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诊断

血栓与止血的实验室诊断




诊断试验
血浆凝血因子Ⅻ、Ⅺ、Ⅸ、Ⅷ促凝活性检测 血浆凝血因子Ⅹ、Ⅶ、Ⅴ、Ⅱ促凝活性检测 血浆凝血因子Ⅷ定性试验 血浆组织因子凝血活性检测
活化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est, APTT)
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最常用的筛查试验。
是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中 VIII、IX、XI、 XII因子水平的筛选实验。
(-)
纤溶酶抑制物 (a2-AP PAI)
纤维蛋白及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血小板聚集 降解产物 (-) FDP、D-D等
PL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止血和血栓的实验室项目
筛选实验 确诊试验
一、血管壁的检查方法
筛查试验 出血时间测定(bleeding time,BT) √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

√ √ √
血小板计数
参考值: 100-300x109/L 临床临界值: >50x109/L,且无临床症状,以观察为主。 <30x109/L,常有自发性出血倾向。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检测
包括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G(PAIgG)、PAIgM、PAIgA 测定。 实验方法:流式细胞术 (FMC) 参考值:<10% 意义: ①PAIg增高,见于ITP、免 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90%以上的ITP患者PAIgG 升高。 ②可用于治疗后疗效观察。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反映通过纤维蛋白原,血小 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间 的聚集能力。 实验方法:比浊法 意义: ①PAgT增高,见于血栓前状态和 血栓病,如心肌梗塞、脑血 管病变等。 ② PAdT减低,见于血小板无力 症、贮藏池病、 服用抗血小 板药物(阿司匹林)等。
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中的活化血小板
三、凝血机制(瀑布学说)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外源性途径]
PK 组织损伤释放
XII
凝 血 活 酶 的 形 成
XIIa
HMWK
X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IX
IIa Ca2+
XIa
K
组织因子(III)
IXa IIa Ca2+ VIII VIIIa Plt------------------ PF3 V
VIIa IIa、IXa VII
参考值:FⅧ:103± 25.7%
FⅨ:98.1± 30.4% FⅪ:100± 18.4%
FⅫ:92.4± 20.7%
意义: ① 增高 血栓前状态和血 栓病 ② 减低 FⅧ减低,见于血友病A、 血管性血友病、DIC 等; FⅨ减低,见于血友病B、 肝脏疾病、维生素K缺乏, DIC等; FⅪ减低,见于因子Ⅺ 缺乏症、肝脏疾病、DIC等; FⅫ减低,见于因子Ⅻ 缺乏症、肝脏疾病、DIC等;
止血(hemotostasis)机制
正 常 止 血 机 制
血管壁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 凝血因子的止血作用 抗凝因子的抗凝血作用 纤溶因子和抗纤溶因子的溶血 作用
一、血管壁的止血作用
神经反射
血管受损
血管收缩
内皮素 血管紧张素
止血 止血 止血
TXA2 5-HT
内皮细胞
血液粘稠 PLT黏附聚集
vWF
暴露内皮下胶原 TF释出

诊断试验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检测 √ 6-酮-前列腺素F1a检测 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活性检测

出血时间测定
将皮肤毛细血管刺破后,血液自然流出到自然停止所 需的时间称为出血时间(BT) 。主要反映血管壁和血小板 相互作用。
高度怀疑血管因素异常时才做!
意义: 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异常 血管壁异常: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严重缺乏血浆某些凝血因子,血管性 血友病(VWD)、DIC 药物影响:如阿斯匹林、潘生丁等。
狼疮抗凝物质(LA)检测
Lupo试验 提示受检血浆中存在狼疮抗凝物质; 参考值: 31-44s
Lucor试验 证明狼疮抗凝物的存在。 参考值: 30-38s
Lupo/Lucor试验比值:1.0-1.2
意义: 延长,见于SLE、自发性流产、抗磷脂综 合征以及血栓病。
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III)测定
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
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最常用的筛选实验; 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中II、V、VII、X因 子水平的筛选实验。
反映外源性凝血的筛选实验
组织凝血活酶(含TF) Ca2+ 血浆 凝固时间
参考范围 平均值为(12±1)s,超过正常对照值3s 为异常; 实验室报告方式:秒、活动度、凝血酶原时 间比值(PTR)、国际标准化比值(INR)
七、血栓和出血疾病项目的选择和应用
主要临床应用筛选试验
血小板计数 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
凝血酶原时间(PT)
纤维蛋白原测定(Fg)
凝血酶时间(TT)
D-D二聚体 FDP 3P
出血性疾病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
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管性血友病 (vWD)、血小板无力症等。
二期止血缺陷:凝血因子缺乏和抗凝物质 异常增多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A等。
凝血酶 血浆凝固 血浆 参考值 2-4g/L
意 义 ①减少: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原发性Fg减少、原 发纤溶; DIC晚期(消耗过多); 严重肝病,肝硬化、重症肝炎等。 ②增高: 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急性炎症、手术创 伤、恶性肿瘤等。 生理性:部分正常老人,妊娠晚期。
凝血因子Ⅷ、Ⅸ、Ⅺ、Ⅻ 促凝活性检测
XIIa、K
X IIa
Xa Xa Va Ca2+ PF3(磷脂)
III Ca2+
XIII XIIIa
凝血酶的形成 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酶原(I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单体)
凝血酶(IIa) 稳固性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原(I)
内源 :VIII、IX、XI、XII、 PK、HMWK 参与凝血途径 外源 :III、VII 共同 :I、II、V、X、XIII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实验方法:定性试验 胶乳凝集法 定量试验 透射免疫比浊法 参考范围: <5mg/L 意义: 1. FDP增高,是体内纤溶亢进的标志, 但不能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 2. 可作为血栓形成的观察指标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意义:反映的是纤维蛋白单体的存在 ①阳性,见于DIC的早、中期。但在 恶性肿瘤、上消化道出血、外科大手术 后、败血症等也可出现假阳性。 ②阴性,见于正常人和原发性纤溶, 但在DIC晚期也可出现假阴性。
实验方法:发色底物法 意义: ①活性增高 可导致出血,见于血 友病、白血病、再障、急性肝炎及使用 抗凝药。 ②减低 可导致血栓形成,见于先 天性和获得性抗凝血酶缺乏症; ③ 可用于应用肝素时的监测;
五、纤溶活性检测


筛查试验
优球蛋白溶解试验(ELT) D-二聚体试验(D-dimer test) √ 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 √ 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 √ 诊断试验 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t-PA:A)检测 血浆纤溶酶原活性(PLG:A)检测 血浆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活性(PAI-1:A)检测 血浆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检测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检测 vWF:Ag是血管内皮细胞的促凝指标之一, 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参与血小板的 粘附和聚集。 意义:
① 减低:血管性血友病(vWD),是诊断 vWD及其分型的重要指标之一。 ② 增高:见于血栓性疾病
二、血小板检测试验




筛查试验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 血块收缩试验(CRT) 诊断试验 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检测 血小板黏附功能试验(PAdT) 血小板聚集功能试验(PAgT) 血小板P-选择素(P-selectin)检测 流式细胞术检测全血中的活化血小板 血浆血栓烷B2(TXB2)检测
IV 3个途径都有参与
依赖 VitK :II、VII、IX、X
四、抗凝系统

细胞:吞噬促凝物质


抗凝因子
乙酰肝素-抗凝血酶系统:抗凝血酶III(ATIII) 蛋白C系统:蛋白C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
五、纤溶(fibrinolysis)系统的作 用
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u-PA) (+) 纤溶酶原 (PLG) 纤溶酶(PL) (+)
凝血酶时间TT(thrombin time)
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抗凝或纤溶亢进 标准凝血酶
血浆
凝固时间
参考范围:16-18秒, 以超过正常对照3秒以上为有病理意义
意义:
延长: 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下,如低 (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异常纤维蛋白 原血症等。 循环中有抗凝血酶活性增高,如 FDP存在、高肝素血症、抗凝血酶Ⅲ活 性增高等。 肝硬化、肝肿瘤、DIC、异常抗 凝物质增多。
血小板活化后,其膜糖蛋白(GP)会发生显著标志而 成为活化血小板的检测标志物。 实验方法: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膜糖蛋白: CD41、CD42b、 CD61、CD62P等 意义:巨血小板症 血小板无力


三、凝血因子检测


筛查试验
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凝血时间(CT)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血浆纤维蛋白原检测(Fg) √ √ √ √
反映内源性凝血的筛选实验
白陶土(接触因子激活剂) 部分凝血活酶(脑磷脂) Ca2+
血浆
凝固时间
参考范围 32-43秒,受检者较正常对照值延长10s以 上才有意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