远,谁跳得最近?(媒体显示三个动物跳远的图片)
1、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根毛线(弯曲状)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
1、启发:我们以前研究过桌面的形状,
几个与线段相关的数学图形,
教学评析:
一、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有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学生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才能主动探索,进而获得知识。
教学中,教师
借助小动物跳远这一儿童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来唤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另外,教师又创设三个层次的“夺星练习”这一富有挑战性、激励性的练习情境,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之后,又能兴致盎然地投入巩固练习,获得对线段的更深层认识。
二、注重操作体验,感知认识。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操作体验,能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进而将这种知识掌握得最牢固。
在认识线段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多次操作,深切体验。
先让学生在“拉直曲线”的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后又让学生“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生活中的线段,最后是让学生利用一些工具尝试着画线段,进一步形成对线段的表象。
学生们也在这“再创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
三、注重练习开放,拓展思维。
练习形式多样有趣,富于开放性,是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精心设计了“数线段──折线段──连线段”等练习来加深学生对线段特征的认识,拓展学生对线段的认识,使学生在练习中充分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