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基本概述
5
目
1
录
第一章:我国应急管理现状
第二章:应急管理概述
第三章:应急预案 第四章:应急处置 第五章:企业应急管理
2
3
4
5
6
1.1 我国应急管理发展过程
第一阶段 应急管理研究的萌 芽时期 (2003年以前)
单灾害管理为主。
1
第二阶段 应急管理研究的快 速发展时期 (2003至2007)
以“一案三制”为核心内容 的应急管理体系。
22
预防· 减灾
事后恢复 评估总结
应急准备 监测预警
• 应急管理循环周期。
初级响应 扩大应急
• 应急管理三角模型。
应急管理
23
2.3 突发性事件
突发事件是一个模糊但非常重要的概念,在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含义和分类。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 把突发事件界定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 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 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 安全事件。
15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金字塔
国家整体 预案
国务院专项 预案
部门专项预案 地方总体预案 企业预案
16
我国应急体系存在的问题
• 预防意识薄弱 • 从我国自然灾害危机管理的 实践来看,减缓期的预防作 用还显得非常薄弱。 • 预警和监控系统不完善 • 我国的灾害预警和监控系统 还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存 在缺陷。
管理权力更加集中。
21
2.2 应急管理的主要环节
预防与 应急准备 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是做好应急管理工 作的重要基础。 监测与预警包括突发事件监测与突发事件预 警两个部分。
监测与 预警
应急处置 与救援
应急处置与救援是指突发事件发生后,依法 及时采取各项措施的过程。
事后恢复 与重建
事后恢复与重建是指应急处置结束后,管理 主体为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和运行状态采取 措施。
应急管理基本概述
导
•
言
随着全球化时代不确定性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
素增多,人类已经进入了“全球风险社会”。全面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有效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刻 不容缓,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
任务。
•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转轨、市场转型、工业化 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传统和非传统 的、自然的和社会风险、矛盾交织并存,公共安全 形势更加复杂严峻。
2
我国应急管理形势严峻
一是自然灾害处于 多频发期。
二是安全生产形
势严峻。
A B
D C
四是社会安全面 临新的挑战
三是公共卫生事
件防控难度增大。
3
做好应急管理工作,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保障人民生命财 产安全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履行政府职 能、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必然要求。党中央、国 务院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十三五期间,国务 院下发了《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 见》,从国家层面对应急管理做出重要部署。
8
1.2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
• 应急管理工作内容概括起来叫做“一案三制”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 • “一案”是指应急预案,就是根据发生和可能 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 方案。 • “三制”是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和法制。
9
“一案三制”具体要求
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就是要建立“纵向到底,横 向到边”的预案体系。相关预案之间要做到互相衔接,逐级 细化。 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管理体制。主要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 强有力的组织指挥机构,发挥我们国家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 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 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运行机制。主要是要建立健全监测预警 机制、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和响 应机制、公众的沟通与动员机制、资源的配置与征用机制, 奖惩机制等等。 建立健全和完善应急法制。主要是加强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建 设,把整个应急管理工作建设纳入法制和制度的轨道,按照 有关的法律法规来建立健全预案,依法行政,依法实施应急 处置工作,要把法治精神贯穿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20
应急管理的特点
第一、状态的特殊性。
特殊状态和特殊形式,需要 在紧急情况下进行决策。
第二、措施的紧急性。
A E
第五、过程的循环性。
应急管理各阶段活动彼此 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突 出性和破坏性。
B D
C
第三、目标的公共性。
突发事件是发生在公共领 域的事件。
第四、权力的强制性。
动用强制性公共权力,
12
1.3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
• 应急管理体制是各级党政机关、武装部队、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 中的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责任划分等方 面,所形成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的总称。 • 从2003年开始,我国逐步开始了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到 2007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确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 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 制,成为我国应急体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2
里程碑三:
3
2005年推进‘一案三制’ (2005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应 急管理专项会议。)
里程碑四:
2006年全面应急能力建设 (2006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家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4
里程碑五:
5
2007年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年 (2007年11月颁布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14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基本建立 • 我国已经制定了突发性事件应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60 多部。基本建立了以宪法为依据、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 心、以相关法律法规为配套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使应急 工作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应急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强
• 近几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数百亿资金,重点进行了应急物 资储备和应急队伍装备的建设。对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 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提高,灾后恢复重建的能力明显提高 。
本质特征
由自然因素直 接所致 由人们无视规 则的行为导致 由自然因素和 人为因素共同 所致 由一定的社会 问题诱发
公共卫生事件
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的种类纷繁复杂,可以从不同维度对其进行划分。 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我国把突发事件分为四类。
25
2.4 应急管理法制
• 应急管理法制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和法治实践的重要组
• 应急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
• 社会参与机制不健全
• 各部门横向职责分工并不十 分明确,在响应期的突出问 题表现为应急协同机制不健 全。
• 从我国对全社会防范风险、 应急处理的教育工作还很不 够。广大居民普遍表现为社 会危机意识薄弱。
17
1.5 国外典型国家应急管理
美国
美国是而今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得比较完备的国家之一。 1.不断在灾害中完善组织结构;2.健全应急法制体系。 在长期与灾难的对抗中,日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综合性 防灾减灾对策机制。1.完善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2.良好 的应急教育和防灾演练;3.巨灾风险管理体系;4.严密的 灾害救援体系。 澳大利亚应急管理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1.层次分明的应 急管理体系;2.森林火灾防治;3.志愿者为特色的广泛社 会参与。 加拿大的应急管理是“以雪为令”。 1.重视地方部门作用 的应急管理体系;2.应对雪灾的全国协作机制。
10
1
2 3
4
1.3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
• 应急管理体制是各级党政机关、武装部队、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 中的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责任划分等方 面,所形成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的总称。 • 从2003年开始,我国逐步开始了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到 2007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确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 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 制,成为我国应急体制建设的基本方针。
13
1.4 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初步建成
• 在国家建立统一领导下,坚持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 、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在应急体系中, 国务院是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由非常指挥机构或临时指挥机构 负责应急管理工作。
• 应急预案逐步完善 • 2001 年,我国进入综合性应急预案的编写使用阶段。2004 年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 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使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写有 章可循。目前为止,我国已编制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 57 部, 国家专项应急预案 21 部,全国各级应急预案 130 多万件,基 本上涵盖了各类常见突发事件。
4
参考文献
• 《政府应急管理》 — 国家行政出版社2014版 • 《中国应急管理报告》 — 国家行政出版社2015版 • 《煤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 煤炭工业出版社2012版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等法律法规 • 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 、《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 • 《煤矿安全规程》《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山西省安 全生产条例》 《山西省煤矿事故灾害应急预案》等办法和条例 • 《晋煤集团应急管理办法 》 — 晋煤集安字【2014】172号 • 《晋煤集团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 2014版
11
1.3 我国应急管理体制
• 应急管理体制是各级党政机关、武装部队、企事业单位、 社会团体、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方,在突发事件应对过程 中的组织机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责任划分等方 面,所形成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的总称。 • 从2003年开始,我国逐步开始了应急管理体制建设。到 2007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确立了“统一领导、综合协 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 制,成为我国应急体制建设的基本方针。