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

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

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

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史学最早起源于史官,史学起源于史书,史学,说到底就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和科学。

它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

史学的分科:第一,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时间跨度,分有通史和断代史。

通史,指对历史作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作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

如,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书,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现代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世界通史》等。

断代史,原指中国史学中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其创始于东汉班固的《汉书》,后来的正史亦都是断代史,如,《旧唐书》、《新唐书》、《宋史》、《元史》等。

现在,可以泛指对某一历史时期历史的研究与阐述的学科和书著,如,原始社会史、中国近代史等;史书,如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胡绳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

第二,按照史学所研究历史的空间(地域)跨度,分有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和乡土史等。

世界史,指其研究、阐述内容涉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

如,世界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

国别史,凡其研究、阐述的内容只包揽一个国家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史学学科和书著都称国别史,如,英国史、法国史、日本史和中国史等的学科及有关史书。

地区史,指只涉及到世界上某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研究和阐述的史学学科和书著。

如,非洲史、拉丁美洲史、东南亚史等的学科及相关史书。

乡土史,一般指对我国某一地方(如省,自治区、市、地区、乡等)历史的研究及有关书著。

如,东北史、西藏史、台湾史、北京史等的研究及书著。

第三,按照历史的不同领域、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与阐述,可以有各种不同学科的专史。

如,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法制史、民族史、宗教史、哲学史、文学史、教育史、战争史,以及国际关系史等的研究与相关史书。

第四,由对人类客观历史的研究与阐述转而对史学自身进行研究和阐述的一些学科和书著。

如史学理论;以研究、史学史。

史料: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痕迹。

史料的种类:1.史迹遗存。

历史遗址,墓葬。

2.历史文献资料,历史文献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口碑资料(一些历史事件、历史进程的亲历者、目击者或者历史人物的亲朋故友,在他们心中保存着不少当时历史的事实情景,都不同程度地有一本历史“陈年旧帐”),文字资料包含史部类,经子集类,档案类,地方子类,甲骨和金石铭文类,外国人著述类史料的搜集方法:充分利用工具书,分类搜集法,追踪搜集法,通过平时读书和阅读报刊搜集史料,通过调查采访搜集口碑史料,利用互联网络搜集史料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意义:是我们能够认识研究人类历史的唯一源泉,是由客观历史到史学的中介。

认识历史和进行史学研究的前提,可以更加形象逼真的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使其他史料得以保存和是能够恢复历史面貌的唯一材料理论是史学研究的指导:第一,它可以使人们把零碎的、分散的历史现象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其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揭示和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第二,理论可以帮助人们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第三,史料的鉴别、整理同样需要正确理论的指导。

.史与现实::其一,历史总是吸引着现实的人们。

现实的人们不但不忘记历史,而且总要从历史当中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其二,现实又总是要为历史的认识、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供给其新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法。

其三,现实还能够给历史研究提供新的认识条件、能力和方法,推动史学不断地向前发展。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宏观带有全局、整体的意思,而微观则指的是局部和个别。

宏观与微观的认识是与人类客观历史现象的特点,如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部性和整体性、个别性和联系性等,紧密地联系的。

具体地说:宏观认识历史,应该是从总体上、联系上、多侧面、全方位和发展的角度去对历史进行考察,而后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律性和人类历史现象的统一性。

微观认识历史,则主要是限制于考察人类历史的局部或个别现象,而且常常是孤立地、静止地对历史进行观察。

宏观认识历史,所用方法偏重于抽象的逻辑思维,微观认识,则偏重于计量、辨伪、校勘、考据等的方法。

联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作为史学界和某一位史学家,可以有所分工,有所偏重,第二,从认识过程来看,对历史的微观考察属于感性的认识阶段,是要弄清楚一个个的历史现象,而对历史的宏观考察则属于认识的理性阶段,微观考察是这个认识历史过程的基础和前提。

微观考察,只有通过宏观考察,才能够使历史的表面现象得到升华、深化,才算是真正地认识了历史。

史学的社会功能:1.历史学对于人类认识活动的积极作用。

2.历史认识活动对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

如,史学对于国家统治者或领导者的重大决策的参与;对于社会成员中某一阶层、某一集团、某一群体变革现实社会的要求的参与。

3.史学的巨大教育功能。

具体:一、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人类的现实,即自己国家的国情和世界的今天,努力建设好自己的国家,投身到人类进步事业中。

二、帮助人们认清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展未来,更自觉更有信心地投身到当前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伟大斗争中去。

三、对现实的借鉴作用。

四、教育功能:从广义来说,掌握、传播历史知识从而达到更好地认识现实、认识国情、面向世界,懂得历史规律,正确地展望未来,汲取历史经验教训、获得历史借鉴。

狭义指历史对于人们的思想、道德伦理、品性情操等方面的影响和熏陶。

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一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一切科学都还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它们应当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

一切科学都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对于这一历史的研究也是历史科学的一部分。

一切科学都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而发展来的从这意义上看也是人类历史、人类自然史的一部分。

.目录的涵义: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

目是书名或一书中的篇、卷的名称。

录是对目的说明介绍,亦称叙录,即把一书的内容,作者事迹、书的评价和存佚、流传情况以及校勘经过等写成简明扼要的文字。

目录的使用:《四库全书总目》。

又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书《目答问》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范希曾,《贩书偶记》孙殿起,《中国丛书综录》.版本的涵义:版本二字联用,成为固定的名称,始于宋初。

包括了抄本、拓本(石经摹拓本)、刻本及石印本、影印本等一切形式的图书。

版本的优劣评价:(1)从书版的年代看,一般说年代久远的为好。

清末以来的藏书家大都推崇宋元旧刻。

第一,除当时人著作外,宋版书大多根据古代写本而来,是为旧本。

第二,宋代刻官,非常注重精校细勘。

因此,宋版书错误较少。

第三,宋版书的纸张优良,刻印精美。

(2)从刻书机构看,官刻本较好。

由于刻书的机构不同,官刻本、家刻本和坊刻本的质有所不同。

官府刻书,由于其财力雄厚,人力充足,校审慎密,刊刻工艺水平较高,一般胜过其它。

(3)从刻书地点看,宋版中浙本为好。

浙本书版字体方正,刀法圆润,是宋版中最好的一种。

(4)善本为好。

善本即好的版本。

④足本,即指无缺卷、未删削之本;精本,即指精校、精审、精注之本;旧本,即指旧刻本、旧钞本。

伪书的出现原因:辨伪,即辨别古书的真伪。

(1)受“尊古卑今”观念的影响,借托古人之名,以使自己的作品受到世人的重视。

如《神农本草》、《黄帝内经》。

(2)为牟利炫名作伪。

每当统治者下诏求书,并且说明献书有赏时,一些投机取巧者便借机大造伪书。

《连山》、《归藏》。

(3)出于学派之争的需要作伪。

《孔子家语》。

(4)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作伪。

《周秦行纪》辨伪的方法:胡应麟辨伪专书《四部正讹》,提出“辨伪八法”:(1)“核之《七略》,以观其源”。

即是说凡西汉以前的可疑之书,可用《汉书·艺文志》(因《七略》的大部分著录保留在其中)来辨证。

(2)“核之群志,以观其绪”。

即是通过核对历代正史的艺文志或经籍志,可知道某书何时见于著录,何时无存,以考察其流传的线索。

(3)“核之并世之言,以观其称”。

即是通过核对与某书作者同一时代人的著作,查看有无谈到或引用该书的地方。

该书中人名、地名及一切名称与同时代著述是否相同。

(4)“核之异世之言,以观其述”。

即是核对后世的著作,查检其中有无引用或发挥该书的言论或观点。

(5)“核之文,以观其体”。

即是从文体上加以核对,查检某书是否和所处时代的笔调相吻合。

(6)“核之事,以观其时”。

即是从内容上加以核对,查检某书是否和所处时代的史事相符合。

(7)“核之撰者,以观其托”。

即是核对作者,看其是否出于托古。

(8)“核之传者,以观其人”。

即是核对传播者,查明首先传播书的是什么人。

校勘:又称校订,更通俗的说法叫校对。

是指用古书的原本或定本及有关资料进行核对,比较文字篇章的异同,订正其错误。

即主要看其文字是否有脱、衍、讹、倒等情况。

古代又称校勘为“校雠”。

校勘的方法:陈垣“校法四则”:一为对校法。

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二为本校法。

以本书前后互证,而决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三为他校法。

以他书校本书。

四为理校法考证:又称考据。

是研究历史文献或历史问题时,依据资料对其进行考核、证实和说明,是指考订一书中所记载史事的真假对错问题。

考证是整理、鉴别史料工作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和重要方法。

考证的方法:(1)本证。

求源法(2)旁证。

又称他证或补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