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说木叶》课件ppt

最新《说木叶》课件ppt


得到启示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 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 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四、课堂训练与检测
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 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能读出诗歌 丰富的内涵。学习本文之后,我们在读古诗时见 到“木叶”大家就会想到在瑟瑟秋风中凋零的树 木,进而体会诗人抒发的感伤情怀。以此类推, 很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 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 感情。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 “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说木叶》
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
与“落花”,而用“落木”
与“落红”呢?


无边落木萧萧下,
填 空
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林庚(1910— 2006)
窸窣—— 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 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 象。
3、其中关键在于“木”字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3、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 上有哪些特征?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 其一,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 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其二, “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 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 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 示性的特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 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 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 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我 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 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 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一朵忽先变, 百花皆后香。
——(宋) 陈亮
不怕挫折打击 敢为天下先 不愿同流合污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 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概括归纳 )
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发现问题)
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 (分析问题 )
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 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 乎是一字千里。
(总结全文)
全文思 路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总结全文 (1—3) (4—6)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4、比较“木”和“树”各有什么特 征?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空阔)
树 木
满树的叶子 浓阴 水分很充足 浓绿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落叶
秋天
微黄 干燥
木叶
的特征
本身含有落 叶的因素
单纯、空阔、 疏朗的清秋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 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 其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
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有清 秋的气息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木叶” 为古代诗 人所钟爱
分析“木” 的两个艺 术特征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2、阅读1-3段,思考:
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 文学现象?
1、‘‘木叶’’是历代 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
2、诗歌中有用“树”,有用 “叶”“树叶”“落叶”却无 人过问。 “木叶”一用再用, 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 多精彩的诗句;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 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 自愁,更著风和雨。无 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 香如故。
• 《卜算子·咏梅》是南宋词人陆游创作的一 首词。这是一首咏梅词,上片集中写了梅 花的困难处境,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 观。词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以清新的 情调写出了傲然不屈的梅花,暗喻了自己 虽终生坎坷却坚贞不屈,达到了物我融一 的境界,笔致细腻,意味深隽,是咏梅词 中的绝唱。
微黄干燥 气息。
场合: 秋天叶落 情感: 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总结:
树(叶)——繁茂的枝叶 密密层层 浓阴
饱满
无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 湿润 飘零之意
木叶——落叶的因素 木质的树干
微黄 干燥 空阔 疏朗
落木——无“绵密”之意 空阔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 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 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 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卜算子·咏梅》是毛泽东于1961年创作的 一首词。此词上阕主要写梅花傲寒开放的 美好身姿,描写梅花的美丽、积极与坚贞; 下阕主要写梅花的精神风貌,表现了梅花 坚强不屈,不畏寒冷对春天充满信心和谦 虚的风格,塑造了梅花俊美而坚韧不拔的 形象,鼓励人们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 命到底的乐观主义精神。
1、阅读下列诗句,说说它们的特定文化意 味。
怀人思乡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离别之情
思念之苦
柳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7、 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 “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 《说“木叶”》,若改为《谈谈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 为如何?
1、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 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 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 性很强的学术论文。
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 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 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 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 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